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被称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的王小谟院士,以及他领导的新一代预警机研制团队,已经在进行新型空军型预警机和海军型舰载预警机的研制。我国的新一代预警机将采用新型雷达体制,很可能取消了传统预警机上的“大蘑菇”,从而实现革命性的突破。
预警机是一个大国空军不可缺少的装备。在预警机的支持和指挥下作战的战斗机,其战斗能力比单独作战时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目前,世界上的预警机绝大多数采用的构造都是在机背安装机载雷达,来实现对超远距离目标的探测,而携带的雷达主要有圆盘雷达和平衡木雷达之分,人们好奇的预警机背上的圆盘,其实就是机载雷达的一种。
预警机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能量,最主要还是依靠携带的雷达探测系统。相比大多数第三代战斗机区区一百多公里跌探测距离而言,预警机的雷达探测距离一般都在400公里以上。无论是捕捉RCS较小的目标还是同时对多个目标进行处理的能力,战斗机都没有办法和预警机媲美。要获得如此强大的雷达探测能力,预警机携带的雷达体积自然也就大了不少。
和很多人设想不一样的是,预警机携带的圆盘雷达看起来硕大无比,但其内部并不是实心的,庞大的圆盘其实就是一个罩子。采用圆盘形式雷达的预警机,携带的属于机械扫描雷达,而机械扫描雷达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即使是在保密程度不高的院校中,都能看到带着天线的机械雷达一圈一圈地旋转。
预警机为了完成对360度全方向空域的扫描,需要让天线进行360度的旋转,为此,通常设计为长条形的雷达天线,在机顶进行360度的旋转。而为了保护雷达天线,在外部加上一个圆盘状的整流罩,长条形的雷达天线就在圆盘中旋转,天线的长度和圆盘的直径基本一致。
为了保证在圆盘中央的雷达天线性能不受影响,圆盘还需要用特殊的材料制作,要使得周边能够透过雷达波,不能对雷达工作形成阻碍。不过如果把整个圆盘的所有部位都用透波材料制作,这样的成本就有点高,因此实际生产出的雷达整流罩只有一部分是雷达透波的,使用时圆盘会和雷达天线一同旋转,从而保持透波罩体持续对着天线波束发射的方向。
工程师们的创意确实是令人佩服的,圆盘中的雷达360度旋转可以保证四面八方都处于掌控之中,不存在死角和盲区,这是圆盘型雷达最大的优点。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相控阵雷达技术使得圆盘雷达可以不再旋转,直接在圆盘雷达将三面相控阵雷达按等边三角形布置,就可以实现无死角探测,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变。
说完了圆盘形的雷达,值得一提的还有平衡木型雷达。圆盘型雷达虽然可以实现无死角的探测,但并非没有缺陷,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极大地影响飞机的气动外形。顶着一个大大的圆盘飞行,不用多说就知道会带来多么大的空气阻力。理论估计给普通的飞机加上圆盘改造为预警机之后,飞机受到的阻力增大23%~30%,这对飞机的飞行速度和机动性带来很大的不利。
而平衡木式的雷达极为细长,一根长方形的天线罩,窄的一端对着前方,因此飞机收到的额外空气阻力并没有很大的提升。
由于长方形的设计,平衡木雷达可以把长度做得很大,在小型飞机上也可以携带长度接近10米的雷达。而直径接近10米的圆盘形雷达,载机的重量不过百吨基本不可能完成,这足以看出平衡木雷达的优势。
只不过有得必有失,一块相控阵雷达理论上覆盖120度的区域,两块只能覆盖240度,这导致飞机头尾各自有60度的盲区在,这一点是很大的问题。
未来中国新一代大型预警机,会采用反隐身波段、双波段雷达配置,而且会摒弃目前的大圆盘结构,走非常科幻的共形天线路线。
根据王小谟院士等人透露的情况,我国提出的“共形阵”以及“智能蒙皮贴片”新概念技术,或将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在预警机上被采用,这意味着我们的新一代预警机将告别标志性的蘑菇型“大圆盘”这种传统机载预警雷达的布置方式。
“共形阵”以及“智能蒙皮贴片”已经有了具体应用型号,在上届珠海航展上,有个神秘低调的YJ-300舰载无人预警机模型,是中国电科集团第38研究所研制的,采用智能蒙皮、共形天线技术,安装数字化有源相控阵雷达,从而提高了无人机空中预警能力,雷达天线安装在机身两侧、机翼前缘。这似乎就是中国未来大型预警机的雏形。
有专家认为,中国的下一代预警机,将会是贴片式的共形天线,即共形阵列和智能贴片天线技术,布置于机头和机身的各个位置,理论上预警机没有任何死角。装有共形天线的预警机可以装备更多的雷达探测设备,大大提高预警机的搜索效率和距离,作战效率将比传统预警机高出数倍。从而告别大圆盘,完美地解决了预警机雷达对平台的气动影响,实现机身与天线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