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八旗中有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部队,他的名字叫巴牙喇

按《满文老档》,天命八年出兵之时,每牛录抽一百甲,其中10人为白摆牙喇,40人为红摆牙喇,白甲兵即是属于兵中的精锐。

巴牙喇,汉字一般写白甲兵 基本上是由后金(大清)每个牛录的精锐战斗力量组成。

巴牙喇是如何选上的?

八旗的旗人从十五岁就开始考核,合格者为步甲,优秀者为马甲。然后再依据战场斩杀斩杀多者擢升,斩杀一百级者可穿红甲,再在红甲中选取骑射双绝者为巴牙喇(即白甲兵)。

白甲兵数量非常稀少,可说千里挑一。巴牙喇就是从每个牛录中选出弓马武功最好的十人组成。每个牛录有上千人,每位满洲兵本身都很厉害,而选出的巴牙喇,是从这些厉害的满洲兵中。如正、镶两黄旗只有二百余白甲兵。

而一旗所辖牛录,少者十余牛录,多者四十余牛录,因此各旗巴牙喇纛章京,所辖巴牙喇兵,少者二百多人,多者也不过六七百人。

记住,白甲兵,他的数量并不是固定的!每年都会发生变化,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对杜绝以次充好!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巴牙喇人数虽不多,但是大清极为精锐的部队,别看人不多,却非常厉害,真如战狼电影中那样,一个出去,就能对方人数众多的叛乱部队。

巴牙喇配备有最好的装备,据史书记载巴牙喇多穿三层甲,内有锁子甲,中有绵甲,外有铁甲,防御力惊人。巴牙喇可以熟练使用各种兵器,包括使用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火枪。

巴牙喇的平时也要有超强的军事锻炼,真相当于我们解放军特种部队的战狼中队一样,属于特种兵中的特种兵。毫无疑问比平民训练几年后拉出来的海豹突击队、SAS、信号旗强悍的多!

每一个白甲兵不仅经过超强训练,而且每个都是身经百战,都是从尸山血海里面活活爬出来的!战斗力能力高的同时战场经验丰富,所以说他们想求败都难!

巴牙喇具体有什么职责呢?

一、中央警卫。巴牙喇的汉名叫护军,他们平时的一项工作是担负皇帝和各大贝勒的贴身警卫,如果和现在的比,可不是中央警卫局,因为没那么多人,相当是中南海保镖,只是负责专门保卫中央几位首脑的安全。

二、宪兵队。史书说他们担负督战,他们作战能力强,八旗士兵也都信服他们。所以巴牙喇可以指挥、督促各八旗部分,相当是现代的宪兵队或督导组。而明朝等中原王朝是派太监去督军,可想一个太监懂什么?但中原皇帝只相信太监,没办法呀!

三、前哨。在与敌人大规模战争中,双方的大部队还没接触,就可以派几名巴牙喇探查对方部队的部署或火力虚实。因为早期对手是朝鲜和明帝国,这两国家部队往往不堪一击,几位巴牙喇本是前哨工作,往往就靠这几个人,就把对方大部队打的人仰马翻,溃不成军。一位外国传教士就记载,几名八旗人进入一大城市侦查,结果南明军队早跑了,就几个八旗士兵占领了广州。而且这还没记载是巴牙喇。

在太宗皇帝皇太极时候,遇到明粉吹嘘的小冰期难关,按他们说这小冰期认人,专对明朝有影响,而对清军没有影响。

应该说,因为满洲和蒙古的经济不像中原能自给自足,有一些商品是需要跟中原进行商品交易。满洲几次表示与明国和好,希望签订和平条约。明朝的崇祯皇帝也派人进行和谈。但被明朝的清流派大臣听说了,就上书说明国应该死硬,宁死也不和谈。于是这崇祯就矢口否认与满洲和谈,自此关闭和谈大门。明国开始对满洲和蒙古实施经济封锁。所以大清需要入关夺取经济利益。有时候就派一支巴牙喇,就可以满载而归。

满洲八旗中以白甲兵战斗力最强,他们内穿锁子甲,外披铁甲,中间还有一层棉甲。在清兴明亡之间前后交战五十多年,根据历史记载,竟然没有一个白甲兵被杀死。

比如松锦大战时,满洲巴图鲁鳌拜率领五个白甲兵攻取一个山头,这六人冲上山顶,与明军大战,全歼守军二百四十余名,己方竟然无一伤亡。

明军在关外修建了大大小小数百座坞堡,满洲兵进入时几乎无人敢战,明军吓的要尿裤子,只能闭关自守,任由满洲兵劫掠。

比如,贝勒阿济格带领一支巴牙喇曾纵横关内长达八个月,一共攻克三府,十八州,八十八座城镇,击败明军三十九处,获得黄金一万两千二百五十两,白银二百二十万五千二百七十两,珍珠四千四百四十两、各色缎共五万两千两百三十匹,缎衣与裘衣一万三千八百四十领,貂狐豹虎等皮五百余张、俘获人口三十六万九千人,驼、马、牛、驴、羊三十二万一千余头。

在太宗皇帝皇太极时候,一共入关大规模的有五次,小规模的则无数次。依靠入关夺取经济利益。《清实录》《清史稿》记载,在太宗皇帝皇太极进攻北京 ,每旗仅带出8名白巴牙喇进军, 留2名白巴牙喇。也就是说只派几十名白巴牙喇攻打明朝首都,也太不给明朝面子了吧?

怪不得民间流传了几百年的说法就是女真满万不可敌!以一当百,以一当千,是常有的事情。

巴牙喇(白甲兵)的地位也非常高,一个巴牙喇可以顶撞一个八旗里的中层,没人敢惹。如太宗皇帝去世后,多尔衮有意争夺皇帝位,鳌拜曾经带领两黄旗白巴牙喇,当面顶撞多尔衮。最终多尔衮不得不屈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