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烦恼杂染(24):烦恼分别(23)释体性(10)疑

《瑜伽师地论》烦恼杂染(24)

烦恼分别(23)释体性(10)疑

作者/观诸法如

《瑜伽师地论》卷

二、二、十、疑

疑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于所知事,唯用分别异觉为体。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二(之下):「 疑 」 中 : 「 唯 用 分 别 异 觉 为 体 」 者 : 《 唯 识 》 二 说 : 一 云 : 疑 体 即 慧 。 犹 豫 简 择、 说 为 疑 故 。 毘 助 末 底、 是 疑 义 故 , 末 底 般 若、 义 无 异 故 。 二 云 : 不 然 ! 别 有 自 性 。 令 慧 不 决、 非 即 慧 故 。 《 瑜 伽 》 说 : 六 烦 恼 中 , 见 世 俗 有、 即 慧 分 故 , 余 是 实 有、 别 有 性 故 。 毘 助 末 底、 执 慧 为 疑 , 毘 助 若 南、 智 应 为 识 , 界 由 助 力、 义 便 转 变 , 是 故 此 疑、 非 慧 为 体 。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三:「 唯 用 分 别 异 觉 为 体 」 者 , 唯 识 二 说 ︰ 一 云 ︰ 疑 体 即 慧 。 毘 助 末 底 、 是 疑 义 故 。 末 底 般 若 、 义 无 异 故 。 犹 豫 简 择 、 是 疑 义 故 。 此 名 ︰ 分 别 。 异 觉 为 体 , 故 疑 即 慧 , 是 彼 证 文 。 二 云 ︰ 不 然 ! 别 有 自 性 。 五 见 世 俗 不 说 疑 故 。 毘 助 若 南 , 智 应 识 故 , 由 慧 不 决 , 名 为 ︰ 分 别 。 异 觉 为 体 , 性 非 即 慧 。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二(之下):景 云 : 疑 「 分 别 异 觉 为 体 」 者 : 疑 亦 求 觅 , 通 名 为 : 觉 。 简 别 于 慧 , 故 云 : 异 觉 。 亦 可 「 疑 」 作 二 解 , 不 一 决 定 , 故 名 : 异 觉 。

「疑者」,疑烦恼也是「由亲近不善丈夫,听闻非正法,有不如理作意故」,亲近恶知识、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而生起的。

「于所知事唯用分别」,而没有说无分别,任运生起的疑。对于苦集灭道,心里面有疑。「唯用分别心」,是「异觉为体」,就是不一样的理解,不一样的分别,这一样事里面,由这样想想可以这样子吗?可以是那样子吗?不决定。对于这件事的认识不能决定,那么就是犹豫不决,就是疑惑。这种疑惑,到初果的时候就断掉了,这就是唯独是属于分别心的烦恼。

十种烦恼,也叫做「十使」。

韩清净《披寻记》:「唯用分别异觉为体者:由疑行相解了不解了故,于所知事生相违解,是故说言异觉为体。」疑的行相,是似懂非懂。对于所认知的四谛,生出不一样的见解。因此是以异于正确理解的异觉为它的体性。

1、《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第一:「疑者,于谛犹豫为体,善品不生依止为业。于谛犹豫者,亦摄于实犹豫,如其所应灭道谛摄故。善品不生者,谓由不决不造修故。」

2、《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第七:「又贪于欲界在六识身,如贪、瞋,无明亦尔。贪于色界在四识身,彼无鼻舌识故。于无色界唯在意识身,如贪,无明亦尔。慢见疑于一切处唯在意识身,由彼于称量等门转故。又贪瞋慢于欲界缘一分事转,如于欲界,于色无色界亦尔。慢缘一分事转者,随于一分高举生故。所余烦恼于一切处遍缘一切事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