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书单”又跟大家见面啦!
本期的主打推荐书目,是来自菲利普·古雷维奇的非虚构作品《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卢旺达大屠杀是二战结束后人类社会遭遇的最大规模屠杀。1994年,卢旺达境内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全面屠杀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西族,三个月80万人遇害。而这场大屠杀背后,牵涉的还有卢旺达内部的身份认同问题。
此外,本周书单还从艺术、文学、历史等类别选择了5本好书为大家推荐。来看看书评君都选了哪些新书,或许值得你关注和借鉴。
本期主持|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非虚构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
作者:(美)菲利普·古雷维奇
译者:李磊
版本: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7月
大屠杀是困扰人类社会最大的谜团之一。仇恨驱动下的集体或群体性癫狂,往往被提及,并以此被用来解释大规模犯罪的发生基础。也因此,建基于现代理性的科层制、组织效率和武器,反倒可能成为大屠杀借以实现的工具。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的作者古雷维奇(Philip Gourevitch)讲述的是卢旺达大屠杀。这是二战结束后人类社会遭遇的最大规模屠杀。在1994年,卢旺达境内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全面屠杀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西族,三个月至少有80万人遇害。
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在作为20世纪90年代的现代,如此大规模的屠杀行动并未使用多少现代方式就实现了。大部分屠杀是用砍刀完成的。屠杀者和被屠杀者不只是存在于彼此的想象中,他们中的不少人是同学、同事,甚至是邻居、亲戚。一个胡图族人,母亲可能是图西族,而自己也娶了图西族为妻。他们如何能说服自己去杀图西族?作为被屠杀的受害者,那么多图西族人怎么就提前接受了自己会被杀死的命运?他们接受了这一命运,最关心的问题不是能否活下来,而是变成恳求快速死于抢下,不要被砍刀折磨致死,恳求在家里而不是街上离开这个世界。而屠杀者信奉所谓的“胡图力量”,就此组织起来实现军事化。那些不同意屠杀图西族的胡图族,被认为是“族群叛徒”“图西族同谋”,在行动之初就同样遭遇杀害。
然而,国际社会对此是漠然的。在古雷维奇探访中,幸存者回忆他们对当时国际社会的袖手旁观是失望的,最终是绝望的。大屠杀之后,数万胡图族凶手逃跑到中非、刚果和安哥拉等地区。而图西族也组织起复仇阵线。他们对后者的报复行动默许,错误地以为此举可以降低愧疚感。
卢旺达,一个非洲之国,在世界以外部眼光看待之时,要怎样去处理内部的身份冲突?大屠杀三年后,1997年4月,一群信奉“胡图力量”的凶徒在一所寄宿学校又杀害了17名女学生和一名比利时修女。这些学生深夜被叫醒,被要求按照胡图族和图西族分别站开。但是她们拒绝了。她们遇害前都说自己只是卢旺达人,而不是胡图族人或图西族人。古雷维奇全书以此结束,认为这些勇气孕育着改变的希望。他的依据可能也来自与当地人交谈所听到的身份反思。这些二十余年前的文字如今翻译成中文,读来仍然让人对那一场大屠杀充满疑问。一个人在极端情境下能做的选择太少。人性经不起考验。古雷维奇描写了看似简单却产生巨大灾难的细节,让人深思的便是如何阻止“极端情景”出现。(罗东)
文学
《D.H.劳伦斯传》
作者:(美)杰弗里·迈耶斯
译者:朱云
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2020年8月
去世九十年后,D.H.劳伦斯这个名字似乎依然带有某种叛逆、隐秘的气息。出生于矿工家庭,做过屠夫、会计、工厂雇员、小学教师,在国内外四处游荡,现实生活中的劳伦斯几乎始终处在社会的边缘位置,而他的小说《儿子与情人》《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因所谓“离经叛道”、对性爱的“大胆描写”也引出种种争议,未删节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更是被禁三十多年。作为当时的现场观察者,伍尔夫在劳伦斯去世一年后所写的评论中说:“崇拜者对他无限崇拜,反对者却对他极度鄙视。”这一形容同样可以粗略概括近几十年人们对劳伦斯的基本观点。
劳伦斯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作品是“淫秽”的吗?他的人生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关于这些问题,传记作家杰弗里·迈耶斯的《D.H.劳伦斯传》中有清晰地叙述。成长于煤矿小镇、母亲的强力控制、父母之间对“掌控权”的疯狂争夺、一战、疾病等因素,共同影响了劳伦斯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他的写作内容。在本书扉页,迈耶斯引用了另一位劳伦斯传记作者、英国小说家理查德·奥尔丁顿的话:“劳伦斯几乎所有的‘创意’写作都是他个人生活的投射。他的全部作品就是经过修饰、渲染的自传。”这一观点尽管表述得多少有些绝对,但劳伦斯写作中的自传性是显而易见的。这部传记的突出特点,便是将劳伦斯的人生与其小说紧密联系,互相对照,两者像两把放大镜彼此对看,塑造出一个生动的、终生用写作思考个人生活的劳伦斯的形象。(张进)
艺术
《给孩子的电影》
作者:戴锦华 编著
版本:活字文化丨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8月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延续了30余年,孩子成了每一个家庭的重中之重,也是整个社会的热点和关注所在。诗人北岛主编的《给孩子》系列,近期推出了由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编著的《给孩子的电影》。这套书以电影史为基本线索,在考虑美学成就、艺术成就的前提下,选择50部优秀影片加以解读。这些影片既可以作为父母的选片参考,也能作为孩子们看完书中某部电影后的“阅后资料”。
戴锦华心目中的理想读者是小学高年级以上到高中的少年,她强调“低幼不等于低龄”,觉得“不要低估孩子的智商,不要以为孩子看不懂你的东西。”戴锦华和她的编选团队注重第三世界电影的发展,强调电影艺术是世界性的艺术,电影艺术不等于好莱坞,而是希望介绍更多的风格、更多的国别、更多的不同时期的有成就的电影。
电影是艺术,也是商品与工业制品;电影是艺术家的神秘王国,也是资本涌流的文化产业。电影可以是娱乐、休闲、消费,但电影艺术却远未止步于此。20 世纪后半叶,电影已向整个世界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之一,而且它的确可以独到地处理任何高深、幽隐、玄妙的人类命题与境遇。戴锦华在序言中指出,不论是对孩子还是成人来说,看五十部精选的电影,如果尚不足以改变你的人生,也一定会充分地富足你的生命。(董牧孜)
历史
《武士威廉》
作者:[英]贾尔斯·米尔顿
译者:袁皓天
版本: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0年9月版
在大航海时代,西方人几乎对日本一无所知。在他们当时的地图上,遥远的东方都画满了曲线、圆点和奇怪的海兽。欧洲人对日本的了解仅限于马可·波罗在中国听闻而来的只言片语。马可·波罗习惯地把日本想象成一个富庶之地,这吸引着英国冒险者前赴后继地驶向未知海域。
英国落难水手威廉·亚当斯(日本名:三浦按针)即到达了这个未知的国度。他是同时期到达日本的外国人中本土化最成功的一位,被称为“武士威廉”,并获取了封地和贵族称号,娶妻成家。他是如何从威廉·亚当斯成为“三浦按针”的?“武士威廉”是如何看待当时的日本的?作家贾尔斯·米尔顿结合当时人的信件、日记和航海日志等一手史料和小说写作的笔法,以威廉·亚当斯的冒险经历为线索,以一个“他者”为视角,群像式地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冲突。通过记载威廉·亚当斯的冒险历程,贾尔斯·米尔顿书写了日本对外贸易、大名战争、英国商会据点的建立,展现出大航海时代东西方交流史上鲜为人知的一面。(徐悦东)
绘本
《木兰辞》
作者:叶露盈 绘
版本:磨铁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年6月版
替父从军的木兰这一家喻户晓的形象,出自公元7世纪南北朝时期《乐府诗集》当中的《木兰辞》。《木兰辞》不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具有古典意境和东方色彩。经过口口相传和不断演变,木兰的形象也已经成为勇敢、独立和追求自由的象征,在当今时代依旧拥有鼓舞人心的朴实力量。木兰也因此成为最为国际所熟知的中国女性文化形象之一。
作为本书的绘者,叶露盈在重新创作木兰故事之前参阅了多部历史典籍,试图还原一个更加真实全面的木兰形象,并在画集中加入了许多新的理解和想象,在写实的基础之上融合神话色彩,塑造了古典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的新国风美学。无论是乡间小景,还是挥军沙场,都饱含强烈浪漫主义色彩。不得不说,绘者用她奇妙的想象力和绘画功力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具有震撼性的绝美图画,不仅保留了清新自然的古典画风,华丽长卷的画面也堪称恢宏大气,绮丽华美,充满东方神韵的意境。(何安安)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 辑: 走走, 校对:陈荻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