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东海落大洋——日本海军“东海”反潜巡逻机史话

如今的日本海上自卫队,依靠着美国的援助和技术支持,拥有着一支以美制P-3C“猎户座”为主力的庞大的反潜巡逻机部队,航空反潜的实力不可小觑。但鲜为人知的是,在70多年前的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就曾经自研了专用的反潜巡逻机,并投入实战。这就是本文的主角:Q1W“东海”反潜巡逻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反潜已经成为了各国海军对抗敌方潜艇的重要手段。各国早期往往是依靠像“桑德兰”这样的大型水上飞机进行长时间的航空反潜巡逻,同时,在大西洋反潜战中,美英海军以护航航母和舰载机为主力进行的航空反潜战,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而战争中德国的Fw 200“秃鹰”、英国的“威灵顿”等一批专用反潜巡逻机的出现,则是将航空反潜战场推向了一个高潮,反潜机与潜艇的战斗日趋白热化。

德国空军的Fw 200“秃鹰”反潜巡逻机

日本海军的军官们也注意到了航空反潜的重要性,在太平洋战场上,随着美军潜艇活动的日趋频繁,从日本本土到太平洋上各日占地区的航线上杀机四伏,运输船只损失吨位日益上升。为了应对美军潜艇给海上交通线带来的威胁,日本海军开始加强自己的航空反潜力量。日本海军最初使用的是经过改装的九六式陆攻、零式水上侦察机和二式大艇这样的二线飞机,但由于技术装备水平和反潜训练经验不足,日军的航空反潜效率十分低下。

正在执行反潜任务的日本海军九六式陆上攻击机

佐伯海军航空队装备的零式水上侦察机11型,垂尾上的黄色斜纹表示其装备有反潜用的对海搜索雷达

意识到自己的航空反潜能力羸弱的日本海军,于1942年开始让九州飞机公司研制专用的岸基反潜巡逻机。

海军对新型反潜机的要求主要有两个:1、在低速飞行状态下能持续巡逻10个小时;2、能够对敌方潜艇进行俯冲轰炸。新型反潜机的项目代号为“十七试陆上哨戒机”,研制成功后改名为“东海”。

东海采用了全金属硬铝结构,安装有2台日立公司生产的“天风”31型610马力发动机,速度仅为320km/h,但最大续航距离能达到2415公里。机上搭载有3名机组人员(飞行员、无线电通讯员和侦察员),携带有2枚250公斤反潜用炸弹和1挺7.7毫米自卫机枪。

为了帮助机组能及时发现潜艇,日本设计师以战前购买的德国容克Ju 88轰炸机为参照,为东海设计了一个宽阔的大型透明驾驶舱,这样的设计使得东海的下方视界特别开阔。为了保证飞机投弹的稳定性,设计师为东海设计了展弦比较大的主翼,加强了飞机的水平飞行和俯冲攻击的稳定性。通过油压操作系统的控制,东海能进行75度的大角度俯冲。

“东海”试制1号机

早期的航空反潜,往往是通过飞行员肉眼搜索海面的方式进行的。而潜艇在海上航行时往往也配备了数名瞭望员进行值班,一旦发现敌方反潜机,就会马上下潜。战争后期,盟军和德国、日本的潜艇都已经广泛地安装了潜艇搭载的防空警戒雷达,仅仅依靠肉眼搜索,反潜效率难以有效提升。

为了更好地适应航空反潜的战场,美英等国家开始给自己的反潜巡逻机搭载水面搜索雷达和磁异探测仪(MAD)。由于潜艇在水下航行时会引发地磁场的一部分异常,使得这种原本用于探测地下铁矿石的装置得以在航空反潜战场上有了用武之地。

令人意外的是,日本海军也在战争中成功研制了磁异探测仪--KMX型磁异探测仪。这种探测仪正式名称为“三式一号探信仪”,由海军航空技术厂于1942年开始研制,1944年4月开始装备前线的反潜机部队,重点为东海和九六式陆攻进行加装,与性能不佳的H-6型机载雷达搭配使用。

东海于1944年4月研制完成,并开始装备反潜航空队,制式型号称为“东海11型”。最先装备东海的是佐伯海军航空队,随后日本海军的主力反潜机部队:第901和第903海军航空队也于1945年1月开始装备东海,在韩国济州岛、中国东海和小笠原群岛周边海域执行反潜巡逻任务。在进行反潜巡逻时,东海往往是以3机一组的小型编队进行活动,在离海平面150米的高度上低速飞行。如果发现潜艇,机组可以选择俯冲轰炸,或是投下浮标,通知附近的反潜舰艇前往攻击。

但在实战中,东海并没有取得能够确认的战果。在日本海军海上护卫总司令部于1944年8月27日的报告中,曾经提及第901海军航空队的数架反潜机对一艘美军潜艇成功实施攻击,并通过海面上的浮油“确认”了这个战果。然而,在美方的记录中,并没有提及当天有任何一艘潜艇损失。

在服役过程中,日本飞行员还发现了它的三个重大弱点:第一是东海飞行速度过慢,一旦被美军战斗机追击,几乎必死无疑,需要有战斗机的保护才能安全巡逻;第二是由于东海的发动机功率不足导致电力供给不足,而机上的雷达、磁异探测仪等大量电子仪器都得依靠发动机运作提供的电力运行,所以东海搭载的反潜电子装备运行时间并不长,更不要提再加装更多的电子设备了,这给东海的反潜性能提升带来了很大限制;第三是东海没有夜间搜索和攻击潜艇的能力。

战后被美军缴获调查的东海反潜机

在东海完成研制后,日本海军还提出了下一代的新型反潜巡逻机的研制计划,这便是项目代号“十九试陆上哨戒机”,后改称Q2M“大洋”的新型反潜机。在日本人的计划中,大洋采用了全木制结构,是专门进行夜间巡逻的反潜飞机,不仅载弹量翻倍,还加装了更多的反潜电子装备。外形颇有如今现代化反潜机的风范。可惜,大洋还在木制模型的审查阶段时,日本就已经宣布投降了,只得永远地停留在了图纸上。

三菱Q2W“大洋”反潜巡逻机飞行想象图

如今日本海上自卫队执行航空反潜任务的主力机型--美国洛克希德P-3C“猎户座”反潜巡逻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