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名将种世衡

《北宋第一名将种世衡》

李晓伟

种世衡,北宋时期驻守西北边疆的著名将领,为北宋第一名将。军事才能远超杨家将、狄青等人。他带兵有方,屡立战功,为边疆的安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极富文韬武略,担任地方官员期间,清正廉洁,体察民情,推崇孔子,兴建学校,使辖区百姓丰衣足食,因此得到了百姓的崇敬和爱戴。

他一手创立的种家军,世代保卫大宋王朝,在沙场上浴血奋战,在宋朝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令世人肃然起敬。

种世衡,北宋第一名将,字仲平,洛阳人,北宋种家军的开山鼻祖。

宋仁宗年间,西北边疆的百姓生活很不安定,西夏国王李元昊率领军队频繁来袭,掠夺财物。由于宋朝连续几次战败,一些朝臣认为根源在于边境设置的堡垒屏障过多,应该放弃其中的一部分,好把兵力集中起来。但这样做毫无效果,反而让西夏军队更加猖獗。

种世衡建议筑城、积粮和团结将士方面入手,稳定局势,得到朝廷批准后,他便开始着手去做。他胆识为人,不畏艰难,率领军民一边抗击敌军,一边修筑堡垒、挖井找水,随着筑城和挖井工作的顺利完成,边境抵御西夏入侵的能力大大加强了。

边境地区长年战火不断,百姓不能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家中值钱的财物也经常被来袭的西夏军队劫掠殆尽,军队的供给也很难得到保障。种世衡通过屯田,陆续开发了两千顷耕地,解决了驻军的温饱问题,甚至还能有些余利。

此外,他鼓励发展贸易活动,确保货物顺畅流通。在他的治理下,军队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不烦外计”,战斗力也大大提高。边疆条件艰苦,士兵们的日常生活有诸多不便,他们的饮食起居都是种世衡关心的内容。

为了照顾好生病的士兵,种世衡派自己的一个儿子专门负责此事,一旦发现工作中有不到位的地方,就毫不留情地训斥。种世衡这种爱兵如子的作风有效地加强了军队的凝聚力。此外,他还想尽办法团结边境的少数民族,确保他们不会叛乱。

种世衡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地方官。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努力造福当地百姓,比如兴建学校、拆掉一些乌七八糟的神庙,用礼法教化百姓等。同时,大力铲除各种黑恶势力,确保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们都很拥戴这个才能出众、德行高尚的父母官。

种世衡长于谋略,在冯梦龙的《智囊全集》与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都有相关记载。他最为世人熟知的三个故事便是“巧运大梁”、“银子当靶”和“智除野利”。

种世衡在渑池县当知县时,计划修葺一座因年代久远而破败不堪的古庙。修葺工作进展很顺利,一直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只是那座庙建在山上,大梁又非常沉重,需要很多人才能搬上山去,由于人手不够,工程不得不暂时搁浅。

后来,种世衡想出一条妙计。他从军队中选出几个强壮的士兵,吩咐他们剃了头,假扮成相扑手,在大街上大张旗鼓地游行,并发布相扑表演通告,地址就在那座庙里,想要观看比赛的人可以跟着一起去。很多百姓爱看热闹,尾随他们来到了庙前,在此等候已久的种世衡告诉大家:“黄历上写着今天是上梁的日子,希望各位乡亲都来帮帮忙,把梁木运上来后,再观看相扑表演。”

人们自然乐意,于是众人一起动手,很快就把梁木运上山安放好了。

种世衡在宽州驻守边疆时,发现西夏军队的主力是骑兵,这就需要强大的箭阵来对付。种世衡便打算让当地百姓都练习箭法。为了鼓励百姓参与,他想出一个特别的办法,把箭靶换成银制的,只要射中就可以拿走银子。

这一招果然有效,百姓纷纷习箭,战斗力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个基础上,种世衡进一步提高了标准,在不改变银子重量的前提下,造出了面积更小的银靶。

过了一段时间,宽州的普通百姓都练就了一手不错的射箭功夫,这让西夏军队不敢轻举妄动了。当时,野利是李元昊重用的一员大将,作战勇猛,是宋军的一大威胁。为了除掉这个心腹大患,种世衡想出了一招离间计。

种世衡找来一个叫法嵩的和尚,对他百般器重,使他对自己忠心不二,接着送给他一件锦袍,让他穿着去西夏找野利,法嵩照办了。到了西夏后,他到外打听怎么找到野利,西夏人把这个行为诡异的和尚当作间谍抓起来送到了李元昊跟前。

李元昊从他的衣服里搜出了一封种世衡写给野利的秘密信件,以为野利真的是叛徒,便以谋反的罪名杀了野利。其实,我们大家小看了李元昊,种世衡和法嵩的这套鬼把戏,李元昊是十分清楚的。李元昊之所以杀野利,其实是另有目的,就是为了把野利的妻子没藏黑云搞到手!正好趁法嵩事件,借坡下驴,把野利除掉,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把野利的妻子没藏黑云弄到手了!

世人都知道杨家将的故事。而事实上,种家军在历史上的名气远在杨家将之上,贡献也比杨家将更大。只是杨家将有幸当上了民间评书里的主人公,从而扬名古今。种世衡戍边期间,曾培养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那就是威名远扬、屡立奇功的“种家军”。

他的三个儿子各自统领其中的一部,即“三种”。种家一门五代为抗击西夏、保卫大宋边疆立下了汗马功劳,先后出了种世衡、种诂、种谔、种诊、种谊、种朴、种师道和种师中等多员大将。

《水浒传》里的鲁提辖提到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前者指的就是种世衡之子种谔,后者则是指种世衡之孙种师道。称“经略”是因为他们都在西北边境地区当过经略安抚使,“相公”则是人们对地方官吏的一种尊称,所以他们就有了“经略相公”的称号。种谔曾利用分化和诱抚两种策略来对付西夏军队。

一次,他利用一只金盆设计陷阱,兵不血刃地收复了陕西北部的重镇一一一绥州。他还取得了著名的“米脂大捷”,通过在米脂城外的无定河边设下埋伏,击败了八万西夏军队,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种师道曾于1098年率军与西夏军队正面交战,杀死敌军无数,还抢占了军事要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使西夏陷入被动,无奈之下只能求和。

种家人长期驻守边疆,生活条件艰苦,种世衡因病去世,而种谔、种师道也先后在战场上壮烈牺牲。他们一家人都受到了后人的景仰。

文章完

李晓伟,男,汉族。1982年6月22日生,黑龙江省佳木斯富锦市人,出生地,建三江管局。1998年,因理科成绩不好,遂辍学。仅为初中学历。于是开始自学之路。苦于受学历限制,现在尚未找到理想的工作。爱好有两个,一是美术(写意人物),二是历史(以研究帝王的政治、军事为主。不做任何考古之类!)。暂为成吉思汗平台特约作者,曾在各微信平台里发表了许多文章。其中有数篇文章登上了百度,及搜狐网、今日头条、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等网站。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