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没有人知道未来的就业市场会长什么样子。比如说2040年,没有人能够预料未来的就业市场,或者是我们未来的孩子在学校应该学什么,就业市场长什么样子。今天做的很多工作到40年,50年之后,肯定是会被取代的,他们需要重新改变自己,并且在有生之年不断的学习。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一些内容,就是让他们有一个心理的灵活度,一个平衡度,如何不断适应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且不断对于改变的世界改变自己,适应生活。因为对于世界,以及2040年,2025年的世界,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
正文:针对幼儿的早教在近些年来变得越来越流行。有英语早教班、乐器早教班、乐高早教班、编程早教班、机器人早教班,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家长迫于同辈压力,总觉得如果不给孩子报足够多的早教班,就是对不起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和未来的前途。我身边对给孩子报早教班这件事最淡定且最不焦虑的人,可能只有专业学过心理学和脑科学的人。实际上,并非任何类型的早教班都适合大脑处于高度可塑性阶段的儿童。
孩子从小究竟应不应该接受早教,这取决于早教的类型。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脑神经元之间快速建立起新的连接,没有用的神经连接也会被快速地修剪掉。在这个大脑神经十分敏感的阶段,儿童的情绪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如果参加的早教班是灌输式、竞争式的,就可能引起孩子焦虑紧张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大脑神经元的基因表达和大脑神经网络的搭建,并影响孩子的开放性心态和学习能力,得不偿失。
发展心理学家推荐的早教形式是没有成人指导的开放性的自由项耍,它可以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讲故事、唱歌和说笑话,可以让孩子在实践中最高效地学习语言。给孩子玩具,不要教他们固定的玩法,而是让他们自己摸索怎么玩,这可以培养孩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相反,竞争性的高压早教环境和会带来一定压力的指导性记忆联系,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孩子的创造力,还可能导致长期的负面情绪问题。
人的机体里有许多组制衡的需要,比如物质-精神、自由-约束、休闲-工作等,只有这些需要维持在一定的平衡关系时,人们对生活的感知才是舒适的、幸福的。因此,作为严肃工作对立面的“玩”,并非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调味剂,而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对于青少年而言,尤其如此。
我们可以从人的大脑的发育过程来感受青少年对“玩”存有的旺盛的基础需求。青少年时期大体对应小学、中学阶段。依照“复演论”的观点,在这一年龄时期,儿童的大脑处于“爬行脑”向“哺乳脑”、再向“人的大脑”发展的漫长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表现出鲜明的多欲求特质,既有不可延迟的生理需求,也有初露端倪的社会需要;既渴望得到自然的发展,又谋求功利的发展目标。但总体而言,相比较稳定的“人的大脑”(20岁之后)时期,青少年时期的儿童体现出较多爬行脑时期、哺乳脑时期人类的特征——好动、情绪化、彰显力量。这些青少年发展阶段中的特点和需要必须借助多种多样的“玩”的行为来加以关照和满足。在玩的过程中,青少年进行着情绪的释放与调节训练,不断进行身体的移动,同时获得力量感的满足。
#玩界荟文化#观察: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希留试图在书中呈现的是现代社会中种种“消失”的现象。他认为,许多“消失”的经验是难以把握、不可言说的。游戏在经历从身体游戏向网络游戏转变后,游戏的经验便消失了。“所有的游戏,都是在‘看得见’与‘看不见’之间,在显现与隐匿之间的活动。捉迷藏、扔沙包和老鹰捉小鸡之类的游戏训导着孩童如何掩藏自己的身体,而恰恰是通过掩藏,孩童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身体的特征、性能,学会了如何使用身体。”然而网络游戏却让人们成为“机械手”,仅仅通过操纵鼠标来控制玩乐的世界。这种“无身体的游戏”会带来恶果,人们会丧失感官的敏感性,退化对社会这一规则世界进行感知和把握的能力。
#当代物理合成娱乐#是失衡的,随着线上线下绿色一体游戏化渐成潮流,随着玩商时代®“正确·玩”文化观念的普及,现实情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