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抵御德国的侵略,西欧各国在与德国相邻的边境上修筑了坚固的防线。法国修筑了著名的“马其诺防线”,荷兰拥有哥雷比-皮尔防线;比利时更是依托艾伯特运河建立了防线,埃本.埃马尔要塞是该防线的核心。
该要塞修筑在陡峭的河岸上,并据此控制着艾伯特运河和马斯河16公里范围内的所有渡口,同时,以此为中心修建了与马其诺防线相媲美的碉堡群、反坦克壕和各类防御阵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要塞之一,被誉为比利时的“东大门”。
尽管埃本.埃马尔要塞坚不可摧、固若金汤,但其防御重点是地面进攻。也就是说,来自空中的威胁,要塞的防御力量几乎为零。只需派出一支空降部队,在其头顶发起进攻,要塞防御将瞬间瓦解,守军也会遭到“灭顶之灾”并束手就擒。
就在德军轰炸荷兰的同时,远处猛烈的轰炸声,也提醒着守军要严密防范德军的轰炸机,但宁静的夜空听不到任何飞机发动机的声音。就在守军纳闷的时候,41架德军滑翔机悄无声息地降落在要塞顶部,一时间,守军哨兵惊得目瞪口呆。
滑翔降落后的德军,反应十分迅速。他们一面解决了哨兵,一面按战前分工,对炮塔、碉堡、坑道入口等进行爆破作业,不到10分钟就控制了要塞顶部的表面阵地。而要塞里的守军只听见爆炸声,却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一时慌乱一团。
与此同时,德军地面部队从正面发起进攻,顺利突破比利时防线。而要塞守军在德军不断的爆破中,以及手持喷火器的攻击下,仅坚守了一天就被迫投降。这一战,德军以伤亡25人的代价,在30小时内拿下了号称世界上最坚固的要塞。
埃本.埃马尔要塞的攻陷,预示着比利时的“东大门”被彻底砸开。让英、法联军高级将领疑惑不解的是,为什么坚固的要塞轻易而举地失守?尤其是法军将领,他们开始将这种担心放在了“马其诺防线”,不安的情绪萦绕在他们的心头。
让其没有想到的是,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突破阿登山区。
1940年5月10日,德军同时向荷兰、比利时发起了进攻,在空降部队的突袭下,打乱了对方的防御部署,德军B集团军群顺利突破其防线,向其纵深挺进。但与波兰战役不同的是,德军的“进展”并不很快,难道他们遇到了更顽强的抵抗?
原来,德军B集团军群的主要的任务,是将英、法联军主力引向荷兰、比利时境内,拉开中路A集团军群前进的空档,迅速地完成对英、法联军主力的包围。也就是说,B集团军群承担着佯攻任务,进展“缓慢”只是为了诱惑对手上当。
果不其然,就在比利时埃本.埃马尔要塞失守的当天,英、法联军主力——第1集团军群共51个师,按照事先部署开赴比利时。消息传到德军最高统帅部,所有人都高兴得尖叫起来,这预示着进攻法国的“镰割计划”第一步顺利完成。
与此同时,德军C集团军群在“马其诺防线”的正面,也摆出“进攻”的架势。飞机、大炮将整个防线炸得是地动山摇、尘土飞扬,德军地面部队发起的多路进攻,均以“失败”告终,牢牢地将法军的43个师,牵制在“马其诺防线”一线。
也就是说,德军B、C两大集团军群的任务,就是将英、法联军分开,并牵制在边境地区不得回防。同时,在A集团军群前进的道路上,扯开一个宽约130多公里的空档,使其突破阿登山区后,向法国腹地推进的过程中,几乎是畅通无阻。
作为进攻法国的主力,德军A集团军群向卢森堡和比利时交界的阿登山区实施突击,仅30万人口的小国卢森堡当天就不战而降。3个装甲军在蜿蜒的山路上艰难前行,他们只遇到了轻微抵抗,并在第二天傍晚冲出阿登山区,杀向马斯河。
可悲的是,英、法联军的高层对于突破阿登山区的德军,其兵力的数量和意图并不了解,甚至认为这是德军的“佯攻”,意在吸引英、法联军主力,他们只采取了“监视行动”的策略。殊不知,德军做的恰恰相反,要的就是“出其不意”。
德军A集团军群在狭窄的山路上,3天推进了近300公里,比预定的时间提前了24小时,这是英、法联军始料未及的。更让他们绝望的是,德军并没有放慢脚步的意思,仅6天就完成了对联军第1集团军群的包围,法国战役胜局已定。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