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何为千僧斋
千僧斋,顾名思义,即同时布施一千名僧侣之意。古代帝王祈福消灾、册封太子、旱涝保收、受戒、荐冥福及还愿等事,均设千僧斋而大事行之。斋供的名称也有各种不同,在台湾有‘红斋’和‘香斋’的分别,在内地也有腐斋(即豆腐斋)、平斋、上堂斋、千僧斋等种种不同,不过在普通腐斋、平斋和如意斋,没有什么重要,如果打到上堂大斋的话,就得要请本寺和尚(住持)上堂说法。
《大智度论》卷三载:“忆王舍城中,频婆娑罗王约敕常设千比丘食,频婆娑罗王虽死,此法不断。”同书卷二亦载:“及佛灭后,摩诃迦叶选千人结集经藏,以王舍城常设饭食供给千人,因此选取千人”。
我国自南北朝以来即相当盛行,王侯贵族屡屡行之。如陈后主至德四年,诏请智顗于崇正殿为皇太子授菩萨戒,设千僧斋。唐太宗于贞观八年,为穆太后建弘福寺,设千僧斋,唐懿宗于咸通十二年,于禁中设万僧斋。在日本,自孝德天皇于白雉三年举行讲经以来,亦盛行此千僧斋。但所谓千僧斋,并非限于千人之数,乃系泛指对众多僧侣的供养而言。
02
千僧斋必有一罗汉来
山中自古就有如此的传说:“凡是有斋主檀越来山,供众千僧大斋,必定有一位罗汉降临应供的。”不过罗汉来应供,大多是现比丘相,混杂在大众僧人之中,凡眼不能识得罢了。这位尊者就是不入涅盘、为末世众生做大福田的宾头卢尊者。
大安法师开示云:“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宾头卢是不动的意思,颇罗堕是利根的意思,这位尊者他有一些什么故事呢?当时有一位长者,就做了一个旃檀钵,放在那个树的枝头上,说谁能够用神通能够得到就给谁。这个宾头卢颇罗堕开始就怂恿大目犍连去把那个钵取过来。大目犍连知道戒律,他不动。不动他自己就身先士卒了,自己就用神通就把那个钵拿过来了。拿过来这个事情佛就呵斥他,这个不能随便显神通的,所以为了对他这种事情进行处罚,就让他不能再入涅槃,久住在这个世间,对于末法的时候这些供僧去接受,应末世供,所以称为福田第一。打千僧斋的时候,这个宾头卢颇罗堕尊者肯定会来。到底是谁你也不知道,但是他会来,至诚就能来。”
一般而言,寺院斋堂内的西单第一行第一个座位,本是首座和尚的,但是却空着无人就坐。惟是台面上仍然整齐的摆放着碗筷,早上则有粥、面或馒头,午饭时则有饭、斋菜及汤等,若有嚫钱或其他施物,这里也会奉上一份。这是因为宾头卢尊者奉佛命留于人间应末世众生之供,所以这个首座位是预留给尊者的。任何人都是从第二个座位开始就坐。
03
历史上千僧斋的感应
在煮云法师的《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记载,凡是有斋主檀越来山,供众千僧大斋,必定有一位罗汉降临应供。民国十七年春天,有一位大心居士是江西彭大融先生,来山进香,他知道未成佛道要先结人缘;更知道在三宝门中要广种福田。所以他诚恳的发出无上菩提道心,打一堂千僧大斋,广结众僧缘。
真是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居然亲遇罗汉,授他一尊古铜佛像,事后遍寻不见,所以他为感佛恩,撰一长文联语,悬于大圆通殿以志感念。今将联语及跋文抄录于此:“‘航海朝普陀,遍值斋供千僧,蒙老比丘,施我古铜圣像,想是应真阿罗汉;梯山礼大士,喜游驰两名刹,趋梵音洞,看他妙相分形,露出趺坐紫金身。’民国戊辰仲春月,奉皖省迎江寺竺老师尊之约,来斯进香,兼酬斋僧之愿,饭僧后念佛到大圆通殿,大融在门首,迎接诸僧,忽一老比丘交我古铜圣像一尊,仰目视人,不见踪影,想系阿罗汉现身示法也。特撰联语悬于殿首,以志纪念,且供诸来客,发信愿心,一诚有感云。江西吉安县皈依三宝弟子彭大融虔诚敬撰。”
04
供养凡僧亦能得福
僧者,比丘之通称,僧人具有五种净德,于三宝中称为僧宝。出家修行,不务世俗营生,是故比丘亦名“乞士”,上乞无上菩提,下乞色身供养,众生供养得福故亦名福田僧。诚如昙延大师临终嘱咐隋帝:“末代凡僧,虽未必如法,惟简善度之,自招胜福,倘随意毁之,则自招祸。”帝闻之更哀恸不已,痛失良师,罢朝三日,设千僧斋以表其敬。
唐太宗即位时非常拥护佛法,建寺四百多间,供养僧人无数。对出家人十分敬重,曾与人言:“出家真乃大丈夫,尤胜公候将相。”惟不久后,见有僧人不守法规,心生不悦,供养渐少。帝尝问玄奘法师,供养凡僧也能得福否?大师答曰:“昆山有玉,混杂泥沙。丽水生金,宁无瓦砾。土木雕成罗汉,敬之则福生。铜铁铸就金容,毁之而有罪。泥龙虽不能行雨,祈雨须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修福须敬凡僧。”
近代虚云老和尚亦云:“佛、法二宝,赖僧宝扶持,若无僧宝,佛法二宝无人流布,善根无处培植,因此斋僧功德最大。”
05
佛经中说供僧功德
供僧的功德,便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大功德。僧宝是一切世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唐道宣律师,持戒严谨,感天人送食。有一天律师问天神:“人间作何功德最大?”天神敬答:“斋僧功德最大!”
《增一阿含经》卷一云: 能施众僧者,获福不可预计。《佛说布施经》云:供养三宝可得五种利益:1.身相端庄。2.气力增盛。3.寿命延长。4.快乐安稳。5.成就辩才。
僧宝是一切世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供僧就是一种清净的供养,让众生当下远离烦恼,除心束缚,得清净心。发心设斋供众成就道场,不仅能广结善缘、减轻业障,长养布施喜舍之心,更为当下深植出世的菩提善因。出家众仰仗修行,进德修业;在家信众以供僧功德,福慧增长。也由于信徒布施道粮,供养有道、有学的出家人,让他们没有物资的缺乏,而能积极弘法利生,将佛法遍布世间,居士于此因缘供僧,可谓护法护教的菩萨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