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延平郡王祠。(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资料照片)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 近年来台湾高中教科书里,明郑时期率军民渡海来台的郑成功形象大变,从过去的“民族英雄”摇身一变“入侵(原住民)者”。研究郑成功历史多年的台南大学文化与自然资源学系副教授张伯宇直言,目前教科书叙述郑成功的方式,是民进党当局为了“族群和谐”及自身统治正当性而放大台湾“原住民”感受;但对汉人而言,郑成功奠定台湾汉人移民型态是历史事实,汉人不可能因为尊重台湾“原住民”而否定郑成功。
张伯宇认为这都只是过程,当社会各种声音都浮现、达成平衡之后,未来教科书将客观陈述历史,减少价值判断,让郑成功功过留给民间自行评价。
张伯宇说,郑成功是很特殊例子,虽然反清复明失败,但是清末、日据到国民政府都正面看待郑成功;不过执政者史观在民主时代会受到检视,就像现在反思过去郑成功“民族英雄”形象,但以后也可能会反省现在的“入侵者”说法,这在古今中外很常见。
他说,现在大家都知道要尊重台湾“原住民”和少数民族,但台湾是移民社会,主体是汉人,不可能因为尊重原住民价值观,就否定汉人对郑成功的崇拜,“这也太过了,社会不应该走到那个方向。”对汉人而言,郑成功确实建立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且开启台湾汉人移民型态;他做田野调查时,也发现很多人的祖先是跟着郑成功来台。
过度操作史观自会修正
张伯宇认为,如果民进党当局不符合比例原则、过度操作史观,民间会从自身生活经验中感觉到“不对劲”,再修正回来。像他在宜兰庙宇问过一个老先生:“宜兰是党外民主圣地,但这里郑成功庙最多,为何要供奉1位以中国明朝为正朔的人?”老先生说,宜兰人是不满国民党,但推崇郑成功。
他解释,“郑成功是开台圣王”这个想法与宜兰人本土意识、汉人历史脉络思维和环境深刻结合在一起,这不会写在教科书,但会体现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