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阴影?或许你中了“自证预言”的陷阱

来惜情感倾诉平台上有颇多存在原生家庭烦恼的用户,他们大多数是走不出原生家庭影响的,终其一生都在治愈不幸的童年。

“原生家庭”原本是一个中性词,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

然而在近年来各种犯罪案件深挖家庭背景、各种电视剧关于父母一辈对子女人格影响(负面)的角色塑造,使得“原生家庭”四个字逐渐成为负面词汇,仿佛自己身上一切不良后果都能从原生家庭中寻得根源。

但实际上你可能并不是如何也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阴影,而是你试图在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是一种在心理学上常见的现象,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也指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期望行事。

心理学上有个经典的真实案例:

有一个女人,第一次婚姻,被男人家暴,然后离婚。

第二次婚姻,又被男人家暴,然后又离婚。

第三次还是家暴。

那个女人对心理医生说:

“我不懂为什么婚前温柔体贴的丈夫,在婚后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还会动手打我。”

可是心理医生在丈夫的口中却听到了另外一个版本。

丈夫对心理医生说:

“我们感情一直很好,但从结婚以后,夫妻之间只要发生一点小争吵,妻子都会说‘有种你敢打我’、‘你是不是想要打我?那你打我啊,你打啊’。”

就这样妻子无数次挑衅和暗示之后,丈夫大脑一片空白,真的伸手打了妻子。

后来经过深挖才知道,这位妻子的母亲长期被父亲家暴,所以她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找一个跟父亲完全不一样的男人。

于是,她选择了性格温和的丈夫。但是婚后她总预感自己会和母亲命运一样,她总觉得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最后都是会打老婆的。

她害怕变成这样,不断试探,不断用行动实现它,所以在自己的“调教”和“暗示”中,丈夫真的变成了一个打老婆的男人。

确实,自证预言就是如此可怕。

来惜情感倾诉平台上也有类似的自证预言案例。

倾诉者莉莉(化名)因为父亲沉迷赌博,家里长期处于被人追债、母亲四处借钱生活的艰难处境,她发誓自己绝对不会找一个爱赌博的男人。

却不料自己还是爱上了一个沉迷赌博的男生,本来痛下决心要离开他,但每次看见他缺钱、说要悔改的可怜模样总是不忍心,最后还是结了婚,生活重蹈母亲覆辙。

她说过一句话:“大概是因为我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这辈子都摆脱不了像父亲这样的人。”

如果单单看她的故事或许看不出所以然,但是她最后说出的那一句话直接表明,她一直在自证预言:因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所以她觉得自己会像母亲一样。即使明明拥有离开的选择,她还是会选择留下受尽折磨,最后告诉自己:“我说得没错吧,我走不出来的。”

当你断定了一种可能性,就会对另外一种可能性的发生放弃努力,甚至是潜意识地阻止这种可能性的发生。

“我不是读书的料。”

所以你认为努力也没有,就干脆不努力了。

“我这种人不配拥有爱情。”

所以你将心门关闭,即使有人想走进你的内心,你也拒之千里。

“我觉得我老公不靠谱。”

所以你开始疑神疑鬼,有个女同事发消息也被你认为是偷晴,最终导致夫妻感情出现裂痕。

你的内心笃定一件事情,你的情绪就会顺应你的内心,那么你总会找到去证实你预言的细节,最后的结果也会变成你内心所想。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朝着好的预言方向去证实呢?

惜惜曾经也是一个爱抱怨的人,认为自己干啥啥不行,直到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人要发正念才会成功。

“念”原为佛教术语,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修行者将思想固定在某个对象上,专注的观察它,就称为念。

简言之,“正念”就是有意识的观察,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积极正向的事物中。比如倾诉者莉莉,倘若坚持告诉自己一定能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当断则断,便有极大可能离开那个好赌的男人,不再重蹈母亲覆辙。

原生家庭类型书籍《无声告白》有句话:“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们或许想要摆脱父母强加的期待,或许想要逃离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如果一心只沉溺于过往、用尽一切证明自己遭受原生家庭的伤害,最终只会走向自证预言的陷阱。

你是怎么样的,你看到的世界就会是怎么样的,你就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之中。心里阴暗的人,看什么都是阴暗的,自己也会处在一个阴暗的世界里。

希望我们能用正念去自证预言,彻底走出原生家庭影响,寻找真正的自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