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时期遗址遗存
五常地域金代隶属会宁府管辖,金初(1115—1234年)拉林城近临金上京会宁府(今阿城白城),涞流水(今称拉林河)是撒改家族属地,亦是完颜阿骨打起兵伐辽之地,在拉林河流域金代遗存遗址较多,是目前五常有文字记载的遗存最早的历史时段。南宋使臣洪皓所著《松漠纪闻》被黑龙江史学家李兴盛誉为“龙江第一史书”,书中记载的洪皓流放地“冷山”所在之处,一直不得确定。据清末历史地理学家曾任五常抚民同知的曹廷杰著《东三省地舆说·冷山考》:“冷山应在今五常厅山河屯巡检地方界内”。后经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专家王禹浪根据对冲河镇境内的南城子、北城子两个古城遗址的考察,认为此处应是金代左丞相完颜希尹的居住地,五常冲河一带应是金代冷山(并著有《冷山考》)。这一结论得到学者认可。
《吉林通志·大事志二》(第142页)记载:“天庆二年(1112年)二月丁酉,生女真酋长在千里内者,以故事皆来朝,适遇头鱼宴,洒半酣,上(辽主天祚皇帝)临轩,命诸酋次第起舞,独阿骨打辞以不能。论之再三,终不从。”这是史料记载阿骨打成为女真酋长后,做出反辽行为的开始,也应该是金朝诞生的开端。
此后阿骨打数次借故不参加辽王召见,一方面并以讨要逃亡辽之女真紇石烈部落头领阿疏为理由,并派人窥探辽朝廷动向;一方面积极准备伐辽。《金史·太祖本纪》记载:“至是[1],复遣宗室习古乃[2]、完颜银术可[3]往索阿疏[4],习古乃等还,具言辽主骄肆废弛之状,于是召官僚耆旧以伐辽告之,便在各冲要,建城堡,修戎器,以听后命。”拉林河是辽与女真的界河,拉林河左岸即为女真与辽对峙与防御地带,当为冲要建立城堡之地,这些城堡的修建是阿骨打反辽军事准备的开始。《辽史·天祚帝本纪》记载:“遣侍御阿息保问境上建城堡之故。女真以谩话答曰:‘若迁阿疏,朝贡如故’,不然,城未能已。(即筑城不能停止)”这段记载原文的背景是:(辽天庆四年七月,女真又派使者来索阿疏,仍没交出),并派侍御阿息保责问女真在边境上大量修建城堡的原因时,女真以傲慢的口气回答说:“如果交还阿疏,仍和从前一样朝见进贡,若不然,将不断地修城。”这就说明,直到辽天庆四年,女真仍在修建城堡。其实不仅在五常境内,双城境内沿拉林河近岸现存金代古城遗址9座,足以证明完颜阿骨打反辽的充分准备。在五常境内拉林河沿岸,现有营城子、南土城子、北土城子、东城子、西城子、半里城子六处古城遗址,当为彼时所建。还有瞪眼沟、点将台、看花楼、花园沟等多处人居遗址及墓葬遗址。
经文物部门普查,目前已经发现金代墓葬遗址8处,古城遗址26个。有7处古城残垣尚在,有2处古城遗迹尚存(兴隆乡古城店古城遗址、红旗满族乡西城子古城遗址)。其中北土城子古城遗址、南土城子古城遗址、营城子古城遗址,现存城墙底宽8 — 10米,顶宽2 — 4米,残垣高2 — 3米,夯土层清晰可见,碉楼和马面轮廓尚存。靠河寨墓地、营城子古城遗址、半里城子古城遗址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名录,营城子满族乡南土城子古城遗址被列入哈尔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1]至是:到这时。所指时间应该是辽天庆三年(1113年)十月。据《二十四史·天祚皇帝本纪》载:“起初,由杨割任生女真各部节度使,俗称太师。当年杨割去世,将官位传给他哥哥的儿子乌雅束,乌雅束又死去,由他兄弟完颜阿骨打承袭。”阿骨打袭生女真节度使的时间是天庆二年(1112年)六月。
[2]习古乃:也写作实古乃。阿骨打宗亲,曾与完颜银术可使辽索要阿疏。
[3]完颜银术可:名又作银术割、银术哥,金朝开国大将。奉命与习古乃使辽,以辽帝荒于政,上下解体等政事人情告诉阿骨打,力促伐辽。
[4]阿疏:生女真纥石烈部头领。辽天庆四年,因不同意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遭到撒改的军队攻打,后投降辽。
古城遗址
■ 古城店古城遗址
上图 兴隆乡古城村外景
沈启林摄于2015年5月6日
古城村原称古城店,位于兴隆乡东北8公里处,东北与阿城市交界,原为一处金代古城遗址,现已开垦为耕地。有学者考证认为此地为金代的《许亢宗奉史行程录》中的兀室郎君宅所在地,洪皓《松漠纪闻》中的会宁头铺。据东北烈士纪念馆助理研究员曲荣丽考证,金代从上京会宁府(今阿城)通往恤品路(前苏联境内乌苏里斯克双城子附近)的路线,其中的一条是“从上京会宁府出发,直接向南经五常县兴隆乡古城,再向南经拉林河畔南土古城,又经吉林市折而东行,沿着张广才岭和长白山间的川地,绕经镜泊湖南端折而东行,至东宁县达恤品路。”尽管现在古城的遗存全无,但遗址位置尚可确认,此城为金代城站无疑。
这座古城遗址,地处高岗之上,地势平坦开阔。今古城店屯建在古城遗址之外,本书34页图中房舍背后的树木就在古城城垣边缘,树木的后面就是古城遗址。
此地是拉林通往阿城的必经之路,官商行旅在此处歇息住宿。清朝晚期,尚有车马店、铁匠炉、杂货铺、酒馆、妓院等,为商贾云集生意兴隆的繁华之地,故称古城店。居民大都是满族人,以费姓居多,据费氏伪康德八年手书谱单《京都满族镶黄旗三屯费府三代宗亲》记载,至今已传至十五代人。听老人讲,清朝乾隆年间从顺天府宛平县草帽胡同迁来,在古城店世代居住。
据《五常县志·建置·地名小考》第124页载:“古城店在兴隆乡古城村,辽金时期,此地是通往上京(阿城白城)古道,有客店,附近有早年古城遗址,故称此为古城店。”
据82岁的费占楼介绍:在他六七岁的时候,古城的轮廓非常清楚,城墙土塄子还在,就在屯子后面的高岗上,地里的布纹瓦、青砖头子有的是,现在都种上地了。这些年水土流失冲得都变样了,有点看不出来了。因为有了这个古城,后来有人开店,才叫古城店。
那海州先生在考察许亢宗奉旨赴金都所行路线作以下考察:
“自蒲达寨至兀室郎君宅,应为20里。其方向应是指向金上京(阿城区白城)、距蒲达寨(五常市双桥子乡北土城子古城)20里处,在其寨东北方向,唯有一城,即五常市兴隆乡古城村古城。此城已荡然无存,但据村民费云鹏讲,这里原有一座古城,有两个山包(城垣的城门遗址),后来村民盖房子给毁掉了。如仔细测量,可知其周长在1 0OO米左右。在此城曾出土过龙纹铜镜,应属金代文物。此城距蒲达寨(五常双桥乡北土城子古城)20里,至阿城市白城南双丰乡新民村官屯古建筑遗址30里。许亢宗在兀室郎君宅接受大金制接伴礼,并受所赐果酒。此兴隆乡古城村古城,应是兀室郎君宅。”笔者认为可信。
■ 营城子中学古城遗址
营城子古城位于营城子满族乡政府驻地——营城子村,据专家考证此古城为金代的涞流城。现为黑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古城内修建营城子满族中学,施工的农民在挖地基时,曾挖出一些瓷碗及生活用具,认为无用,被打碎扔弃。
上图 营城子满族乡鸟瞰。被树木围成的长方形就是古城城墙遗址轮廓,南边长342米、西边长316米、北边长319米、东边长392米。今为营城子满族乡中学校。中间有移动发射塔的小方形为营城子中心小学校,院中有300余年古榆树两棵。
黄立君航拍于2009年9月18日
营城子满族乡营城子古城遗址文物保护碑背面,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公布,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一九八九年十月立
营城子古城文物保护碑碑文:
位于五常县营城子中学所在地,南距拉林河二公里,为金代涞流城。城呈长方形。周长一千三百六十米。南城墙有一瓮城,西城墙有一门已被破坏,角楼址四,马面十六个。曾出土装有十件完整龙凤纹定白瓷的铜锅等文物。该城是金初防辽的边防城堡,对金代早期的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城墙墙基(包括护城壕)两侧五米内为特别保护区。二十米内为重点保护区。
■ 北土城子古城遗址
北土城子古城遗址位于拉林满族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0公里处,哈五路东侧500米处,原为双桥子满族乡政府驻地北土村(2002年双桥子满族乡撤销并入拉林满族镇)。因营城子满族乡有南土城子遗址,故称此为北土城子,是五常市现存城垣的七座金代古城遗址之一。北土城子古城在阿城区(金上京会宁府)西南约24公里处,有学者认为此城是金代的蒲达寨。
城墙为夯土版筑,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50米,周长1 100米。城墙底宽8—10米,顶宽1—2米,高2—3米。南门宽约10米,外有瓮城,遗迹隐约可见。城四角有角楼,东北角楼高约5米。马面10个,南墙2个,东墙3个,西墙3个,北墙2个。城址方位为北偏西20°。城内有3个隆起土丘,似殿址状。城内地表为耕地,散布有大量布纹瓦、青砖块、泥质灰陶片和定白瓷片等。东城墙外侧有建城时取土坑遗迹,面积较大,南北约200米,东西约200米,深1—1.2米。该城址占地面积为75 000平方米(未包括护城壕和取土坑等遗迹)。
上图 拉林满族镇北土城子古城的东侧古城城墙
沈启林摄于2015年5月 16日
■ 南土城子古城遗址
南土城子古城位于营城子满族乡南土城子村西840米处,在拉林河右岸二级台地上。1962年5月文物普查时发现。古城略呈长方形,方位偏东3°,东西长约380米,南北宽约340米,周长约1 440米。城墙为夯土版筑,残高2.5米,顶宽1米,有马面32个,每面8个。城墙四角各有角楼址。东、南墙中间各有一门址,宽约8至10米,筑有瓮城。城内西南部地表散布大量布纹瓦、仿定、瓷器残片等。曾出土过北宋铜钱、双鱼纹铜镜、童子攀枝铜镜、铜锅、铁犁等文物。从古城的形制及其出土的文物看,应为金代古城,是五常市现存城垣七座古城遗存中最为完整的一座。
1998年12月16日,经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土城子古城文物保护碑碑文:
位于五常市营城子满族乡南土城子村(西)一千二百米处,城址略呈正方形,南北长三百八十米,东西宽约三百四十米。城墙为夯土版筑,四角有马面共三十二个,每面八个,东墙和西墙中间各有一门址。城内曾出土铜镜、铜锅和唐宋铜钱。该城为我市较重要的辽金时代城址,具有重要的价值。
■ 北城子古城遗址
在冲河镇南有两座古城遗址,其屯也因此得名。一名北城子,距冲河镇约1公里;一名南城子,距冲河镇5.3公里。根据宋代洪皓《松漠纪闻续》:“冷山去燕山三千里,去金所都二百余里,皆不毛之地。”清代曹廷杰[1]《东三省与地图说·冷山考》:“冷山应在今五常厅山河屯巡检地方界内。”王禹浪[2]《冷山考》:此当为金代左丞相完颜希尹家族居地——冷山。
据《五常县志·文化·遗址》(第746页)记载:“北城子古城,始建于辽金,位于冲河镇南2华里的冲河南岸北土城子村内。古城呈长方形,周长2 680米,方位正南正北。城墙遗迹尚在。”解放后曾经在古城的废墟上出土过铜锅、铜镜、铜钱、铜碗、陶片、布纹瓦、定白瓷片等文物。
冲河镇北城子屯
沈启林摄于2014年9月20日
[1]曹廷杰:字彝卿,湖北枝江人(1850—192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8年)任五常厅同知,清末民初史地理学家。
[2]王禹浪:现任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组成员、辽宁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
据《哈尔滨古城遗址考》:(北土城子古城)“根其规模、设施和所在位置推测,可能是猛安谋克城寨。”
1129年(建炎三年五月八日),洪皓受南宋朝廷之命,以假礼部尚书、大金通问使身份出使金国,为请回徽钦二帝。至金国后被扣留,金权臣完颜宗翰,拒绝洪皓要求,胁迫他到伪齐刘豫手下做官,洪皓严词拒绝:“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亦死,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完颜宗翰大怒,令推出斩首,在现场的完颜希尹之子漫带见洪皓忠贞,说情免洪皓一死。1130年(建炎四年)冬,洪皓被流放到冷山。
上图 冲河镇北城子古城南城墙西段遗址,城墙断面夯土层清晰可见
黄立君摄于2015年5月30日
洪皓在冷山近10年(1130—1140年)之久,主要做了五件事:一是教书,传播中原文化。洪皓凭记忆用桦树皮书写《论语》《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著作,被称为“桦叶四书”[3],是有史以来把中原文化传入五常及龙江的第一人。二是说和,规劝金相休兵停战。洪皓对完颜希尹说,兵好像火一样,不加制止必将自焚,自古以来没有四十年用兵不止的事,息兵养民则太平(原文是:“兵犹火也,弗戢[4]将自焚。自古无四十年用兵不止者。”)虽身陷囹圄却不辱使命,为第二苏武。三是考察,了解地理山川、民俗族源。着有被称为龙江第一史书的《松漠纪闻》,并有近千首诗作,但因南归时书稿被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词作是《四唱江梅引》,今尚流传。四是侦查,窥探金国军情政情。洪皓利用一切可能机会,把了解到的情报送给南宋朝廷。1140年(绍兴十年)他物色一个叫赵德的人,把收集的情报写成万字文书藏到棉絮中带回临安送呈高宗赵构。在金期间先后9次传递重要情报,并秘密打听徽、钦二帝的下落,暗通消息。五是施救,帮助被掳宋人。洪皓虽久拘金国,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仍能急公好义,帮助艰危苦难中的同胞,尽己之能。皇亲赵伯璘夫妇被掳为完颜希尹的奴隶,洪皓多次给予周济。名臣范镇的孙子为人佣奴,洪皓用苏轼称赞范镇的文章为证,请予优待释放。大将刘光世的女儿为人养猪,洪皓设法为其赎身嫁给衣冠之人,使其改变生活状况。
[3]桦叶四书:其实是“桦皮四书”,就是当时没有纸,用桦树皮写字。每年春季,树木浆水上升,是把桦树皮的好时机,可以去下整张的桦树皮,做纸张用。
[4]戢:jí 收藏兵器。引申为止息,禁止。
1140年(绍兴十年)洪皓随完颜希尹至燕(今北京),诱其仕金为官,洪皓推诿不就。
1143年(绍兴十三年),金熙宗完颜亶生皇子特赦,洪皓于八月十四日回到临安(今杭州)。宋高宗赵构召见洪皓并予以高度褒扬:“爱卿出使金国,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
1155年(绍兴二十年十月二十一日),洪皓去世,被赐谥号“忠宣”。为上等国家级的荣誉。
洪皓从使金至被扣留长达近15年,其中在冷山度过了10年之久。洪皓不辱使命,持节守义;不忘初心,生死度外;说金休兵,助人济困;教书教化,传授《五经四书》;考察地理山川、民俗、礼仪、女真族源,作诗著书。其事迹在冷山及周边地域百姓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忠贞品格,家国情怀,思想构成了冷山文化的核心。因此,南、北城子是冷山文化的发祥地。
■ 南城子古城遗址
据《五常县志·文化·遗址》(第746页)记载:“南城子古城,始建于辽金位,于冲河镇南5.3公里处,方位为北偏东5°,南北长730米,东西宽660米,有马面4个,瓮门1个。城墙尚存在,中央可见起伏之土丘。”后因农民开垦、取土,城墙遗迹多被毁坏,现在部分残垣夯土仍在,是五常全境九座古城遗存中最大的一座,周长2 780米。
近几年来当地农民在古城内耕种时,发现大量宋、金、辽时的铜钱等。
上图 冲河镇南城子屯
沈启林摄于2015年5月30日
上图 冲河镇南城子古城城墙遗址
周英杰摄于2009年6月2日
■ 东城子古城遗址
《五常县志·建置》(第70页)记载:“辽天庆四年(1114年),完颜女真部酋长阿骨打,为了攻伐辽国,下令在拉林河沿岸修筑城堡。今拉林西的东城子、 西城子就是当时所建,当时名为达河寨。”
上图 红旗满族乡东城子古城东侧古城墙上遗存的布纹瓦残片
本组照片沈启林摄于2015年6月6日
东城子古城遗址位于红旗满族乡东城子村西南150米处。1981年3月19日文物普查时发现。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50米,周长约1 200米,城垣轮廓现存较完整。城墙为夯土版筑,残高3米。每面墙附有马面2个,四角有角楼址。南墙有一门址,宽约10米,筑有瓮城。城墙四面有护城河痕迹。文化层厚约0.2米。城内地表散布有大量布纹瓦、瓦当、土定瓷、定白瓷、龙泉窑瓷等残片,并有唐“开元通宝”,宋“政和通宝”“崇宁通宝”“元丰通宝”,金“正隆元宝”等铜钱出土。此城对研究金代历史有重要价值。1982年9月11日,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城屯位于红旗满族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北8公里处,是东城村委会所在地。此地处拉林河右岸,地处五常与双城交界处,因金代古城遗址而得名。截至2015年底,全屯490户,户籍人口1553人,其中满族106人。
■ 西城子古城遗址
西城子古城遗址位于红旗满族乡西城子屯东1公里处(西窑屯)。1962年5月文物普查时发现。古城略呈方形,周长600—800米,墙垣夯土筑成,残墙高0.6米。南城墙有门,城墙四边有马面、角楼。城垣外有护城河遗迹,城内已全部垦为耕地,地表散布有大量布纹瓦残片和定白瓷残片。依据古城建筑特点和出土文物认定该城为金代古城。1998年8月31日,经五常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史纵横》(2014年第1期)刘文生先生《八旗子弟屯田与双城堡始名建县》中:双城堡本源于“双城子”,清嘉庆二十年四月二十九日,富俊、松宁向嘉庆皇帝的奏折中的“双城子一带”。在双城东南六十里五常县的红旗乡的东城子村、西城子村,两村原有两座古城,俗称“双城子”。这两座古城就是金代的达河寨与蒲达寨的故址。
据《双城县志·古迹》(民国版)第35页记载:“城东南六十里三合店东有古城二,南城周三里,北城周里许,呼双城子。双城即由是得名,实为金达河及布达寨故址。”此所说的南城即东城子,北城即西城子(今已无城垣遗迹)。金代这两座古城,应在1215年蒙古大军袭击金国北部城镇时被毁。又据曹廷杰《东三省舆地图说》载:“双城子即达河寨,亦即蒲达寨……”。
有学者认为,金代达河寨为今双城市青岭乡万解古城(《文明碎片》写作万斛古城),应为金代驿站。此古城遗址位于万解村东500米处,该城东墙、西墙各长约320米,南墙长约300米,北墙长约290米,周长约1330米。
■ 半里城子古城遗址
半里城子古城遗址位于五常镇新星村(原属于安家镇)半里城子屯南130米处。1962年5月文物普查时发现。古城平面略呈正方形,边长约250米,周长约1 000米。城墙为夯土版筑,夯层厚约10厘米,残高1至2米,顶宽1米。东、西各有一门址。城墙四周附有马面11个,城墙四角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痕迹。城内地表散布大量布纹瓦片、轮制灰陶片、仿定瓷残片等。在古城西侧40米处,曾出土过上千斤铜钱。该城为金代古城,对研究金代早期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98年12月16日经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保护单位。
根据许亢宗《宣和乙巳奉旨行程录》记载:第三十六程,自和里间寨九十里至句孤孛堇寨。自和里间寨东行五里,即有溃堰断堑,自北而南,莫知远近,界隔甚明,乃契丹与女真两国古界也。〔界〕八十里直至涞流河。涞流河阔三十丈,以船渡之,〔又〕五里至句孤(孛堇)寨。第三十七程,自句孤(孛堇)寨七十里至达河寨[1]。此记述中的“涞流河”即今拉林河,史学界普遍认可。“和里间寨”“句孤(孛堇)寨”与“达河寨”,按《大金帝国第一都》考证所载,分别为榆树市闵家镇城子古城、五常市半里城子古城与营城子古城。
半里城子古城遗址文物保护碑碑文:
位于五常市五常镇新星村半里城子屯南侧,城址呈正方形,周长约一千一百米,东墙遭到严重破坏,其余三墙保存较好,城墙为夯土版筑,四角有角楼,马面十一个,东墙和西墙中间各有一门,城址外护城河遗迹尚存,城内曾出土铁锅、铁铧和唐宋铜钱,该城址为我市较重要的辽金时代城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上图 五常镇新星村半里城子古城南面古城墙遗址
沈启林摄于2015年4月26日
■ 其他村落遗址
瓦盆窑遗址 位于牛家满族镇西陈家岗村瓦盆窑屯西北侧农田中。遗址在瓦盆窑至岗家窝堡之间路北侧磨盘山一期输水管线西侧20米处;东南距瓦盆窑屯约530米;南距瓦盆窑至岗家窝棚的乡村路约52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5°22′711″;东经126°43′831″。遗址所处的地势比较平坦,面积较大,东侧紧靠磨盘山一期输水管线。南从磨盘山一期输水管线转角(IP166)至北侧地头田间横道均散布有布纹瓦和泥质灰陶。东西约100米,南北约200米,面积约20 000平方米。根据采集的遗物判断,该遗址的年代应为金代。
老庙座子金代殿堂遗址 位于沙河子镇沈家营村磨盘山水库大坝上游1 500米,拉林河右岸约100米山坡上。海拔315米。由三座殿堂基址组成。第一殿前墙基石块垒砌,东西宽25.5米,高1米,顶面平坦,进深10米。其西北约60米为第二殿址,殿基前石墙东西宽24米,高1.5米,少量坍塌。第二殿北30米为第三殿址,其前墙基东西宽16.4米,中部向前凸出处宽10米,凸出距离为3米。两端呈90°阴角形。第三殿基前墙高2米,被积土封埋,保存较好。第三殿上隐约可见一房址基础,东西长9米,南北宽6米。第一殿正南约30米有一泉眼,冬夏流水不断,现其周围石块垒砌,直径约1.2米。遗址表面为杂树林,面积较大,约15 000平方米。然而杂树林的南、东、西三面却为耕地。殿堂附近散布有泥质轮制灰陶片、泥质红陶片、粗瓷片等,初步断定其为金代遗存,属比较重要的发现。
六十七公里金代遗址 位于沙河子镇通往三人班村小火车道67公里路标北200米,西南隔拉林河距原香水河生产队500米。东侧靠小火车道,西侧紧临拉林河,系拉林河右岸一级阶地。地表为耕地,面积约7 000平方米,海拔约290米。遗址保存较好,地面散布许多金代泥质灰陶片,文化层深1—1.2米。据村民讲,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此发现铜钱,装了一草包。
荣兴辽金1号遗址 位于沙河子镇荣兴屯北1 000米(曹永贵家地),系拉林河右岸一级阶地,地表为耕地,散布有金代灰陶片和青瓷片等。面积2 500平方米,海拔约295米,文化层深度约1—1.5米。
荣兴辽金2号遗址 位于沙河子镇荣兴屯西北约800米(韩起林、李万福、刘广胜家地),地势平坦开阔,地表为耕地。遗物分布于小火车道两侧,主要有金代泥质灰陶片和青花粗瓷等。遗址东部、中部和西部有三条略为隆起的土岗,相对高度约0.3米,长度约10米至30多米,走向为东南至西北。土岗上遗物较密集。遗址面积较大,约20 000平方米,保存较好。海拔高度约295米,文化层深0.5—1.2米。
复兴金代1号遗址 位于沙河子镇复兴屯东南0.5公里(潘月海家地),系拉林河左岸一级阶地,东距拉林河200米,西南距青林堡500米。潘月海曾在地里挖出铜钱70余斤,并见有炕洞遗迹,已征集其剩余的10枚铜钱。遗址地表为稻田,面积约3 000平方米,海拔290米,文化层深0.5—1.2米。
大柜金代2号遗址 位于沙河子镇大柜村东北100米,遗址西南临拉林支流三岔河。地表为耕地,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表散布有金代泥质灰陶片,村民还曾在这里捡到磨制石斧、瓷器等。遗址面积2 500平方米,海拔320米,文化层深1.5—2米。
西山辽金至明清遗址 位于沙河子镇西山屯东南500米处,寒小公路40公里路标处路北30米,系拉林河左岸一级阶地。地表为耕地,散布有金代泥质灰陶片和明清粗瓷片。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保存状况较好。海拔约310米,文化层深1—1.5米。
北三人班辽金至明清遗址 位于沙河子镇北三人班村南边缘。地表为耕地,系拉林河右岸一级阶地。遗物分布在小火车道东西两侧,东侧较丰富,地表散布较多的金代泥质轮制灰陶片和明清粗瓷片。村民曾在铁路西侧地里捡到青铜扳指一个,上饰生动青蛙造型。遗址较大,面积约15 000平方米,保存状况较好。海拔290米,文化层深1.5—2米。
拉林满族镇北四队遗址 位于拉林满族镇镇北村四东侧的耕地中。遗址处在拉林机场一期输水管线的转角处(桩号:IP143),东北距一期输水管线约20米,南距东西向乡间路约160米,北距机场路转角处约定俗成250米。地理坐标为N:45°14′630″;E:126°53′507″。遗址所在处地势比较平坦,在一期输水管线东侧附近有一水泥大圆包(可能是日军仓库)。遗址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80米,面积约8000平方米。采集的遗物有残瓦片和泥质灰陶。根据采集的文物标本判断,该遗址的年代应为金代。
从五常境内九座金代古城遗址及多处人居遗址的分布来看,在当时都处于重要的军事防御地带与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域。南起沙河子、冲河(冷山)的张广才岭森林腹地,北到红旗、牛家的拉林河畔平原(延伸至双城的松花江右岸),城堡沿拉林河右岸依次排列,并东接上京白城(今阿城),这九座古城的规模大中小形[2]都有,可见当时比较发达。除古城遗址之外,沙河子、长山、向阳、安家、民乐、民意、常堡、二河、牛家等乡镇分布着近百处金代遗址,从遗址采集的布瓦片、陶片可证明为人居处所。这一带是瓜尔佳部、裴滿部、温特部等部族居住地。自然环境依山傍水,森林茂密,水草丰茂,属于山林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具有优越渔猎、游牧、农耕的生活条件。在金建国之前,拉林河是女真部族与辽的界河,拉林河右岸的五常(至双城)一带属于女真部与辽边境的核心区。金在阿城金国立都以后,又成为京幾要地。金迁都燕后,又是金大都至上京驿路的必经之路,一直处于女真人的居住区与军事要地。
作者沈启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