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瑞云”水上侦察/轰炸机小传

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就大力推动水上飞机的开发工作。可以说,在所有日本海军研制开发过的机种中,水上飞机所占的数量是最多的。在战争中,由于前线部队对战斗机和轰炸机等作战飞机的需求更为旺盛,水上飞机的生产优先度被后移。而爱知公司受海军委托,在战争爆发后研制的E16“瑞云”,也成为了日本海军最后的水上侦察机。

“瑞云”开发史

1935年后,日本海军按照作战用途来分别开发了3种水上飞机:用于为战舰提供射击观测的10试水上观测机、拥有俯冲轰炸能力的12试2座水侦、突出高速飞行性能以实现在敌前执行强行侦察任务的14试高速水侦(即后来的“紫云”)。但海军后来又觉得,应当让水上飞机具有执行多用途任务的能力。于是,在技术开发会议上,海军提出观测机要兼职水上战斗机、水上侦察机要兼职轰炸机的开发指导原则。1940年2月,爱知公司接到了海军的委托,要求承担14试2座水上侦察机(后改称16试水侦)的研制工作。

海军的主要性能要求是:

本机能携带一枚250公斤炸弹进行俯冲轰炸

要做好与敌机进行空战的准备,具有一定的空中格斗能力

最大飞行速度要达到250节(463km/h)以上

续航距离分别是1852km(携带炸弹状态)和2590km(不带炸弹的侦察状态)

说白了,海军其实要的是同时拥有侦察、轰炸、空战能力的万能机型。这样不顾实际情况、对飞机性能过度追求的案例在日本海军航空器战时的开发史上屡见不鲜。

看到海军提出的要求,就算是拥有丰富水上飞机研制经验的爱知公司,也不得不伤透了脑筋。“海军的大爷们当我们是魔术师嘛?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这样的抱怨在设计团队中不绝于耳。在战争末期,日本海军的行政系统开始陷入混乱,爱知公司的设计师也趁机对设计指标进行了调整,才最终让“瑞云”研制成功。

1941年,爱知公司的著名水上飞机设计师松尾喜四郎承担了16试水侦的开发领导任务。他带领设计团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了三菱公司的“金星”54型1300马力发动机作为飞机的主动力。为了尽可能地提升飞机的飞行速度,设计团队参考零战的设计,为其配备了2门20毫米机炮和1挺7.7毫米机枪后射自卫机枪(量产型改为13毫米自卫机枪),尽量将飞机主翼设计得更扁而长,机体更细,降低飞行阻力。同时还为其安装了自动空战襟翼(当时海军后期战斗机“紫电”/“紫电改”的标配神器)以强化飞机的空战格斗能力。

由于自动空战襟翼已经占了俯冲轰炸机必备的穿孔式空气刹车襟翼的地方,为了实现俯冲轰炸性能,设计师将飞机的浮力支柱打洞,变成了穿孔式空气刹车,以增加俯冲时的机身稳定性,但实际俯冲性能并不好,同时也影响了浮力支柱的强度。这在各国水上飞机的开发史中都极为罕见,实在是无奈之举。

第634海军航空队“瑞云”11型涂装侧视图,可见其浮筒支柱上的穿孔式空气刹车设计

1942年5月22日,16试水侦试制1号机进行了首飞,海军方面认为综合指标达到基本要求,1943年8月,16试水侦以“瑞云”11型的制式型号被海军采用,随即开始了量产准备。

在横须贺海军工厂下线的瑞云试作1号机

但在俯冲轰炸试验中,“瑞云”原型机发生了空中解体事故,爱知公司不得不花了很大功夫对机体结构进行了重新修改补强,使得瑞云的量产工作受到很大影响,直到1944年才正式进入量产。

在吴镇守府水上飞机库前停靠的瑞云

“瑞云”的舰载化

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海军的航母机动部队损失惨重,面对恶化的战局,日本海军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在短期内补足损失的4艘主力航母造成的舰载航空兵力和载机平台的空缺。为此,日本海军将正在进行改造的“伊势”、“日向”两艘战列舰的后部甲板改造为航空甲板,成为了所谓的“航空战列舰”,编入第四航空战队,搭载机型预定为“瑞云”和经过特别改造的“彗星”22型舰载轰炸机,使用舰载弹射器弹射起飞。

富士美模型封绘:从伊势级航空战列舰上起飞的瑞云11型(634空)

由于彗星舰爆是传统的舰载轰炸机,没有浮筒的它在弹射起飞后必须要在随行的航母或是附近的岛屿机场上降落,当时日本海军的其他水上飞机虽然也能弹射起飞执行轰炸任务,但最多只能带60公斤炸弹,所以“瑞云”这种可以带250公斤炸弹俯冲轰炸的水上飞机才拥有了上舰成为攻击机的机会。

太平洋战争初期,正在为零式水观挂载60公斤炸弹的日军地勤人员,日军传统水上飞机虽然都安有炸弹挂架,但载弹量太低,这也是“瑞云”得以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1944年6月23日,在“日向”号战列舰尾部航空甲板训练弹射起飞的“瑞云”

日本海军还专门为这两艘航空战列舰成立了专门的海军航空队:第634海军航空队。但是,由于634航空队的种种问题,包括彗星舰爆的结构补强,以及瑞云的开发等都有所延迟,所以日本海军并不打算在短期内让伊势级上前线,因此,伊势级两舰和634空并没有能赶得上参加1944年6月爆发的马里亚纳海战。“瑞云”终究没有实现一次以舰载攻击机为形式出动的作战任务,634空后来也转为了陆基航空队。

1944年9月,正在濑户内海上空进行飞行编队训练的634空所属的瑞云

1944年春,首批瑞云11型开始配备给南太平洋前线的海军水上飞机部队,参与了轰炸菲律宾的行动。由于美军已经掌握了南太平洋战区的制空权,在白天出击基本是送死,装备瑞云的日军水上飞机部队往往在落日时分突入战区,进行夜间轰炸。在此期间,瑞云还击沉了数艘美军PT鱼雷艇,在对付小型舰船目标上具有一定优势。

1944年11月,准备出发轰炸菲律宾莱特岛的634空瑞云11型

随着美军占领菲律宾,发起冲绳战役后,瑞云开始在冲绳附近海域执行夜间的侦察和轰炸任务,重点攻击美军舰船及陆上的物资囤积地。然而,取得的战果都十分微小。

1945年6月,在鹿儿岛水上飞机基地驻扎的第302侦察飞行队所属的“瑞云”,为了防范美机空袭,地勤人员为飞机库进行了良好的植被伪装

瑞云合计生产了256架。在战败前,爱知公司还尝试为瑞云改装“金星”62型1500马力发动机,改称“瑞云”12型。但只生产了一架试做机,未投入量产。

日本投降后,被美军接收的634空所属的瑞云,美军接收后并未对瑞云进行任何测试,后被拆毁

2017年8月,由日本网页游戏《舰队collection》开发商C2机关主导制作的瑞云1:1模型在日本富士急乐园展出

“燃烧的岛群”是一个专注于太平洋战争和中日战争回顾的军史网,首创于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论坛在线,2016年转战公众号和自媒体平台。本站力求依据翔实准确,点评角度独到,不吹不黑不喷,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岛7篇、巨兽之亡16篇、制胜神器5篇等,欢迎新老朋友们持续关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