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教育理念:孩子不听话,巧用"无条件养育",结果立竿见影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都是乖巧听话懂事,这是在他们心中完美孩子的模样,如果谁家的孩子特别听话,那么其父母一定是众人羡慕的对象,纷纷表示天使降临在他们家中。

当然,听话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孩子总是会有不听话的表现,这时父母便会讲道理,讲道理不成便会发脾气,甚至打骂。

思想家卢梭曾说过,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如果讲道理,发脾气之类的方法能够轻易让孩子接受,让孩子改变,那么育儿之路也不会让无数父母头疼。

父母教育孩子时也要注重心理学抓住孩子的心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1、孩子的天性

孩子天生就喜欢玩喜欢尝试和探索,特别是对于他们不熟悉的东西,更是会非常感兴趣。

所以孩子会沉迷于那些在父母看来丝毫没有意义的事情里在父母的眼里自然就是不听话的表现。

朵朵喜欢捡各种形状不同的树叶,然后拿回家当书签,或者拼成一幅画,他们觉得这很好玩。

可是父母却觉得树叶很脏,所以会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孩子会听吗?也许当时不捡,但是很快又会重拾爱好。

2、自我为中心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宝,父母家人的溺爱会导致孩子变得自私自利,他们习惯了众星捧月的感觉,认为任何时候都应该以自己为中心。

这会导致孩子不愿意听从他人的意见,甚至故意去叛逆。

这些孩子基本上和听话无缘,因为他们更希望家人能够顺从自己,能够听自己的话,而不是让自己听他人的话。

就像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我们又如何能让他以大局为重,放弃自己的利益呢?

借用阿德勒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阿德勒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弗洛伊德、荣格齐名。他在儿童教育方面的核心教育思想就是对孩子保持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平等的对待孩子。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听话,和孩子有关,更和父母有关,而根源往往是父母。

太多的父母想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控制孩子,他们认为孩子的生命是自己给予的,所以孩子必须听自己的,任何一点的违背都是不允许的。

很显然此时父母并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只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

这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如果父母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那么又谈何让孩子听话呢?显然是不可能的,只会导致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叛逆。

《小欢喜》是之前一部非常火的家庭剧,剧中的三个妈妈性格迥异,在育儿的方法上也会有很多不同。

方一凡的妈妈喜欢用奖励的方式温柔的对待孩子英子的妈妈则是望女成凤,处处严要求,而季杨杨的妈妈也是对孩子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很显然,季杨杨妈妈这种无条件的养育方式更受大家认可,而另外两位妈妈的有条件养育方式则不太适合孩子的健康成长。

什么是无条件的养育方式?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艾尔菲·科恩《无条件养育》一书中指出,有条件养育反应出来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就好像是某种经济交易。

只要孩子没有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父母就会收回自己的爱。

无条件的养育方式则是我们对孩子的爱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是谁。

所以不管孩子的行为有没有超出父母的接受范围,不管孩子的成就有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父母都不会因为这些改变对孩子的看法,而是会一直无条件的支持孩子,相信孩子。

有条件的爱会有哪些弊端?

1、奖励让孩子失去内驱力

不可否认,孩子都喜欢得到奖励,通过适当的奖励方法,确实能够激发孩子的动力。

但是这也会让孩子把更多的精力只放在奖励本身,他们所有的行为都是被动的,只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去努力。

这样自然很难真正激发孩子的内驱力,甚至会在失去奖励之后让孩子变得不愿努力,不求上进。

2、惩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糟

如今对孩子使用棍棒教育的父母应该并不多,至少不会动辄就对孩子打骂,所以在大部分父母的意识里,自己并没有惩罚孩子。

但其实他们对孩子的冷暴力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影响,当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选择视而不见。

这样只会让孩子对父母的冷落产生失望,从而不愿意再信任父母。

无条件养育应该如何去做?

1、努力向无条件养育靠近

无条件养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想要一蹴而就并不现实。但是父母可以慢慢的让自己的行为尽可能的向无条件养育靠近。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反问自己,现在自己的行为是有条件教育还是无条件教育,如果自己和孩子相互交换位置,那么面对自己的这种教育方式又会有什么的感受?

2、限制教育孩子的内容

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也可以批评孩子,但是在教育批评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自己的态度。

尤其是对于那些其实并没有必要去批评孩子的事情,只是因为自己有负面情绪才会想要发泄的时候,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不要总是频繁的批评孩子。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对事不对人,更不要翻旧账,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语气,以便孩子能够更好的接受。

3、积极面对孩子

孩子在生活中确实会经常做出一些让父母感到愤怒的行为,与其直接否定孩子,选择对孩子冷淡消极,不如积极的正面去对待孩子。

给予孩子客观的评价,做孩子他们的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去什么样的伤害,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找到改变的方法这样的沟通才能够让孩子真正进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