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乌拉“伊车满洲”人关于熊的传说

作者作家王天祥

亚洲黑熊的肖像。

★吉林打牲乌拉与伊车满洲

创建大清国的皇太极于1643年去世后,年仅六岁的爱新觉罗·福临于1644年(顺治元年)即大清国皇帝位。该年,多尔衮趁李自成攻入北京、吴三桂反叛明朝之机,率八旗劲旅奋勇杀入山海关。于是,满洲八旗旗人掀起了跟随顺治皇帝迁入汉人的北京的迁徙热潮——绝大多数旗人携带家眷,离开了世世代代居住的长白丛林,长途跋涉,进入山海关内,历史上称这次满洲大迁徙为“从龙入关”。龙,即指顺治皇帝。关即指山海关。

广袤的关东大地从此村落凋敝、田园荒芜。顺治十年(1653)朝廷不得不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则》鼓励关内流民到辽东开荒。如远离山海关的吉林地域,除了没有从龙入关的少数满洲族外,其余多为自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即被吸纳编入满洲八旗的其他东北土著民族,如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赫哲、蒙古、锡伯人。这些人被称为“伊车满洲”,即新满洲人。从此,他们世世代代编为大清国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打牲八旗。“打牲”系满语渔猎的意思,是专指嫩江流域及大小兴安岭一带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锡伯、赫哲所有渔猎民族的总称。

伊车满洲人。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高士奇随同康熙皇帝东巡吉林乌拉(即吉林地域)时,在其随行日记《扈从东巡日录》中如此记述:“伊车满洲居混同江之东地方,二千余里。无君长统属。散居山谷间,其人勇悍,善骑射,喜渔猎,耐饥寒,苦辛骑,上下崖壁如飞,每见野兽踪迹,蹑而求之,能得潜藏之所。”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每年向大清皇家缴纳的贡品中的渔猎之物,都是这些“伊车满洲”的劳动所得。其中猎熊,也是这些伊车满洲的拿手好戏。因为从长白山到张广才岭、大小兴安岭都是狗熊的出没之地。其中最著名的黑瞎子岛就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的今抚远市。

三百多年前的大清国时这些伊车满洲如何猎熊的故事,因为伊车满洲没有文字也没有记载,所以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是他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熊文化,却已在白山黑水的民间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奇特的东北伊车满洲的熊文化

熊娃娃。

我的记者生涯让我有机会接触那些张广才岭、大小兴安岭下的鄂温克、达斡尔、赫哲和鄂伦春族的老年人。他们的狩猎故事让我痴迷。因为民族语言的障碍,尽管交谈艰难,但我还是被他们断断续续讲述出的狩猎故事中的熊文化震撼了。

这些民族似乎对熊又爱又恨,又尊崇又猎杀。爱熊,是这些游猎民族的男男女女希望自己的孩子像熊一样健壮、凶猛。女人则希望男人像熊一样勇武。这些民族中流传有许多祖上什么人与熊通婚,并生下英武的后代的传说。恨熊,是因为熊越来越多,经常骚扰他们的生活,甚至伤害他们的庄稼、牲畜、家人。熊成了和他们争夺生存领地的敌人,所以,他们不得不猎杀熊。到了清朝,他们被收编入满洲打牲八旗,成为“伊车满洲“”后,猎熊纳贡,又成了他们每年冬季必须完成的任务。尊崇熊,是传说熊曾经是他们的什么祖先,而且熊身体健壮、吃苦耐劳,适应东北严酷的生存环境,在森林中无所畏惧,连孤个子野猪和号称百兽之王的老虎都敢斗。有些民族的有些人甚至保留着祭祀熊的习俗。猎杀熊,则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棕熊。

无论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还是赫哲、锡伯猎人,他们的习俗是一般情况下绝不猎杀母熊,即便猎杀也只是猎杀母熊而留下小熊。如果母熊带领的熊崽子太小,那么连母熊都不准猎杀。还有,一般情况下,不能在冬季猎杀正在洞中冬眠的熊,必须等春天冬眠的熊出洞后再猎杀。因为熊是冬季生孩子,而且把熊孩子生在洞中。

这些渔猎民族成为“伊车满洲”后,冬季猎熊成为他们的必须任务。此时无论棕熊还是黑熊都已入仓冬眠,此时猎熊谓之“杀仓”,即堵到窝里杀。他们的祖传规矩是不准趁着熊在酣睡时猎杀,因而只好先在熊洞门口敲击三下,先后燃烧三把火,或者投放在熊洞门口三把火,目的可能是为了惊醒睡眠的熊。有的民族还要在“杀仓”前进行简短的祭祀活动,谓之“祭熊”。

鄂温克猎人猎杀熊后,要把熊的头和前肢或者肝脏安放地面朝东南方太阳出山的方向。猎人还要口中虔诚地祷告一番。为了消除猎杀熊的罪过和心中的恐惧、愧悔情绪,猎人常常要把猎到的熊头肉分送给屯落中的每个人品尝。然后再将熊头骨或者肝脏安放到住所东南方向的大树树杈上,以示崇仰。有的民族还会把吃过的熊骨头用桦树条子或者柳树条子捆扎起来,吊挂在东南方向的树枝上。有的老人说,即便是捆扎熊骨也有很多说法,譬如是先绑扎熊腿骨还是熊椎骨、熊肋骨,捆扎的树条子要横捆几道、竖捆几道等等。熊骨被吊挂好后人们还要举行祭祀活动。鄂温克人在祭祀熊时还要不断祷告说:我们不是真心要打死您,是您自己到寿了,自己死了等等,以此来减轻自己心中的愧疚和负罪感。

野生动物园里一头可爱的黑熊。

前些年采访时,有位鄂伦春老人曾经告诉我,鄂伦春人一旦猎杀了熊之后,要虔诚地唱起“葬熊歌”。听他的发音好像是“古落依容”。记得那天我采访的那位鄂伦春老人“古落、古落”地唱着,唱的十分动情。后来他解释说,那歌的意思是:我们要送您到阴间天堂去,你一定要好好地生活。您在阴间不要报复我们,要保佑我们。您是善良的神灵,我们要为您举办纪念节日,等等。歌词的内容很虔诚,很庄重。唱的也很虔诚,很庄重。

★鄂温克传奇——人熊婚姻

在兴安岭下的根河市,我在鄂温克博物馆拜访了一位鄂温克老猎人。老猎人十分好客,偏要邀请我到他家山中的旅游景区去喝酒。幸亏朋友早有嘱咐,我急忙买了两瓶“兴安岭牌”老酒提着。老人家的驯鹿景点位于丛林中。游人们正在参观他的撮罗子旧居和饲养的驯鹿。我们坐在撮罗子外的松树下,端着用白桦皮做成的酒杯,喝起了兴安烈酒,嚼着驯鹿肉。老人家越喝越兴奋,于是给我讲述起一个鄂温克的民间故事——

鄂温克老猎人。

很早以前,鄂温克出了个英武的猎手郭尔丹,他骑马挽弓驰骋于兴安密林中狩猎,几乎箭箭不空。密林中有只母熊被郭尔丹的英武吸引得着迷了,天天到郭尔丹的撮罗子里为他做饭做菜、收拾房舍。天长日久,郭尔丹被母熊感动了,于是和母熊过起了日子,并生了两个熊孩子。可是,毕竟人和熊生活习性不同,所以,几年后郭尔丹离开了母熊和两个孩子。再后来,母熊把郭尔丹的两个孩子拉扯大,那两个孩子都成了兴安岭中的鄂温克英雄……

鄂温克老猎人把母熊描绘成勤劳贤惠的鄂温克妇女形象,言谈中流露出对母熊的赞赏,以及对这个离奇的人熊婚姻的向往。后来,我在网络中查询到了老猎人所讲的这个鄂温克故事,和已经形成的鄂温克民间文学的故事一脉相承。

★鄂伦春传奇——人熊婚姻

冰天雪地中的熊。

在黑龙江省塔河县的十八站的鄂伦春新村,我听到了另外一个流传古远的鄂伦春神话。

十八站村,是康熙东巡吉林后的1685年,清朝为保卫东北边疆开辟的墨尔根至雅克萨的驿道上设置的一处驿站。从墨尔根起,这里依序被排为第十八站,故得名,当时隶属黑龙江副都统管辖。2013年,政府为6个鄂伦春的村民统一在十八站村修建了鄂伦春民族新村,使鄂伦春人从此彻底摆脱了近乎原始的游猎生活,一步跨进了社会主义小康生活。但是,老人们很留恋过去的鄂伦春游猎生活,喝酒时还会大声吼唱着“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个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满山遍野獐狍野鹿打呀打不尽。”

一位老猎人用半通不通的汉语给我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鄂伦春祖源的故事——

鄂伦春猎人。

某年,一位青年猎人被一只高大的母熊捋进山洞,强迫他和她做了夫妻,并生下了孩子。开初,母熊外出时总用巨石堵死洞口,防止猎人逃走。后来有了孩子,母熊逐渐放松了警惕。猎人便趁机逃出山洞,跑到江边,跳上了一只打渔船。母熊回洞不见了男人,立即抱着孩子追到江边,看到猎人的渔船顺流而下后就拼命沿江追赶,终于追上了渔船。母熊哭着喊:你为什么要跑呀?快回来吧!但是猎人坚决不肯。母熊绝望了,说:你不回来,家就没了,只好把咱的孩子分作两半儿啦。说着用手一撕,把孩子撕做两半儿,一半儿扔给了渔船上的猎人,一半儿自己留着。母熊抱着一半儿坐在江岸嚎啕大哭,但那一半的孩子还是熊。而投向猎人的一半孩子却是人。这一半儿的孩子,就是鄂伦春人……这故事听得我振聋发聩。但征询那些鄂伦春青年朋友,他们都默默地喝着酒,纷纷点头。

★赫哲人的传奇故事——人熊婚姻

在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的赫哲族博物馆,听着豪放的《乌苏里船歌》的同时,也听到了一位赫哲族老人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黑龙江赫哲族猎人雕塑。

古时候,一位三个孩子的赫哲母亲忽然发现三个孩子先后跑进森林不见了踪影。母亲像疯了一样哭喊着到处寻找失去的三个孩子,恰巧遇到了一头公熊。公熊问道:你哭啥呀这么伤心?母亲说,我的三个孩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公熊说,别哭了,我可以和你再生几个孩子嘛。于是公熊把妇女带回山洞生了好几个孩子。孩子长大后母亲对他们说:你们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氏族,要好好生活。我要和你们的熊爸爸一起过日子啦。但是,三年内你们谁也不准猎杀熊。然而,这里靠近黑瞎子岛,熊太多,孩子们只是忍受了两年便开始猎杀熊。第三个年头里,孩子们猎杀了一只母熊,剥皮时一看,母熊胸前的大奶子居然是自己熟悉的母亲的。那是孩子们人人都认得的母亲的奶子……

老人讲得热泪纵横,我听得心内凄楚。其实,类似的人熊婚姻的故事我听了很多,在这些东北少数民族中流传下来的几乎大同小异。后来,网上查询,不独中中国的东北,即使在外国,也流传着许多类似的“人熊婚姻”故事。

★熊图腾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图腾之一

其实,熊是中华民族遥远的图腾崇拜内容之一。《太平御览》(卷五十)引《山海经》说:“熊山有穴,恒处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若冬启夏闭,乃必有兵”。“冬闭”,是熊在冬季入洞冬眠,意思好像东北人冬季关门闭户的“猫冬”;“夏启”,表示熊在春夏从冬眠中醒来,开启洞门,走出洞穴。我们的祖先觉得熊能直立似人,大概是把熊看成了死而复生的神灵。熊冬季睡眠好几个月如同死了,可是到了春夏却走出洞穴,那是又活过来了。这不是死而复生吗?因而,他们对熊产生了神秘和神圣感,也因而逐渐有了熊崇拜而形成了熊图腾。

我国著名神话学研究者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资深教授叶舒宪先生,在2006年曾提出“中华民族可能是熊的传人”的学说,一下子震惊了国人。他的首要证据就是先秦的《山海经》中“鲧化熊”、“禹化熊”、“启化熊”的记述,以及屈原《天问》中“羿化熊”的神话。

大禹化熊,是熊图腾之一。

汉代的《淮南子》中,也有关于鲧之子大禹化熊的记载:“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意思是大禹治理洪水时,想要打通河南嵩山附近的轘辕山,结果变成了熊。这过程是——大禹对涂山氏说,如果你想要给我送饭的话,就要在听到鼓声响起来时再过来。没想到大禹在搬动石头的时候,不小心让石头击中了鼓。涂山氏听到鼓声立即赶去了,结果看见大禹变成了一头熊,于是羞愧地走开了。涂山氏来到嵩高山下变成石头,大禹看见了说,把儿子还给我。于是涂山氏变的石头从北方破开,才生出了儿子启。——以上故事说明,古人最早的图腾崇拜中就有熊。因为鲧、大禹、启这三代以及著名的后羿这些大人物,都是熊变的,或者都变成了熊。

★汉族人的梦熊入怀——古人理想

黑熊上树。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成语典故,涉及到的动物很多。森林中的狼狐獾貉猪狗等多是贬义的典故,而涉及到熊的成语典故却多是褒义的,譬如,“熊腰虎背”、“熊心豹胆”、“熊罴入梦”等等。总之,熊在古人的印象中是雄壮、英武、矫健、有力,是受崇尚的动物,犹如虎如豹。而狼狐等动物则显得阴险狡诈猥琐,譬如成语则是“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狐假虎威”、“一丘之貉”等等。

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小雅·斯干》篇中,有“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的内容。翻译过来即:吉祥的梦是什么呀?是熊和罴。只有熊和罴才象征着男子的吉祥。——看来,这是古人的熊情怀。许多古书上也常有对英雄豪杰出身的描写,说某某豪杰的母亲曾经忽然梦中有黑熊入怀,或者是熊罴入怀,于是就怀了孩子,这个孩子生下来长大了就是这位某某英雄。

所以,熊文化,虽然是伊车满洲独特的文化内容。但对熊的图腾崇拜,并非只有冰天雪地的莽莽丛林中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和赫哲等民族才有。甚至可以说,熊文化,是世界性的。

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科切姆,一只手挥舞着问候的熊Bear waving a paw in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