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兴科技园向东走百米进入科苑北路,路的东边坐落着东方科技大厦,多数深圳人认为科兴科学园一片是科技的代名词,是近年来深者的逐梦第一站。
“希望就在科技”是这一片企业的共识,大家始终围绕着“科技”在不断发力。这不仅仅是企业的突围,也是年轻一代的突围。这是对创造的期待,对活力的期待,对未来突围的迫切需求。
从科兴科技园向东走百米进入科苑北路,路的东边坐落着东方科技大厦,多数深圳人认为科兴科学园一片是科技的代名词,是近年来深者的逐梦第一站。
“希望就在科技”是这一片企业的共识,大家始终围绕着“科技”在不断发力。这不仅仅是企业的突围,也是年轻一代的突围。这是对创造的期待,对活力的期待,对未来突围的迫切需求。
楼氏(深圳)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楼氏”)便是从创业氛围浓郁的科技园一带快速成长起来的,袁琢在接受采访时候,总会把创业挂在嘴边: “楼氏继续以微博段子起步,下一阶段会更注重打造IP。”
从段子手到企业管理者,最大的变化是必须对所有员工负责,他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 “这个身份(企业管理者)是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的,你要具备企业责任还有社会责任。”
袁琢是楼氏的创始人&CEO,经营着一家业内领先的MCN机构。 2014年,楼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8年更名为“楼氏(深圳)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的时候,国内主营段子手的MCN机构只有寥寥数十家,那时“MCN”甚至还是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陌生词眼。
“2009年的时候,微博用户还没有现在这么庞大,成为知名KOL的门槛也比较高,所以没有多少特别红的。 那时候我获得了很多的关注,也让我自己更加有信心去创造。 ”早在大学时代,袁琢尝鲜微博,并在2013年以“售楼先生”的身份迅速成为公众熟知的“段子手”。
▲ 楼氏创始人&CEO 袁琢
楼氏成立1年后,段子手行业90%的市场被白洱、售楼先生、铜雀叔叔占据着,三家彼此竞争又形成一个近乎封闭的行业生态。段子手行业三足鼎立,GQ在《段子手军团的崛起》一文中,这样描述当时的状况:“快速的扩张和激烈竞争后,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了。外来者再难插入,但他们谁也没法更进一步把对方挤出局外。”
01
“段子手”多是现实中的“沉默者”
“网络上狂欢的段子手,现实中很可能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
作为早期的“段子手”,如今MCN机构的CEO,袁琢回忆接触过的“段子手”:“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在网上就特别活跃,但是在私下其实都不怎么说话,都是那种非常自闭的人”。
袁琢便是如此。采访当天,袁琢身穿简约的白T恤,利落的发型搭配着一顶渔夫帽,作为MCN领域的先行者,袁琢看起来非常平和,话并不多,谈话间脸上 偶尔 会露出一丝难得的微笑。
▲楼氏创始人&CEO袁琢接受采访
相较于视频创作者,微博起家的“段子手”更多隐藏在巨大的网络背后,淹没在全国浩浩荡荡的7亿网民中。正因为如此,文字型“段子手”更注重内容本身的精雕与细琢,起承转折、搞笑吸睛、人生智慧都需要浓缩在短短的140字间。
深圳办公室是楼氏总部所在地,除袁琢的独立办公室和大大小小的会议室隔间,其余员工都在同一“大平台”办公,拥有千万、百万粉丝的背后运营团队正琢磨着下一个爆款话题、下一条微博内容。办公场地一侧还有一个狭长的阳台,一张新潮的茶几和几张座椅,在午后惬意的阳台上诞生出爆款话题是常有之事。
▲楼氏深圳总部办公室
袁琢说,他近几年因为频繁接受采访,面对镜头曝光已经从容很多。“我更多的是精力是在企业管理上,这可能对自己的心智上带来一些改变。”2012年前后,袁琢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选择深圳作为择业地,“售楼先生”是袁琢的第一个“社会标签”,从“售楼先生”到“楼氏文化传媒公司”再到“楼氏(深圳)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售楼先生”这一标签已跟随袁琢近十年。“我之前的网名就叫楼Sir,后来开公司的时候,大家都说叫楼氏,所以就叫楼氏了。”
02
“我们这行,有时天赋比努力更重要”
“我们这行经常说一个很玄的词叫‘网感’”,在面对KOL的硬核素质这问题上,楼氏CEO袁琢和资源整合部负责人徐竟腾给出了相同的答案——“网感”。在袁琢看来, 后天的努力训练是必要条件,但“网感”就如同天赋如影同行 ,“有些人的网感是天生的。”
“同样一个故事,有些博主总能表现得非常有感染力。”徐竟腾很兴奋,他说想成为KOL不可否认需要有一颗想红的心,这样的博主才会为博取粉丝关注而更加努力地输出内容,在这基础之上,优秀的KOL总能把平凡人生活的不平凡提炼并放大给受众。
▲楼氏资源整合部负责人 徐竟腾
“当然努力也是很重要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一天不更新,你很快被遗忘在网络的尘埃里。”目前,楼氏旗下拥有约40位运营人员,平均每人需管理2~3个头部账号,并保持每日高频内容制作与分发。
楼氏每个月能生产150条热搜,很多人千金难求的热搜,对楼氏团队而言“信手捏来”。“小而精”的运营团队是诸多MCN机构可遇而不可求的宝贵资源,楼氏在打造团队时,有一套特殊标准。在楼氏仅凭一份“漂亮”的学历是无法立足的,楼氏更注重员工的“网感”和实操能力,“你的能力在哪里?天花板在哪里?”楼氏更注重员工的是实践能力。
爆款奇迹的故事每天都在楼氏上演。“有些人或许没有任何段子手经验,但他可能一夜成名”,徐竟腾最近接触的一名爆款KOL的社会身份是教师,短短2个月时间,这名从未涉及KOL领域的教师一跃成为微博当红博主。
03
楼氏如何面对行业洗牌?
过去几年,MCN机构起起伏伏,“从创业之初的数十家到几百家,预估2020年国内MCN机构已超上万家。”相比传统行业,MCN行业的兴起期、蓬勃期、洗牌期浓缩在近6、7年间,袁琢见证了行业的形成与跌宕。
▲楼氏团队合影
袁琢告诉深圳商报&读创记者,“流量是楼氏最大的优势”。但袁琢并不满足微博流量池的领先地位,在保持原有幽默搞笑类段子领域的运营外,2019年起,楼氏逐渐转型全方位打造自主IP,如动漫、影视等IP衍生文创作品。 “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可能是需要加入一些自己的产品,最适合我们的一个产品,就是自己的 IP和知识产权。”
爆款段子会随着时间而沉沦,打造IP不仅能长久捕捉人心,IP文创产品也更容易变现。关于楼氏的未来“根据点”,袁琢认为,微博仍然是楼氏最大的根据地,同时适应短视频市场欣欣向荣的市场规律,持续在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发力。
据了解,从2019年起,楼氏在全国各地布局设办公点,截至今年9月,楼氏已在全国5个主要城市布局开设办公点。作为一个“创业老人”,袁琢认为自媒体创业是年轻人低门槛、低成本的创业方式。“在这个流量为大、信息量爆炸的时代里,只要你有流量,你就有变现的机会,再小的小星星也有可能变成一整片宇宙。”
“我的成功经验其实是不可复制的。”回忆起创业经历,袁琢表示创业6年踩过的“坑”或许更有借鉴意义。“大部分人成功都是因为抓住了时机,当初不小心做了一个对的决定而已,别总觉得自己能力强;不要奢求别人感恩你,你给了多少回报别人都会认为他值得,如果有点感恩,也是对未来有更大的期待。”创业老兵袁琢也早已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带团队要放权,要容得下别人犯错,但人事任免权和财权不能放,不然底下的人能把公司给你夺了。”
“在这里每天都有很多奇迹。” 谈到自己在深圳创业的这些年经历,袁琢十分感慨。他希望在深圳打拼的年轻人们都珍惜在深圳努力的时光。“如果你真的做好了准备,就毫无保留地去努力,加油!”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童倩 高凯文/文 马敏慧 丁子昂/视频
编辑 宁可坚 责编 李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