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有生命力的电影海报能把人吸引去电影院一探究竟,也能把一部电影的名字与海报的画面紧紧联系在一起。比如两年前的电影《暴裂无声》,即使你不曾看过完整影片,也一定能联想起海报上那半张流着血、看不清的脸庞。其背后的海报设计师是今天我们邀请到的主角陆云帆,刚刚落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海报同样出自他手。
1990年出生的陆云帆并非平面设计出生,也没有半点美术功底,这和人们印象中的“设计师”三个字似乎相去甚远。大学学的是电视编导专业,毕业后的一年多里,他做过网络节目,视频混剪,却因为一次无心插柳,阴差阳错地步入了“电影海报设计”这一大家并不熟悉的行业。2015年的电影《路边野餐》是一部颠覆以往中国电影常规套路的影片,在宣传海报上也希望能够打破传统,于是找到了非设计科班出身的陆云帆,效果令人惊喜。
路边野餐
这组海报中有仿佛沉入海底的火车,有手电筒,一切看起来荒诞不知所云,但只要看过电影的人就会知道这其中的深层奥义。陆云帆把这一点作为自己和平面设计师最大的不同。电影海报设计不仅仅是图像的处理,更是一部电影的浓缩精华,他所追求的是将尽可能多的信息量用一种尽可能简化的方式交汇成一张电影海报,那么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审美,更需要海量的创意概念和知识积累。
过去的四年多里,陆云帆一直以个人电影海报设计师的身份活跃在影视市场上,除了《暴裂无声》之外,《大象席地而坐》、《地球最后的夜晚》、《何日君再来》、《摇摇晃晃的人间》以及最新的《天才游戏》等热门电影作品的海报都出自他手。而他最近一次成为焦点则是因为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海报。这张名为“重逢”的海报中,正中央的电影大荧幕透着明亮的光束,下面是零零总总的城市景象和电影器材,不仅预示着经历过疫情后人们与影院的重逢,也代表着影视行业的曙光再现。
暴裂无声,大象席地而坐,何日君再来,摇摇晃晃的人间,塔洛
我们和陆云帆聊了更多关于这张广受好评的电影节海报的幕后故事,他也告诉了我们许多关于一张电影海报诞生的过程。总之,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影海报设计师,绝不仅仅是“设计”那么简单。
D:关于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海报,“重逢”这个主题显然是后来已经在电影行业复工比较明确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比较好奇的是,当你接到要做本次电影节海报的时候是何时?
L:我是在大约去年10月接到的任务,疫情还没有发生,所以当时的进度、节奏和方向都跟现在的不一样,按照计划,今年1月我应该就给出初步的想法,过完年去上海采风、制作小样,3月就会发布海报,但没想到直接就被封在了湖北(家乡)。
D:在当时电影节是否能如期举办、电影院是否能复工等等问题都不够明确的情况下,你是否有想过多个不同的设计方案?
L:其实我最早的概念是想讲电影技术。当时并没有找到一部特别合适的影片去做致敬类的海报,而且这是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换算到电影领域,2D到3D就是一项技术上的革新,而电影又是一种和技术密不可分的艺术形式,所以想借由这个来讨论技术对电影的发展。过去的电影节总是在说艺术,实际上会忽视掉电影技术本身,所以当时做的海报方案是带有未来感和科技感的。
后来疫情越来越严重,就觉得这份海报是应该要对此作出一些反应的,其他方案的海报在这个节骨眼发布会有点不太合适,一直到四五月份,完全确定了这次的海报得和疫情有关,就做了现在的方案。
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海报
D:看到报道,你说海报出来以后一度不敢看评论。
L:是的,一开始确实不敢看评论,因为毕竟是个很大面积的传播,网友对此的关注度也挺高的,又是疫情之后的第一个电影节,所以会担心有负面的评论。加上去年黄海老师制作的海报反响特别好,会怕自己掉链子。后来发现大家普遍评论还不错,我觉得主要不是做得有多美,而是能够引起一点共鸣吧,在那个节骨眼,它是最合时宜的,最能调动起大众的情绪来。
D:在成为一名电影海报设计师之前,你曾经是一名剪辑师,所学的是电视编导专业。从动态的剪辑师转变到平面的设计师是一个比较大的转变,你觉得自己跨界转行成为电影海报设计师的优势和特色是什么?
L:电视编导专业本身学的东西就挺杂的,对影片的理解和分析也都在学习的范畴之内。我觉得电影海报其实跟平面的关系没有那么的大,虽然看起来是平面设计,title也是设计师,但实际上它并不在平面设计领域。导演用镜头语言表达故事,海报设计就相当于用视觉语言去整合电影的信息,去表达电影想传达的概念,只不过是通过另一种方式来翻译。所以我觉得我的优势就是学电视编导的时候学会了更深层的电影分析和概念逻辑。
D:在设计海报的时候,你最在意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L:我希望做得不一样,在保持美感的同时,把电影的气质做出来。我所追求的是,观众第一眼看到这张海报的时候会觉得还挺好看的,又有点神秘,不明所以;带着好奇心看完电影以后再回过头来看海报,又会发现有很多东西藏在里面。
灰烬重生,地球最后的夜晚,老兽,造访,漫游
D:在你真正成为一名电影海报设计师之前,有没有哪部电影的海报是有影响到你甚至起到改变你职业道路作用的?
L:我在大学的时候很喜欢美国的碟商CC(The Criterion Collection),它会去修复一些经典老电影,每次重新发行的时候就会找不同的设计师或艺术家做新的封套设计。那时候因为课业需要会看很多经典影片,发现买的很多碟左侧都有一个C的logo,而且封面都很好看,因为这个就去了解了这家公司,然后就开始自学Photoshop,只要看过的影片CC没有发行过,我就自制封面,当时纯属好玩,并没有想过拿这个当职业,偶尔发发微博和豆瓣。
D:我们很好奇一个电影海报诞生的过程。在所有人都还没有观看过影片之前,作为海报设计者的你,要做哪些功课?
L:有的时候我接到的电影项目是已经拍好了,剪好了,剧照也有了,给到了我这些素材,这时候我就会看成片来制作海报;有的时候电影还在初剪阶段,那么我就会去看一些已有的影像素材和剪辑版本;还有的时候电影还没有开拍,但需要做概念海报,那样的情况下我就会读剧本或大纲。总而言之就是在已有的、能提供给我的、能让我更了解这部影片的全部素材的基础上去做功课。
D:我们有注意到你有很多优秀的海报作品其实都并没有把“人”放在突出的位置,但依旧非常吸引人。
L:我觉得主要是海报的功能不一样吧,没有人像的概念型或氛围感海报在整个宣传周期内是肯定需要的,尤其是在早期比较重要。再比如文艺片可能不需要那么突出卡司,但商业电影或多或少还是会做群像式的海报,两者吸引的观众面向不同。但肯定是前者的发挥空间更大,对素材的局限更小。
D:你所设计的电影海报很有自己特色,很多是绘画风格的,比如《何日君再来》;也有真实的影像照片,比如《暴裂无声》、《大象席地而坐》;还有比如最新的《天才游戏》这样加上手绘元素的。在创作的时候,如何选择用哪一种形式?
L:看片之后其实就会有感觉适合用哪种方式去做。比如像《暴裂无声》本身就是比较写实的影片,那我就不会选择去手绘;再比如一些文艺片本身成本受限,并没有剧照或棚拍的素材可以提供,那就会考虑做手绘海报,这属于被迫选择;有的时候也会主动选择手绘,比如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某种画风或是某个我无法通过合成来实现的画面,那么我也会选择去手绘。但是因为我本身不是学美术的,也没有美术基础,手绘并不是我所擅长的,所以这些画都是“硬画”的,比如最近在做的一个影片海报,觉得它特别适合美漫风,于是我就事先看了很多美国的漫画,了解它是如何画线、处理明暗,然后模仿这种方式,在平板电脑里找类似的笔刷去画。等于说,我每做一张海报,就学习一种画风,虽然达不到完全一样,但形成了新的风格。
日光之下,慕伶,一鸣,伟明,大象席地而坐,何日君再来,塔洛
D:所以你最擅长的是什么类型的海报设计?
L:还是高概念型的吧,虽然已经好久没做这种风格的海报了,但我觉得自己比较喜欢也更有敏锐度的还是偏高概念的、极简的海报。类似我所设计的电影《黑处有什么》的海报,用了一张字典的撕页,上面是“黑”字的注释,画面特别简单,但电影本身所描述的90时代是人们还在使用字典的时期,主人公又是一个还在念书的少女,所以首先字典这个物件和影片的气质是契合的;其次,电影本身是犯罪悬疑风的,所以海报上的字典缺页,有神秘的气质,又能很好地诠释片名。
D:我们有注意到,你也参与了全国青年电影海报设计大赛,和黄海、徐天华等前辈一起成为设计组的评委,所以说电影海报设计行业其实已经在国内形成一个比较大的规模了?
L:其实这些年来我一直是以个人身份做海报设计师,所以我对行业的了解并不那么完善,但是大家越来越重视这个行业是真的。这个比赛的主办方是中国电影美术学会,最近刚刚发布了选题,还没有进入评审过程,虽然这个比赛不一定能反应行业规模,但可以肯定的是,影视行业对电影海报的重视在不断提高。
D:你会对想成为电影海报设计师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L:我的建议就是多看电影。以前我学编导的时候看片子时脑海里想的就是它是怎么调度的,几个机位,摄影怎么样,美术怎么样;现在看电影我想的都是,这个画面很适合做成海报,那个物件很适合做海报……所以我觉得可以带着一些思考去看片,不要单纯只是看故事。
黑处有什么,大象席地而坐,地球最后的夜晚,何日君再来,洛塔
D:距离你跨界做电影海报设计《路边野餐》已经过去了五年,作为电影海报设计师的这五年过得怎么样?我们很好奇电影海报设计师的生存状态是否良好。
L:可能是我运气比较好吧,《路边野餐》之后我的工作基本就没断过。去年开始我把节奏放缓,把经纪约签给了华策影业,比之前独立的状况更正规了一些。总结这几年,就是越来越规范了。一开始做这个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任何期许,也没有想把它当成终身职业,本来就是半路出家,无心插柳,后来做着做着,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就希望能越做越好,逐步有了规划。目前除了昼夜颠倒,一切都还ok。
D:你刚刚有说没有把电影海报设计当成终身职业,那么对未来你还有什么规划吗?
L:希望可以拍自己的片子吧。其实我和公司签的也不只是设计约,也有导演约,但还是要在海报做到一个自己觉得已经够了的程度以后再说。未来几年内可能会从拍短片开始吧,有这样的计划。
天才游戏
D:虽然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结束了,我们想知道,你本人看了其中多少部,有哪部给你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说说推荐理由吧。
L:我看了四部影片,都很不错,想推荐其中两部。一部是费德里科·费里尼的《阿玛柯德》,我以前是在电脑上看的这部片子,就很喜欢,这次上影节在大荧幕上放映,就去看了,感受真的很不一样。这是费里尼有点自转型的片子,把自己整个世界观还原得非常完整,你看的时候是很有共鸣的,好像一个老者在给你讲他小时候的故事,感觉很舒服,很有趣味性,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费里尼中后期的电影。马上北京国际电影节也要来了,可能也会有费里尼的单元。
另外一部是大林宣彦的遗作《海边的电影院》,很疯。我很喜欢大林宣彦比较早期的作品《鬼怪屋》,所以就也选了这一场,但这部疯的程度要比早期的还要多一百倍,几乎是无视语言的状况,又把他这么多年的喜好、甚至是对电影的理解全部都放到了这一部片子里,这种观影体验绝对是和你去看其他片子不一样的,很多人可能会不适应,有点挑战观众。
采访/编辑:L.
图片:陆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