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于此诸地,有几愚痴,有几粗重为所对治。
这是观自在菩萨三十五问的第三问。着重问答十一地中有多少愚痴要断除,多少粗重要对治,福德智慧是能对治。
【经文】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十一种粗重为所对治。
第一地有两种愚痴(指现行和执著),一种粗重(指种子),表现有愚痴,又有执著,能使身心不调不畅,所以叫粗重,下面介绍二种愚痴,十一种粗重。
【经文】谓于初地有二愚痴,一者执著补特伽罗及法愚痴,二者恶趣杂染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初地对治两种执著:一、补特伽罗及法愚痴,见道就登初地,断除分别我法二执,补特伽罗及法愚痴:指分别二执,俱生二执在初地还对治不了断不了,俱生二执的现行对治要到七地后,俱生二执的种子要到成佛才能断净。补特伽罗汉译数趣取,速速死此生彼流转诸趣的异生有情就叫补特伽罗。及法愚痴:法愚痴也要对治。二、恶趣杂染愚痴及彼粗重为的对治:恶趣就是三恶道,杂染就是烦恼、业、生三杂染,就是要断除烦恼、业、生三杂染法,初地证遍行真如,断除异生性障就是这个道理,证遍行真如对治补特伽罗及法愚痴,破除分别二执,证得二空真如,所以叫证遍行真如。断异生性障着重是断恶趣杂染愚痴,异生者异趣而生。《成唯识论》由此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执著我法愚,是此中异生性障,二、恶趣杂染愚是恶趣诸业果等。讲我法愚即异生性障从因上讲,恶趣杂染愚从果上讲。利钝障:指出离解脱的我执、法执、烦恼障、所知障。我执是利;法执、所知障是钝。烦恼障、我执容易断,法执、所知障不容易断。声闻断法执、所知障做不到。大乘菩萨有大智慧,转识成智就能断除。粗重指俱生二执种子,这两种子生起时使人没智慧,没轻安,没禅定境界。
【经文】于第二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误犯愚痴,二者种种业趣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二地要断二愚,也要断一粗重。一、微细误犯愚:微细,就不粗大,误犯不是有意,叫微细误犯愚。愚是戒学没修圆满,所以不知不觉中还要犯一些戒,是因为俱生所知障中有时因没正念或正念微弱,引生这种微细误愚痴。二、种种业趣愚痴:指误犯身口意三业,障清净戒行。
【经文】于第三地,有二愚痴,一者欲贪愚痴,二者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发光地同样断二愚和一粗重。一、欲贪愚痴:欲贪是有希求,有些希求是正当的,不算欲贪,但此处多指欲贪五欲世间等,由于没好多智慧,心里暗钝,才有欲贪。要通过修定,尤其是大乘光明定,引发大智慧,由智慧现起才能对治欲贪愚痴。二、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是没获得圆满陀罗尼,要闻持陀罗尼来断除障碍圆满陀罗尼的愚痴,由这二种种子及彼二种种子所生的现行使身心粗重,没堪忍性故,叫粗重,也为此的对治。《成唯识论》讲:三地断除的是暗钝障,谓所知障俱生一分,有时闻思修这三法忘失了,彼障三地,胜定总持及彼所发殊胜三慧,因为它障碍三地胜定,就是殊胜禅定,即四种:集福定王定、贤首王定、健行王定、大乘光明定。
【经文】于第四地,有二愚痴,一者等至爱愚痴,二者法爱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第四焰慧地断除至爱愚痴,法爱愚痴和一粗重。一、等至爱愚痴:等至是禅定,修定还要不安住在定中,二乘是乐住禅定。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要智慧猛烈,了知禅定真实相,了知诸法真实相,这样才不会使身心沉溺在禅乐境界,所以贪着禅定的愚痴要断除。二、法爱愚痴:要断除法爱愚痴: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了知诸法实相。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尤其是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破我法执,了达诸法平等实相,这样才能断除法爱愚痴。另外还要把贪著安住大乘菩萨藏法这一分法爱愚痴断除,同时也要断除它的种子以及种子现行所产生的粗重,叫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经文】于第五地,有二愚痴,一者一向作意弃背生死愚痴,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第五极难胜地也要断二愚痴及一粗重。一、一向作意弃背生死愚痴:一向弃背生死是二乘,二乘总认为生死是染,生死是苦,生死是有漏,生死谓不净,必须远离,没了达生死实相,不能生大悲心,就有法执,就有所知障。大乘菩萨了达生死实相,断除二乘作意弃背生死的愚痴无明。二、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二乘总认为涅槃是净是乐,是解脱,是究竟必须欣乐、趣证、安住;大乘菩萨了知涅槃是对生死而言,生死本性都空,哪里还有真实涅槃可得,因此大乘菩萨对涅槃能善达其实相而不安住、不趣求,所以要断除二乘一向作意趣向涅槃之愚痴,也断除了这两种背舍,趣向愚痴的种子及彼现行的粗重。
【经文】于六地有二愚痴,一者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二者相多现行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一、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六地修行着重修十二缘起,十二缘起他观察的是诸行流转,诸行流转是世间,如果认为有实在的世间,逆观就观不起来,真正要逆观还要对顺观流转的十二缘起了达其实相,当下生死为逆观环灭的涅槃,如是而观就把顺逆平等有机结合起来了,当下就证得十二因缘的真实相。如果不如是观那就有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存在,总认为有顺就是流转,你如果始终有这种认为,不了达顺流转之实相就是愚痴,所以要把这一分断除,断除这一分就是逆观,断除这一分已经顺流转的生死变成了逆观环灭的涅槃了。由此在六地中无相智会现前。二、相多现行愚痴:如果我们认为顺观是流转,逆观是环灭这叫有相,有相与无相相对,所以有相也是愚痴的表现,还要把相多现行愚痴断除,这样才能获得无相智,同时还要断除它的种子及彼他所生现行时的粗重没有堪忍性,叫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经文】于第七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相现行愚痴,二者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一、微细相现行愚痴:平等无有微细诸相之执著,七地是无相智,无间、无断常时现前,要把这种最微细相现行愚痴断除,才有圆满的无相智慧常时现起。二、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把断除微细相的功用行还要慢慢的转化达到无功用行,要断除作意有功用行的愚痴,因为你还要用功,用力多少还有一分微细加行,还认为有我在修,有法被我修,还是有一分微细烦恼、所知俱生二执二障现行,还要断除,同时亦要断除它的种子,这即七地断的二愚及粗重。
【经文】于第八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相作功用愚痴,二者于相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一、于无相作功用愚痴:无功用行,无相现前,八地不仅是无相圆满现行,而且是无功用圆满现前,如果还有一分有功用行,那就不是八地,所以八地要把有一分有功用行愚痴断除。二、于相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八地菩萨获得了殊胜变相变土的自在。如果还有一分没获得变相变土的正在愚痴,是要彻底断除的。于相自在愚痴:于相自在指变相变土的自在,于一切相随心转化之自在,而不是心随境转,心随相转,是相随心转,相随心变,如果还有一分不得自在,就是愚痴,要把它断除,以及他的种子,及彼粗重也要断除。
【经文】于第九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二者辩才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一、无量说法:《成唯识论》讲:于无量所说法陀罗尼自在者:指义无碍解,就是所诠总持自在,于一义中现一切义。也即诸佛如来说的教法,在教法里有名、句、文三身,由无量法句文字合成。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辩:后得无分别智宣说正法的具体表现,叫后后慧辩。陀罗尼是总持,是智慧宣说诸法实相,宣说真理一真法界,自性涅槃的,叫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九地菩萨在广利一切众生,也像诸佛如来一样能善说法要,能善借语言文字:名、句、文诸身,用后得无分别智广说一切利他正法,获得无碍辩才的陀罗尼自在,如有愚痴障碍,要彻底断除的,因此叫: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是障碍这些获得自在的烦恼,指所知障一分愚痴,要把它断除,实际上是讲义无碍解,但义以法显,法以理立,要依三藏十二分教来受持听闻,才能懂义理,故义无碍解就有: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二、辩才自在愚痴:指训词无碍解和辩说无碍解。辩才自在:指辩说无碍解。四无碍解中广度一切众生,善达机义,宣说妙法,属辩才自在,如果障碍就要断除对治掉。《成唯识论》九地称为于他他中不欲行障:就是想去利众生,又有些畏惧的障碍断除了。为什么有畏惧:因为没得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训词无碍解、辩说无碍解。九地前菩萨还没彻底把这个障断尽,所以真正断这个障要到九地后。
【经文】于第十地有二愚痴,一者大神通愚痴,二者悟入微细秘密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一、大神通愚痴:《瑜伽师地论》讲: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叫五分法身。如没获得这五分法身就没获得大神通,障碍神通的愚痴要断除。十地菩萨所证的真如叫业自在真如,业是指身口意三业,菩萨作广度众生事业,必须要发大神通才能圆满方便智慧,才能成办应作的一切事业,一般障碍是障事业的,所以名大神通愚痴,要把障碍事业的愚痴断掉。二、悟入微细秘密愚痴:要把悟入微细秘密愚痴断掉。《瑜伽师地论》解释微细秘密是:真如法身。《成唯识论》解释:悟入微细秘密既是此中障大法至云及所含藏者。严格说陀罗尼就是秘密,障陀罗尼的愚痴就是障无量三摩地门,无量陀罗尼门的这个愚痴要把它断掉。叫断除悟入微细秘密愚痴,《成唯识论》讲十地断除诸法中未得自在障,在一切诸法中没得自在的障碍要断除。
【经文】于如来地有二愚痴,一者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著愚痴,二者极微细碍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一、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著愚痴:这里着重是断除所知障微细的种子,也就是俱生法执,俱生所知障的微细种子,即无著指悟法空,断所知障讲的。二、极微细碍愚痴:碍指我执、烦恼障,无碍是断除我执及烦恼障,著是法执所知障。断除法执、所知障叫无著。所以无著无碍就是断除二执二障,断除我执烦恼障,断除法执所知障,同时也要断除它的微细种子,所以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经文】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粗重故,安立诸地,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彼系缚。
这十一地到底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为什么有十一地?前面讲地波罗蜜多品题时,就讲过,这个地是从多方面建立起来的:一、从所修的行上建立,行要修圆满是分分修行。二、从所证的真如上建起来,真如是分分修证,不是一下就修圆满的。三、从所断的诸障诸著上建立起来,就是从对治断除愚痴粗重上建立起来。因为愚痴和粗重无始时来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断尽了的,所以也要分分来断、来遣、来除。因此从所修行、所证理、所断障,这几方面来建立的十一地,虽然十一地从修行、从证理上也有一分建立十一地的道理,但主要是从它断的障上来建立的。因为有障才修行,障就障蔽真如,所以真如才不能被我们证得,因此着重是断障,障断而真如自显,但要断障就必须修行,所以修行在先,断障在中,证理在后,理才显得出来。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有个先后次第,不是直接就来断障,直接断障用什么来断?障为所断,而能断就是修十胜行,由十胜行来成就福慧,由福慧的增长才能把所断的障缚除遣掉,除遣障缚真如才能显发,真如被障缚遮蔽,所以把真如称为在缠真如,要使真如圆满彰显,必须除障,要除遣诸障必须修行,所以这是一个次第井然的必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