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大陆,纯洁而又神秘。
大陆周围,数以万计的冰山耸立、浮冰暗藏,
西风带仿佛旋转在“伊甸园”边界的火剑,让人类望而却步,
保护着这个世界上唯一一块净土。
但在这片冰封大陆下,却埋藏着地球数百万年的秘密。
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蕴藏着数不尽的生态系统宝藏。
因此,南极不仅是冒险家的乐园,更是科学家们心驰神往的梦想之地。
在这里,他们试图解答关于人类的终极奥秘。
和南极的约定
8年前,270驾驶“北京”号帆船,闯过西风带,抵达南极“中国长城站”。
当270和梁红收到“长城站”的回应时,历时230天,18000海里,他们第一次有了“回家”的感觉。
多年间,270行走在世界各地,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深知“家”的含义。
然而更让270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为了科学事业驻守在世界尽头的中国科学家们。
自从那一次挥别,他下定决心,要带更多人去南极,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与科学第一次“握手”
历时5年,270终于兑现了当初的诺言。
“带着更多人去南极,南极一定要多一些陌生人的身影。”
不仅仅因为“南极梦”,助力民间南极科研项目更是270的初心。
万事俱备,却不料意外发生,“北京”号无法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停靠。
这导致其他的中国科学家,无法按照原计划上船完成他们的科研项目。
但270说,没关系,我们还会再去的。
“去南极不是那么容易的事”,270说。
破冰船载着这么多人,带着精密科学实验设备,带着科学家们。
“难”,难在破冰船操作复杂,难在此行责任重大。
“但这是我们的荣耀,希望我们能帮助科学家完成他们的科学实验。”
飞向高空
“北京”号出发的第五天,科学家们要进行第一次实验——释放探空气球,以获得第一手的观测资料。
2014年在南非,270充了200多个气球,让自己体验了把现实版的“飞屋环游记”,而这次气球下挂着的是无线电探空仪。
探空仪从海平面升至万米高空,上升路上会进行大气参数的观测,如气温、气压、风速风向,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科学家需要每隔15个维度,释放探空气球采集大气数据。
通常探空气球内部会灌满氢气或氦气,但处于安全考虑,即便氦气比氢气昂贵许多,科学家们在“北京”号破冰船上仍配备了9瓶氦气,可供约45个探空气球的用量。
为保证在每个维度都有成功放飞的气球,得到可靠的数据,这些氦气便成了船上最宝贵的物品之一,每次放球实验都至关重要。
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却是“北京”号搭载的科研项目里最难的一项。
而第一次释放探空气球,“北京”号就遭遇了恶劣的天气。
“那天风确实比较大,有7级的风”,7级的风对于破冰船来说或许似乎微不足道,却让放球实验的难度成倍增加。
270和科学家们做了详细的计划,探空气球升空,每一个步骤都要清晰。
第一步,摆放好工具,进行管道连接。再将探空仪与接收机进行连接。
而此时,接收器却无法收到探空仪的信号。
如果信号接收器损坏,无法修复,那么这次所有的释放探空气球的实验将都无法执行。
而“北京”号却不能停下等待,船速达到每6至7个小时就可以跨越一个维度。
270必须在这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解决问题。
“说老实话,如果没有完成这些科学考察项目,没有完成这些科学实验,我可能耽误了科学家几个月的时间。”
270将接收器拿回去仔细研究,“拆开发现原来是原来是一个的小问题。里面有一个线头掉了,你把它接上,接上之后就可以工作了”。
“天气很热,每个人满头大汗,突然有信号了。当时就觉得特别有信心。”
再次开启放球实验。充满氦气的探空气球浮力很大,大家必须小心翼翼保护气球,防止它突然飞走。
探空仪信号接收良好,可以准备放球。200米,300米……当气球飞到一千多米的时候,却突然急速下降。
这种恶劣的天气条件下释放气球,或许是此次实验失利的原因。
但这次配合,却使270、队员和科学家们更加默契。
大伙也总结出了工作方法、工作流程。
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成长与考验。
270说:“这一次也是一个信心的建立,我们至少在7级大风的情况下,把气球顺利放出去了。”
有了第一次放球的经验教训,第二次探空气球升空所有人都更加谨慎。
气球充气,挂探空仪,测试信号,放球升空,所有步骤一气呵成。
报告!海拔高度200米,1000米,3000米,5000米,1万米……
“每次在电台里听到这些,大伙都特别的开心。”
270说:“第三次放球的时候,我没有上到机库,我就在监控室。
“我用监控盯着,听着对讲机里说话。听一下气球的上升速度是多少……
“就听一个结果,然后我就把对讲机关掉了,这会我觉得是真正的放下心了。”
探寻海洋的奥秘
目前全世界海洋漂浮的塑料碎片超过5万亿个,重量在25万吨以上,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
微塑料颗粒径小,容易与海洋生物发生相互作用,甚至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类身体,严重威胁着全球生态系统与人类的身体健康。
此次“北京”号上,另一项重要的科研项目正是海洋微塑料数据采集。
科学家们需要在“北京”号沿途进行表层海水采样,为海洋研究提供数据。
270针对采集标准,在破冰船底部改造出一个深入水下三米的采水管道,为了防止塑料污染,管道由全金属制成。
进水口连接水泵,水泵后面是海水过滤器。
海水被抽到过滤器中,通过多层过滤,把不同直径不同级别的微塑料完全分离出来。
每个维度需要采集过滤一吨水样,收集出来的样本再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与分析。
“就这样。差不多100个维度,我们一共需要采集差不多100份样本。”
一天24小时,不管在什么时间段,根据船只航行速度,大约每隔6到7个小时,科学家必须来到船底机舱进行一个小时的海水采样工作。
“他们想完整的睡一个8个小时的觉是不太可能的。”
在大海上漂泊,即使是科学家也无法逃脱晕船的命运。
但是每一次采水样,他们都没有中断过。
“这就是一个科学的态度。”270说。
科学工作,听起来高大上,做起来却可能枯燥无味。
但简单重复的工作中,也有很多乐趣。
显微镜下的海洋生物,为船上的队员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对他们而言,这同样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让每个队员切身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让每个人对“科学”有更深刻的体会,是270对这些年轻人的期望。
南极路上,不仅只有大海与星辰的浪漫,还有对未知的探索与向往。
“科学研究”听起来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但不管多么高大上的事,也要从一针一线,从每一件小事做起。”270说。
270看着这些年轻人,从启航时尽显疲态,到帮助科学家顺利完成科学实验,一步步成长,一点点强大。
他说:“我希望我们的每次旅程都有意义……
“只要有好奇心去研究,就能改变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