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力,西湖大学徐益明讲席教授、理学院执行院长,也是今年开学典礼上致辞的教授代表。收到邀请后,他花了好几天时间酝酿,最后拿出了一份只有800字出头的发言稿。
在这份讲稿里,没什么说教和道理,他只是淡淡地讲了自己在哈佛求学时的两个小故事。但听完之后,我们相信你会和很多人一样,陷入长长的思考。
故事一:我对导师产生了信任危机
(以下为发言原文)
我的导师Eric Jacobsen是一位担任助理教授不久、刚刚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是我上第一门博士生课的任课老师。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无所不知,无论我有什么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
很自然,我开始对他的研究课题感兴趣,了解之后感觉他的课题新颖而激动人心,我选择了他成为我的博士生导师。
开始课题不久,我对Eric产生了信任危机。因为我在研究中碰到难题时,课堂上无所不知的Eric几乎没有一次能告诉我解决难题的答案,而是和我一起学习失败实验的结果。经过成百上千次失败后而认真学习的cycle,最终我们找到了问题所在,解决了难题。
我们的研究结果今天依然为世界各地的研究生们所学习,为有机合成工作者所应用。
故事二:伟大的工作发在了四区杂志上
看着我经过艰辛努力获得的结果,我是越看越爱。我的导师Eric也告诉我,这是他职业生涯的亮点工作之一,一定能发在化学领域的最好杂志上。
辛辛苦苦修改了无数次的论文终于投稿了。我感觉审稿人一定会同意我和Eric的意见,这是一篇好文章,应该发表在JACS上。
长话短说,最后文章以JOC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notes的方式发表了,伟大的工作发在了四区杂志上。
Eric告诉我,关于我工作的价值,他依然没有动摇——这篇JOC notes 是一篇优秀的文章。三十年来,这篇文章已被引用数百次,成为了一篇经典文章。
这就是邓力的两个故事,但这不仅仅只是两个故事那么简单。
面对274位西湖四期的新生,邓力想要启发大家思考的,其实是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都必然要面对的两个经典问题——
什么是好的研究?
什么是好的文章?
而答案,当然就在两个故事里:
当你失望地发现你“无所不能”的教授突然变得束手无策时,当世界上没有人能看到问题的答案时,这很有可能是一个好的研究的开始。
而评价一篇文章,究其根本还在于研究工作本身。
邓力在发言的最后说,关于这两个问题,他在哈佛大学的导师曾给了他终身享用的认知,祝愿各位同学离开西湖大学时,也能获得同样的认知。
(来源:西湖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