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木兰看华夏民族大融合历史,她如何从鲜卑战士变成汉人英雄

迪士尼年度大片《花木兰》上映,关于这位英雌的身份众说纷纭,她代表坚毅勇敢、忠义孝顺等一切华人社会视为优秀品质的形象,但无论是真人版还是动画电影却都与传说相差甚远。

花木兰故事主题核心是家国情怀,因为忠孝的核心,所以尽管她有过错,即使在传统社会,她的故事也是令人津津乐道。

《木兰诗》最初抄录于南朝陈代(568年)的《古今乐录》,该书籍已经亡佚,现存文字最早可追溯到11世纪宋代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

郭茂倩在书中提到,《古今乐录》是他搜集汉朝至唐朝与五代十国乐府民歌的重要资料来源,他还推估《木兰诗》应是由5世纪北魏一位佚名作家创作。

这首隽永叙事诗始于木兰的家里收到征兵令,小弟尚未成年,她不忍父亲冒生命危险,于是代父出征,保卫拓跋部免于柔然的侵略,军中同袍12年来都没有发现木兰的女性身分。诗中提及天子为“可汗”,这是蒙古与中亚地区广泛使用的最高领袖称呼,如果是汉人,理应称为“皇帝”。

因此,许多研究人员,包括来自中国的史学家,都认为木兰应是北魏一名战士的女儿。

《木兰与麒麟》作者陈三平指出,《木兰诗》以女性名字为标题,足以显示女性在游牧民族社会的地位是较受到尊重的。

他也推测,或许“木兰”其实不是汉字而是鲜卑语,而且可能具有较为阳刚的含意,“否则花木兰怎么可能在军队中隐瞒自己的真实性别12年?”

故事流传千年,“木兰”逐渐汉化

那么为什么游牧民族的民歌会在中国长久流传?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71年上位之后,极力推广汉化运动,拓跋氏改为汉字复姓“元”,褪去鲜卑旧俗,以汉语取代鲜卑语。

拓跋圭通过连年战争,统一了黄河流域。与此同时,漠北地区柔然部落也逐渐强大,威胁着北魏边境的安全。

而这位木兰,就是鲜卑人的将领。

花木兰的故事变成汉字在汉人之间传诵,随着时间流逝,在近代的改编作品中,主角的游牧和部落血统被抹去,木兰成为“汉人”,这段故事“中国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汉人口耳相传的叙事添加了汉族社会观念。

然后在明朝,文学家徐渭将花木兰的传说变为剧本《雌木兰替父从军》,他增加了“木兰缠足”的剧情,这是原始诗集当中没有提到的,北魏并没有缠足习俗,但是明朝女性流行缠足,这是徐渭凸显“木兰”与男性不同的重要元素。

17世纪清朝初年,作家褚人获也将木兰的事迹穿插在名著《隋唐演义》其中,花木兰遇到了另一位女战士,两人成了结拜姐妹;故事最后,当被可汗召唤做妾时,花木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许多故事版本都不约而同强调她的品德,即使在那么多年里经历了那么多事,花木兰仍然要保守贞洁。

荧幕上的改变进一步拓展了她的传奇。在1939年的电影《木兰从军》中,花木兰成为一名熟练的猎手、武士,最终当上了将军;影片结尾,花木兰则成了一个害羞的新娘。

迪士尼改编的黄梅戏电影《花木兰》可能是最精彩的一部花木兰作品。除了华丽的战斗场面,鲜艳的服装设计和“击鼓传花”式的喝酒游戏,这部电影还包含了大量唱段。

唱一切你能想到的东西: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男尊女卑;以及那些侵略华夏的蛮夷。

20世纪在民族主义推动下,1939年电影《花木兰从军》,故事不仅区分男与女的性别概念,还强调要把中国人与“蛮夷”区别开来。

研究“木兰”几世纪以来的形象转变相当有趣,现在是爱国女主角对抗入侵的外来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