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供养人:我用尽一生一世来将你供养

施供养者,受供养者。

俱无住著,获波罗蜜。

宋·释如珙

敦煌莫高窟窟洞林立,

壁画与塑像精美宏大,

被称为墙上的百科全书。

人们在参观之余,

不免发出这么一个疑问:

这些洞窟都是什么人建造的?

为什么要建造这么多的洞窟?

只要你是个有心人,

在洞窟内就可以找到答案,

那就是壁画上的供养人画像。

供养人就是莫高窟的建造者。

回鹘女供养人像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供养和供养人

供养,指佛教徒以珍宝、饮食、

衣服、卧具、汤药、燃灯、众华、

众香、幡盖等物品或种种善行,

供给佛、法、僧或一切众生。

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

后来也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

佛教传播很重视造像,

认为信众面对佛、菩萨图像,

如同见到真容,

可以专心致志供奉。

佛教许多经典,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等等,

都有描述造像及供养佛、菩萨的功德。

修造佛像能获得诸多大福报,

于是帝王贵族、富商巨贾,

纷纷出资开凿石窟并修造佛像,

他们就成了这个石窟的供养人。

男供养人 莫高窟第409窟 西夏

人们将神仙长生的思想,

祖先崇拜的习俗,

灵魂不灭的信仰,

幸福健康的渴望,

统统融进了佛的世界。

求佛而作供养人,

成了祈福的一种形式,

这种形式又成了风尚。

供养人像的缘起

说起供养人,

不能不提及的就是供养人像。

造像、开窟的人,

为了表示虔诚,

留记功德,

名垂后世,

在雕像、壁画的边角,

或者侧面,

雕刻或者画上自己,

和亲眷、奴婢等的肖像,

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像。

于阗王国王李圣天供养像 莫高窟第98窟 五代

石窟供养人像的最早发源地,

同佛教发源地一样,

也始于印度。

佛教最早传入我国新疆地区,

我国最早的石窟开凿始于新疆地区,

我国佛教石窟供养人像——

也最早产生于新疆地区。

当时大多绘在窟壁的最下部,

人物形象多为跪式,

自然地处在佛、菩萨位置之下,

或位于佛、菩萨之后。

后期供养人像就不尽相同。

莫高窟供养人像

据统计,

莫高窟现存供养人像八千余身,

前后延续了一千多年,

是佛教发展史,

也是一部古代肖像史。

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

几乎都有供养人像,

每一像都有榜书题记。

据粗略统计,

现有的题记大约七千条。

凉国夫人供养像 莫高窟第19窟 五代

就汉文题记来说,

所反映的供养人的身份,

既有王公大臣、地方官吏、

贵族妇人、寺院僧侣,

也有戍边将士、庶民百姓、

官私奴婢等;

既有汉族,也有匈奴族、

鲜卑族、吐蕃族、回鹘族、

党项族、蒙古族等。

莫高窟供养人像很有特点。

佛教传到敦煌以后,

敦煌汉文化当时已经很有根基,

佛教的功德像与祖先崇拜其义相似,

因而很快结合起来。

随着石窟开凿的同时,

最早的268窟就出现了汉装供养人像。

供养人皆是全身且多为群像,

多以主仆组成出现,

等级森严,排列成形,

主人像大在前,奴婢像小在后。

画像大者高丈余,小者仅有寸余。

内容一般表现供养者虔诚恭敬之心。

莫高窟供养人像在隋代出现了第一个高峰。

唐代供养人像进入极盛时期。

五代时出现大量的豪族肖像,

祖宗三代一一画出,如同家谱。

供养人像由初始的供养,

渐变为服务于现世生活的宣传品。

供养人像之变

出行图是供养人画像的一个变种,

所谓出行图,

就是表现供养人的功绩,

或豪族现实生活的真实画卷。

莫高窟的出行图,

大多画在豪族的功德窟中。

晚唐《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就是莫高窟年代久,规模大,

艺术水平高的出行图代表。

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莫高窟第156窟 唐代

当时西北边陲,

多国争雄,战争不断,

人们不仅求出世法而得来生安乐,

也需要现世的安抚。

敦煌及其左近的各阶层的人们,

世俗的和方外的,

善男和信女,

既为阐扬般若智慧而广积功德,

又为自己发下种种朴素的愿望,

无数的日夜在西部石壁上凿刻,

耗费了千千万万资财,

终于造就了千佛洞。

我们可能理想主义地认为,

只要把历史与真实讲述清楚,

那些远去的人物和故事就能得到理解。

如何“理解”?

如何说“已经真实理解”?

在这一层面上,

莫高窟的供养人像,

为我们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之脉搏,

或许比御用文臣书写的史书,

更能阐释过去了的陌生年代,

在现代的留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