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上度迦陵鸟
迦陵鸟,也即迦陵频伽,来源于梵文kalavinka的音译。也可以音译为迦罗频迦、羯陵伽等;意译为妙声鸟、美音鸟、妙音鸟等。 根据经典记载,迦陵鸟善歌,善乐器,甚而且奏且舞。歌声犹如仙音,一切鸟声所不能及。佛界名伶,实至名归。
人头鸟身迦陵鸟
通过经典和西方净土壁画可知,迦陵频伽形象特征为上半身人形,拥有人的手臂,腰部以下为鸟身,类似仙鹤,后展双翅,彩色羽毛,头戴童子冠或菩萨冠。 关于迦陵频伽形象的来源,说法不一。迦陵频伽的形象演变,应该不是一个单一来源,而是以人为载体的多种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的产物,在最后形成具有象征意味的具象。凡此种种,尚有待研究的补充与完善。
敦煌风格迦陵鸟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形容西域的广袤繁盛。东汉应邵在注解《汉书》时持此意。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并不是汉语。至于是哪个民族则众说纷纭。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是人群际会之处,思想激撞之处,文明交融之处。 郑汝中先生将莫高窟隋代第401窟的窟顶藻井中的人首鸟身形象称为迦陵频伽,指出“凤鸟中有一身为人首鸟身,是目前莫高窟发现迦陵频伽最早的图形。”另有一种说法是,最早的敦煌迦陵频伽,出现于莫高窟初唐第220窟南壁。 迦陵频伽在敦煌石窟中频频出现,乃至于形成了“敦煌风格”的迦陵频伽伎乐,与飞天伎乐、化生伎乐、经变画伎乐等,共同表征着佛国净土世界。
时至今日迦陵鸟
迦陵频伽形象盛于唐,后逐渐式微,到了清朝,就难觅踪影了。所以现在的我们,对妙音鸟知道的不多。 在佛教国家如印度、中国、泰国、柬埔寨等,流传下来的,多有不同材质、造型各异的迦陵频伽造像。通过研究与归纳,表达迦陵频伽形象的形式有绘画、圆雕及浮雕等。其演变总体经历了由简单到繁复,多样到统一的过程。
禽音唱偈迦陵鸟
迦陵频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还是拥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的佛教音声符号。
舍利鸟吟常乐韵,迦陵齐唱离攀缘。
唐·敦煌曲子
西方采画迦陵鸟,早晚双飞池上来。
唐·刘商
证果已无真舍利,观书犹奏旧迦陵。
明·李之标
帝家仙鸟自迦陵,岂但称诗起中兴。
明·欧大任
石上每看翻贝叶,花间遥听啭迦陵。
明·金景辉
金绳咫尺通灵鹫,归向迦陵问色身。
明末清初·邝露
色身优钵花重现,乐谱迦陵鸟自歌。
清·丘逢甲
吟成花雨缤纷里,应有迦陵作对飞。
清·张尔旦
禽音仍唱迦陵偈,花色全标幻海禅。
清·弘历
作为佛前的乐舞供养,迦陵鸟的音声美妙是最大的特色,只有佛音可以胜过,所以经典中常以其妙音譬喻佛、菩萨说法议论之音。而在卵中就能发声的奇异,常被用来比喻菩提之功德势力与智慧。 三十二相庄严妙好,其中一相就是梵音深远相。佛陀清净之梵音,声洪圆满,如鸣天鼓,微妙最胜。欲净佛土,故求好音声,众生听闻好声音,心就会变得柔软,心柔软就容易接受佛的教化。这也是敦煌石窟中,几乎所有经变画上都有乐队、乐器,及歌舞表演场面的原因。 迦陵鸟侍奉佛陀,它发出的“和雅音”象征“佛音”,音声柔和典雅,离诸粗犷,将佛陀慈悲的精神诉诸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