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3196字
阅读约需11分钟
熟悉二战历史的朋友都不会对菲律宾的苏里高海峡(Surigao Strait)感到陌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莱特湾战役的一部分,1944年10月25日凌晨在苏里高海峡爆发了二战中最后一次军舰之间的大规模海战,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队决战。当时日本海军最后的家底倾巢而出,兵分4路突击在莱特湾以逸待劳的美军舰队。负责从南路突破的日本西村舰队在苏里高海峡迎头撞上了美军主力布下的天罗地网。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西村祥治海军中将依然拼死一搏。他率领旗舰“山城”、战列舰“扶桑”、重巡洋舰“最上”以及4艘驱逐舰一起突入海峡。经过几个小时的夜战之后,西村的这支舰队在绝对优势的美军火力打击下几乎全军覆没。
↑ 油画中的苏里高海战 来源:David Lippman
关于这场夜战中经典的细节,多年来一直让无数听众印象深刻,诸如“扶桑”号战列舰曾经断为两截并在海上漂了一个小时剧烈燃烧,以至于随后赶到的志摩游击舰队误以为西村舰队的两艘战列舰都已经损失掉了等等。但是这样的故事究竟是实情还是目击者的错觉?多年来都还一直都没有得到实物的验证。也正是因为这样,无数潜水爱好者都有兴趣想要通过探索这些日军战舰的残骸来给这段历史盖棺论定。只是,这些沉船所在的极限深度,也给潜水员们提出了极端的要求。
↑ 苏里高海战中的战舰“扶桑”(近)、“山城”(远) 来源:Weapons and Warfare
寻找战列舰“山城”
探访苏里高海峡沉船的故事
(上)
约翰·贝内特 和他梦想
每当海天交际的夕阳最终变成一抹暗紫色云影的时候,菲律宾 Sabang 海滩边的小酒馆里,昔日入龙渊、探深海的技术潜水前辈们都会聚在一起点上一杯酒。他们或者与多年的老友逗趣说笑,或者给刚刚入门的新人讲述旧时的峥嵘。虽然这里每个人都怀揣着不一样的经历,但是无论是谁在提到约翰·贝内特(John Bennett)这个名字的时候,都能像新约中的使徒那样讲出他们当年从各自的视角看到的同一段传奇故事。
↑ 约翰·贝内特 来源:Nuno Gomes
现在回头看起来,作为那个时代大深度潜水和沉船探索的先锋,约翰·贝内特确实是同时期其它重量级选手们追逐的一个传奇。2000年末,保持着外海环境下开放式水肺潜水深度世界记录的约翰·贝内特与罗恩·卢斯(Ron Loos)一起找到了马尼拉湾中120米深度的沉船“东方公主(MV Princess of the Orient)”号。在那次探索之后,他就将下一个目标设在了更具有历史意义的苏里高海峡。
↑ 潜水员正在探索“东方公主”号 来源:Princess of the Orient Wreck Documentation Project
2001年4月,约翰·贝内特和他的团队来到了苏里高海峡,他们此行的主要目标便是定位当年西村舰队的旗舰“山城”号。他们利用声纳设备扫描海底,试图发现体积合适的金属物体。按照历史记录的坐标进行了搜寻之后,他们却根本就没能找到任何足够大的金属物体。眼看计划中的时间就要用尽了,正当失望笼罩着每个人的时候,他们却突然在距离历史记录位置大约半英里远的地方找到了一处超过150米长的巨大水下金属物体,大概位于200米深度的海底。根据残骸的体积和位置,人们都相信这应该就是战列舰“山城”的残骸。
当然,在屏幕上发现“山城”号的模糊影像只是一个开端,要想确定她的身份就必须要真的潜水下去,拍下关键位置的照片或者找到标志性的物件,这便需要去挑战“山城”号残骸与海面之间200米的海水深度。要知道,当时潜水探索沉船的深度世界纪录也只是位于五大湖平静湖水中162米深的一艘货轮“埃德蒙德·费兹杰罗”号(SS Edmund Fitzgerald) 。而在环境多变的外海进行沉船潜水的世界记录则是在1995年完成的一次131米深度潜水,当时两位澳大利亚潜水员成功的抵达了位于所罗门群岛“铁底湾”里的“亚特兰大”( USS Atlanta,CL-51 )号轻巡洋舰。那时候他们使用了开放水肺系统和10/60比例的三混气探索了大约20多分钟沉船,之后在海水中进行了4个多小时减压。
↑ 潜水员正在探索131米深的“亚特兰大”号沉船 来源:Pete Mesley
为了支持如此大深度的潜水,并不富裕的约翰·贝内特必须凑集足够的资金,用以准备昂贵的氦气、其它支持设备和人员,并把他们全部运去偏僻的苏里高。据说当时曾经有“山城”舰上幸存的日本老兵表示愿意提供资金,但是希望约翰·贝内特答应到“山城”的机关室内寻找一件意义重大的私人物品。考虑到在如此大的深度进入复杂的战列舰内部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现在连沉船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都还不清楚,因此约翰·贝内特最终没有接受这笔捐助。
很快,约翰·贝内特便想出了一个尽快凑集资金的主意——他决定去挑战潜水深度的世界纪录,突破1000英尺(300米)的极限。如果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跨越1000英尺深度的潜水员,那么不单是对他本人能力的最好证明,同时也将为他带来更多的曝光率来为“山城计划”募捐。正是在这样的动力驱使下,约翰·贝内特在菲律宾的 sabang 海域进行了数次大深度潜水,最终终于在2001年12月6日到达了308米深度,成为第一个依靠潜水装备跨越1000英尺深度的人类,并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Guinness World Records)。这次潜水包括减压在内,水下总共耗时长达9小时37分钟!
↑ 约翰·贝内特挑战世界纪录 来源:Nuno Gomes
打破了世界纪录之后,约翰·贝内特终于可以向着他的梦想大踏步的前进了。虽然与妻子和两个孩子的生活依然很拮据,但是他凭借积累的名气还可以一边兼职接受商业潜水工作和教学工作,一边努力准备他探索“山城”的伟大计划。经过一番努力,这个最终的日子被选在了2004年的夏天。
然而,就当一切似乎都已经齐备的时候,约翰·贝内特却突然消失了。他在2004年3月15日在韩国附近海域进行的一次处理水下沉船石油泄露的潜水工作时,因为水中的化学物质中毒而失去了意识,并且之后再也没被人们找到过,一直到2006年被法院宣布法律上死亡。最后他的妻子只好在澳大利亚道格拉斯港(Port Douglas)的一处墓地为他建了一座墓碑式的纪念碑。
↑ 约翰·贝内特的纪念碑 来源:Ian Cowan
一代大师就这样消失于世间,什么也没有留下,就好象从来没有来到过这个世界一样。但是,他所留下的遗产——“山城计划”,却在世界技术潜水领域里涌起了一道浪潮。跃跃欲试的潜水员专程赶来苏里高海峡,试图接手约翰·贝内特,完成他最终未能解开的历史迷雾。在这之中,也包括了约翰·贝内特团队中的部分核心成员。
2005年,罗伯·拉鲁米耶尔(Rob Lalumiere)和他的团队在菲律宾奥尔莫克湾(Ormoc Bay)成功抵达了位于193米深度的“库柏”号(USS Cooper,DD-695)驱逐舰残骸,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接近于“山城”号的深度。于是约翰·贝内特的团队成员和赞助者吉姆·诺贝尔(Jim Nobel)与巴里·马瑟(Barry Mather)请来了参与“库柏”号探索的资深潜水员保罗·尼尔森(Paul Nielssen),希望能在他的帮助下一起完成对“山城”号的探索。
↑探索“库柏”号的记录片 来源:Amazon.com
保罗从1972年开始涉足潜水,他一直致力于使用当时风险较高、较少用于大深度潜水的封闭式循环呼吸系统(CCR)进行大深度沉船和洞穴探索,此外他也做为CCR潜水专家为几个亚洲国家的海军潜水部队提供CCR潜水的外包训练服务。然而,经过了精心准备之后,到了最终潜水的时候,保罗却因为苏里高海峡极端的洋流强度而功亏一篑,未能抵达山城号的深度。
除此之外,约翰·贝内特亲密的挚友和他打破世界记录时的“潜水医生”乔·麦克拉里(Joe McLary)也一直希望能够完成他的未竟事业。乔找来了来自韩国的李先生一起准备他们的潜水计划。这位李先生也不是旁人,他是一位外号“魔术师”的潜水装备魔改大师,当年约翰·贝内特打破300米世界纪录的时候,在300米超大深度所使用的水下摄像机就是这位李先生的杰作。到了2006年5月,准备好了所有可能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后,他们信心满满的来到苏里高海峡准备实现夙愿,可是怪事又出现了。他们使用几年前记录的坐标寻找沉船的位置,但是任凭他们一再扩大搜索的范围,却无论如何都没能找到目标。
↑ 约翰·贝内特接近300深度标示牌的瞬间,这段视频便是“李先生”魔改的大深度摄像机拍下的 来源:Tech Dive Academy
事实上,不仅仅是这两次挑战。在那几年里来自全球各地的不少挑战者都曾经想要完成这件计划,但是因为苏里高海峡多变的天气、强烈的洋流、经常浑浊的能见度以及混乱的坐标记录等等原因,所有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了。也许真的像日本“山城”号老兵曾经警告过的——是留在“山城”号沉船内的一千六百多个怨灵不愿意再被打扰?
↑ “山城”(近)与“扶桑”(远)的末日 来源:hms-exeter.tumblr.com
下文将为您继续介绍:最后终于有一位历经磨难潜水员在非常不正常的状态下独自抵达了“山城”号的残骸。然而真正要揭开苏里高海峡海底的历史谜底,却还要再等上11年之久......敬请关注:探访苏里高海峡沉船的故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