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泉州大学”:不妨换个思路

城市与大学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城市为大学提供了土壤,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滋养。而大学可以为城市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对城市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一所好的大学更是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气质!如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为各自城市提升了文化氛围和品位,注入了创新与发展的基因。多少年来,不少泉州人心中一直有一个“泉州大学”的念想,不过至今依然没有实现。

历史:泉州大学曾昙花一现

在“大跃进”的背景下,泉州(晋江专区)1958年5月1日创建了泉州大学,设有工、农、医、师范四个学院,其中师院校舍暂寄于泉州师范学校。但是没几个月,几个学院分开设置、独立办学:工学院改为泉州大学,单独设院;农学院和晋江专区农校合并,成立泉州农学院, 医学院和晋江专区医士学校合并,改为晋江专区医学专科学校;1960年,泉州师范学院成立。再后来经过了那段特殊的时期,学院纷纷停办,短暂出现的“泉州大学”最终也消失在历史烟尘里。

现状:泉州师院走不通的路

从上面可以看出,泉州师院在历史上与泉州大学有过交集,或者说泉州大学曾经是师院的前身。分拆出来的,只有泉州师院发展得相对较好,并于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因此,一直以来,泉州基本上就是想以师院为基础,实现转型升格,最终实现“泉州大学”梦想。

说到这,先来段插曲。为了这个所谓“泉州人自己的大学”,泉州或多或少冷落了华侨大学,让华侨大学愤而出走,与厦门勾搭上了。虽然刚开始厦门也是心猿意马,不过后来倒是大力扶持了,华侨大学将主要优势的理工科都搬厦门校区去了,而泉州只剩下社科专业为主。在华侨大学校志(贾益民主编)中,封面图片为厦门校区,学校介绍里厦门校区也是放在前面,厦门校区已经是事实上的主校区。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泉州大学,丢失了半个以上211大学,真是芝麻没捡到,还丢了大西瓜!

言归正传。泉州师院想改名升格泉州大学已经N年了。我在贴吧里曾看到一些师院学生回忆2003年学校就信誓旦旦很快要改名泉州大学了,不少人在后面附和,几乎每一届都在憧憬着改名……如今多少年了?

无法成功改名,主要在于教育部的“十三五”期间禁令,师范类院校改名综合大学之路被堵死。虽然泉州师院非师范类专业已经占了大部分,事实上已经是大学了。不过在目前的形势下,如果要改名只剩下一个方向:泉州师范大学!这或许不是泉州人想要的。当然了,“十四五”期间政策风向会不会改变,还很难说。

教育部禁令,是近年来无法改名的直接原因。但是泉州师院发展缓慢、水平不高,这才是无法改名升级的根本原因。从升格本科到现在20年了,有多少硕士点?迟迟发展不起来,拿什么去泉州大学?泉州师院,所谓“泉州人自己的大学”,真是完美继承了这座城市的基因。就如同泉州错过很多风口一样,错过“改名潮”也可以理解。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慢半拍,结局可能完全不一样。

思考:泉州大学的打开方式

既然泉州师院改名泉州大学已经没什么希望了,那么我们的“泉州大学”是否想想其他打开方式呢?

他乡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不妨先看看别人怎么做的。温州大学于1984年创办,那时还是专科,可能是屈指可数的专科大学了。而温州师范学院也是早早就升了本科,温州师院的发展轨迹跟泉州师院差不多,不过步伐比泉州师院快,2003年就已经拥有硕士点。2004年教育部同意在温州师范学院与温州大学合并的基础上筹建新的温州大学……此后新的温州大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是浙江省省级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在校友会大学排行榜里排在第198名(华侨大学136名,集美大学207名,泉州师院409名),温州大学已经不是泉州师院所能媲美的。

温州大学的成功发展之路,你发现了什么?一是发展速度快,幸运赶上了风口;二是通过合并而不是纯粹的改名。这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认为,我们不要在师院一棵树上“吊死”,不妨另外先建一个“泉州大学”!

泉州大学怎么建?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助推黎明大学、医高专两所公立学校升格本科,并适时合并筹建“泉州大学”。泉州7所本科高校,有五所民办大学,其中大部分是近年升格本科的。黎大、医高专基础并不差,完全可以进行升级。这一轮市里给华大的经费是每年1个亿(部省更多,泉州校区应该不超3亿),我们是否可以挤一挤每年给个2亿经费,好好搞,我就不信没成效!二是引入高水平大学联合创建“泉州联合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改名泉州大学。

虽然这两种方式,短期内水平可能难以迅速提高,但至少拥有了一个“泉州大学”的名号或基础。如果今后政策允许,还可以通过合并泉州师院。我认为,这样远比眼巴巴地指望着,那十几年如一日几乎没进步、又有政策禁令的师院靠谱多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