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公众号成立五周年读者见面会

8月16日,南海休渔期结束,大小渔船竞相出海,人们翘首以待新鲜渔获的归来。就在开渔节活动会场之上,恰逢广东省档案馆征集部来访调研,“广州湾历史研究资讯”公众号成立五周年读者见面会在本号位于广州湾大道上的工作室举行。下午两时,海风入室,一面印有蓝色帆船、红艳凤凰花logo的旗帜轻轻飘扬,在静候读者签名。

活动现场(湛江城市图片社供图)

学术研究 扎根本土

读者见面会从广州湾历史研究资讯主编吴子祺对公众号的发展历程介绍开始。本号初创于2015年12月,基于几位年轻学人共同的兴趣爱好,每周向读者分享广州湾相关的论文、书评等内容。近五年来公众号共发布319期推送,团队原创文章近半,推送文章也逐步系统化,目前有论文、史料、资源、书评、田野笔记等16个常设栏目。随着我们走上团队合作的稳定轨道,从2016年中开始,我们承接和开展多项线下活动。2016暑假,本号组织,当年12月协办;2017年春节在霞山步行街展出,2018年协办岭南师范学院举办;2019年本号团队更作为合办方,全程参与的工作;今年虽受疫情影响,幸好得到读者支持,本号团队还是可以举办读者见面会。

如今,广州湾历史研究资讯团队成员由最初的5人扩充至8人,其中最新加入的一位是00后大学生。前四年本号团队与学界人士的交流较多,希望从今年开始,随着工作室的启用,继续保持全国和国际视野之余,根基还是留在湛江,与本地读者建立更深入和直接的连接。

读者见面会现场(湾小讯摄)

互动发言 各抒己见

随后,所有身在外地的团队成员线上视频与读者见面,分享本人与公众号的故事。正在广州忙着毕业论文的暨南大学博士钱源初感慨公众号过去5年发展之快,他深信广州湾研究的发展前景,希望有更多的学术成果呈现出来,同时研究者也能够创作一些通俗作品,让更多生活在湛江的民众了解本地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郭康强和中山大学硕士毕业的何斯薇则强调了个人对广州湾认识、研究进展与推动公众号发展的紧密联系,表示本号原创文章经过校对和编辑再呈现在读者面前,说明团队成员相互砥砺,共同进步。他们希望本号不仅促进团队成员的进步,也能伴随和见证读者的成长。其后李宜珍和邓珊珊以及现场参与的何小婷和李文泉,也回顾加入本号团队的历程和感想,将继续通过各自的方式关注本土文化,并参与其中。

团队成员视频连线中(湾小讯摄)

而现场的读者当中,职业背景相当多元。岭南师范学院翻译系老师杨浩浩,因为从事翻译教学工作的缘故,有意了解广州湾的翻译史,探知当年的法国人如何与广州湾民众打交道、克服语言障碍的过程。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的蔡为哲,受专业老师影响开始关注广州湾建筑,进而参与实地调研与相关学术活动。蔡为哲有兴趣探讨老建筑以什么形态至今,以及当今生活其中的人们如何讲述他们对于建筑的记忆,从而形成民众的地方归属感。蔡为哲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某次调研过程中,他默默购下已经破产的赤坎沙湾砖瓦厂制造的“安南瓦”,认为这种建筑工艺足以说明“广州湾的历史上已经远去,但它有一些东西在延续。”

风趣直率,称自己为湛江“土特产”的杨丽倩女士更是“背负多重使命”——她听着爷爷和老街坊讲的故事长大,对霞山东堤路的骑楼建筑群有特殊情感。然而昔日她从事旅游工作,却缺少资料讲解广州湾历史,因此她寄语本号团队将来出版通俗读物,向大众普及本地历史。如今杨女士一家人在外地生活,她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了解湛江历史,不让城市故事随着时光消逝,做到“传承”二字。她还要用身体力行地分享传播历史文化,让外地人对湛江改观——湛江人并不野蛮。此外,湛江中学老师叶钰茹表示将在教学中带入地方历史文化的内容。此外,湛江城市图片社的李先生、湛江市红树林管理局的陈先生和专程从北海前来的吴先生也分享了他们对本号的认识和建议。

读者分享(广东省档案馆供图)

随后,钟鸣主任代表广东省档案馆一行表示,“五周年”相当于一次阶段性的毕业。他赞赏本号团队的情怀与友谊,亦勉励我们多出成果,与更多单位机构接触,促成更多合作,从而为湛江文化做贡献。为了表达祝贺之意,钟主任向本号团队赠送鲜花一束,而本号团队回赠《广州湾历史文化考察行(2016)文集》等资料以及大家签名的旗帜予广东省档案馆收藏。

钟主任发言(广东省档案馆供图)

钟主任向本号团队赠花(广东省档案馆供图)

秉持初心 守正纳新

近十年来广州湾历史研究业已取得若干成绩,老中青研究者出版多部书籍和发表多篇文章,在国内乃至国际学术界也得到一些反响。本号团队8人或籍贯在湛江,或曾在湛江就读,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合作共事,故有动力持续参与公众号的运营工作。而我们也留意到随着网剧《隐秘的角落》热播,湛江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更多走入老城区,甚至在老街开店经营,说明他们愿意珍视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将其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相结合。如何迎接和把握这些可喜变化?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至于部分读者所反映某些推送文章过长过于艰深晦涩等问题,也再次提醒我们思考如何协调“坚守学术本位”与促进网络传播的关系。

《隐秘的角落》取景地:赤坎水井头(湾小讯摄)

我们期望读者多提意见,促进本号工作。我们感谢读者见面会参与者给予的赞赏,也明白我们的首要工作——每周推送仍然存在不少改进空间。展望未来,本号团队将增加与读者线上和线下互动,尝试更接地气和新潮的尝试方式,欢迎读者到访本号工作室做客交流。此次读者见面会既是成立五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开端,也将揭开团队扎根湛江本土的新篇章,敬请读者留意日后资讯发布。

合影(湛江城市图片社供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