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简气质儒雅斯文,给人的印象是一位低调谦逊、淡泊名利的人,但他却是一位建树颇多、并被熟知的国内外同行视为超一流的胸外科专家。李简目前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担任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同时,李简还担任北京医师协会胸外科专业分会会长、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副会长、北京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委员等诸多社会职务。李简擅长胸外科疾病,尤其是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的诊断以及微创手术治疗。
胸外科专家李简
三十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胸外科学中的一些共同的甚至世界性的难题,并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拯救了许多被其他医疗机构判了“死刑”的晚期患者。“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是李简从医三十多年以来坚如磐石一直不变的使命。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李简获得了诸多荣誉,他被评为2006年度北京市创新标兵、2007年度北京市医德楷模、2007年度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临床科主任,并获得2017年荣耀医者公益评选“金柳叶刀奖”等荣誉称号。
李简平日里很忙。在记者于周末采访他时,他也是刚从医院查完病房后才来的。一位由李简给做肺癌手术的刘姓老人对记者说:“李简主任工作特别认真负责,您可要好好给他报道报道。我听说,那天他给我做完手术后,李主任当天下班就没回家,留在医院值班了,主要是担心我术后别出现什么状况。”可见,李简在患者心中的口碑很好。
立志学医 走进医学最高殿堂
李简的父母都是河南人,早年均就职于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李简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心胸外科医师。李简1963年7月就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李简回忆他童年时说,那时,李简的父亲在他小时候注意培养和鼓励他学美术,使他有了这一技之长,自上小学、中学直到上大学,就经常被学校老师安排做黑板报等宣传工作。
1981年,从新乡市第一中学毕业的李简参加了当年的全国高考,因受父母的影响、并希望能像父亲一样做一名医生,顺利地考入河南医科大学。在上大学期间,李简发现他的一个同学准备考研,这对他产生了影响,也使得李简确立了大学毕业后去考研究生的目标。“一旦有目标,我就会自发地努力。我喜欢做胸外科工作,大学还没毕业时就开始准备报考北京医科大学(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研究生了。” 李简说。
李简在大学毕业时留影
1986年7月,李简从河南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并考入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读研期间,李简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即北大医院)边工作边学习,并在医院的外科系统轮转,接触了临床外科的各方面工作,开拓了视野。
李简在北京医科大学读研期间表现优秀,1990年7月,李简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李简被北大医院留院工作。
医术精湛 不断攻克医学难题
在读研期间,李简是把“气管移植”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这个课题不是研究热点,但却是个难题。”李简说,“气管移植后,因为它在体内会移动,只要移植气管长于3cm,手术后均要坏死。而我创新性地试着把它移植到腹腔的网膜里,也就是埋在肚子里,结果一试便成功了。我那时是用狗做手术实验的,结果是狗能存活。后来我把手术方法用于人身上,也成功了。我把有关研究成果写了多篇论文,发表在了国外著名杂志上。这种如何让移植气管在胸腔内活下来的技术是我创立的,属世界领先。”李简自豪地说。
李简开始用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肺和食管等疾病始于1992年8月,至1993年底,他已能经10cm的小切口成功进行了包括隆突成形术在内各种肺癌、肿瘤等的切除术。至1997年赴日留学前,他实施的微创手术在种类、数量、难度和效果等方面均居国内外领先水平。1999年,李简完成了在日本自治医科大学的学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2001年起,李简在北大医院晋升为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并从2003年8月起至今一直担任北大医院胸外科主任。
李简在做世界首例经NSM行肺移植手术
在胸外科领域,李简的微切口手术水平之高已众所周知:早在2003年,他就实施了经3cm长的保留神经切口(即单孔胸腔镜)完成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有关学术成果发表于2006年。如今,对临床常见的肺磨玻璃样结节患者,他实施的是1cm - 2.5cm单孔胸腔镜肺段或肺叶切除术。
开胸后的术后疼痛是世界难题,各种术后切口都会引起疼痛,即使是微创手术后,患者的疼痛率也达到100%,一年后的疼痛率也要有50%,尤其是在高龄或体弱的患者身上突出。
李简认为只有解决了术后疼痛,才算真正为患者解决了痛苦。李简发现,患者术后感觉疼痛,大都是因为肋间神经受损伤,李简创立了保留肋间神经手术的办法,这使得病人在术后不感觉伤口很疼痛,有些患者甚至在术后没有痛感。术后几小时便可以下地行走。
在普胸外科,各种常用切口均会使近半数患者发生慢性开胸术后疼痛(指开胸手术后切口周围长期疼痛和麻木),其中约5%-7%为严重疼痛,可致罹病者数年内无法正常生活。而医务人员对患者所能做的只有安慰和不间断地给与局麻药物或配合其它手法镇痛。李简建立的保留肋间神经开胸术,使这一世界性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至今,李简用这种小切口办法诊治各种胸部疾病近千例,无一例发生术后长期疼痛的状况。而且,即使有个别患者感到不适,但这种小切口引起的术后早期疼痛也比较轻微。
“开胸后患者感觉疼痛,其实是因为神经给伤了。很多大夫做手术时没把这个当成问题。我发现后,找到问题的原因,想办法把问题解决了。”李简说,“我主要是做手术时尽量不伤到患者的神经,并且只需要在患者胸部开一个两公分大小的口子就可以。”
李简在瑞典参加国际会议时留影
多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首位。由于尚未查明病因,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肺癌最有效的方法。但长期以来,外科医生用于切除肺癌的主要方法变化不大,使肺癌患者手术后的长期生存率一直停留在10%左右!并会遗留切口周围长期麻木或疼痛的后遗症。据文献报道,手术治疗二期、三期肺癌的最好结果为:5年生存率不足40%,10年生存率不足15%!但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率却高达30%-70%!李简以减少局部复发为突破口,创建了经胸外侧不损伤肋骨的微小切口进胸、于远离病变处用电刀进行解剖和分离、彻底清除病变和淋巴组织的手术方式。自1993年以来,已用该手术方法治疗了五百余例肺癌患者,他们多于术后4-7天出院,术后十余天便能恢复至术前状态!李简统计,他用该方法救治的具有10年以上观察期的肺癌病人达16例,发现该方法不但显著降低了肺癌的局部复发率,还使肺癌的长期生存率显著提高!5年生存率达到了56%,10年生存率达到了31%,其中5例病人至今仍健康生存!
患者陈女士在常规体检中做CT检查时被发现肺部长有一个0.8cm大小的磨玻璃结节,接诊医生考虑是癌症可能性大。得知病情的陈女士非常紧张,迫切希望通过手术祛除病灶。经过多方打听及业内人士推荐,陈女士慕名来向李简求诊。值得一提的是,陈女士在多家医院会诊做CT检查的结果,均被认为她得的是右肺上叶癌,但临床经验丰富的李简确定这是肺中叶癌。虽然由于胸腔内有粘连、肺裂发育不全等使手术难度增加的因素,但李简仍仅在患者胸部开了一个1cm长的切口,完成了肺中叶切除术!给患者做的最后病理证实,李主任术前判断完全准确。
李简用微创手术治疗肺癌的独创方法在世界上属于领先技术,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患者术后身体恢复快,使恶性肿瘤患者的3年、5年生存率大幅度提高,而且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患者术后伤口疼痛,有些患者甚至在手术后24小时内便可下床活动。
李简告诉记者,后来他发现有些患者虽然得的是中晚期肺癌,但没做放化疗却也能活着,而做了放、化疗的也多不能避免复发!后来他在给中晚期肺癌患者做手术后就不轻易采用放、化疗办法。
“治疗局部中晚期肺癌,我觉得关键问题是不是能把肿瘤切干净了。肿瘤之所以复发,主要是没有把癌切净!于是,我尽量在远离病变处下刀,这样就把肺癌给切干净了。”李简的办法看似简单,其实富有智慧。
李简带博士生查房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现有手术方法不但局部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尤其是吻合口瘘,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并且还有诸如术后切口周围慢性疼痛、吻合口狭窄、胃食管反流等令病人苦不堪言的后遗症。使食管切除术后的病人生活质量下降,致使一些食管癌患者不选择手术治疗。李简透露,他们团队建立的新方法,大幅度提高了食管癌的治愈率,还使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降到世界最低水平。
2006年春节刚过,李简便接诊了一位河南开封的王姓花甲老人,患者是食道癌晚期,食道内的肿瘤长达7厘米,食道内层的癌突破了外层长到了气管上,因为食道和气管是紧密相伴的邻居。老人抱着一线希望从家乡来到北京投奔李简。李简了解到,其他医院的大夫主张用放、化疗的办法来维持这位老人的生命,但这样患者最多能多活半年左右。很多医院都表示不敢做这种复杂的手术。但患者坚决要求李简给他做手术。李简便给他做了微创手术。由于李简精湛的医术,这位患者得到了治愈,生命得到了延续,一直存活到现在!他后来激动地说,李医生真是神医啊,他救了我的命,还让我不受罪。
2005年11月,在北大医院全院多学科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下,李简为一位由于严重肺纤维化濒亡的少女,成功实施了体外循环下用异体肺叶、经“无痛开胸切口”替换左全肺的肺移植手术。该例手术创造了如下纪录:世界首例经无痛开胸切口完成的肺移植手术;我国首例用异体肺叶替换左全肺的人肺移植手术;我国首例用肺移植手术治疗濒亡病人;我国在体外循环下实施肺移植手术治疗肺纤维化病例存活时间最长纪录。
李简攻克的世界难题、建立多项胸外新技术,已让数百例按常规方法治疗后只能生存几个月的重病患者获得了长期生存;他也因此被观摩过手术过程的业内人士评价成“只可模仿,无法超越”者。
身兼重任 愿为行业发展鞠躬尽瘁
“外科大夫要考虑的是,把不能做手术的病能用手术治疗。我下功夫研究的就是如何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比如,小细胞肺癌,长得快、易复发,常规术后三个月就又可能长出来。我找到的新方法,是目前唯一的不用放、化疗可治愈小细胞肺癌的。”
李简陪同北大医院章友康院长看望肺移植术后病人
李简昔日在北大医院的同事、师弟,现为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全国常委、北京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王占山教授告诉记者:“我对李简特别了解,他是我读研究生时的学长,也是良师。他年轻时就在医学上展露了非凡的才华,这些年如果他不是整天忙于大量临床工作,专心为患者治疗手术,那他早该成为院士了。他真的特别忙,他没精力也没有更多时间去关注这些。李简更难得的是,作为医学大家,为人低调,虚怀若谷,不乐于表达、表白自己。但他是中国医学界难得具有天赋的好医生,他的手术水平我看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只要看他做起手术来的专注和看到病人的术后状态,让人感觉很难超越。李简教授思想深刻,对生命认识得很深,他善于钻研,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疾病规律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做手术总是力求让病人少花钱,而且他为患者做手术时能把肿瘤等病灶,包括淋巴结都给清扫得特别干净。”
李简的同事反映,他对患者特别负责,经常放弃自己的节假日,加班加点地工作。当接诊复杂、疑难手术病人时,就会忘我地为患者手术至深夜,甚至次日凌晨,并且稍加休息又再次投入工作。李简在北大医院胸外科的医疗助理刘海波大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李简主任对手术创新追求永不停步,很多大夫一旦功成名就了就不再努力了,举步不前,但李主任对医术是精益求精,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在他功成名就后仍不断钻研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医学难题。别的医院的大夫遇到复杂难治的手术不敢接,怕担风险,但李主任有信心为患者解除病痛,能顶住压力给患者做手术。此外,他还注重培养我们年轻大夫承担责任的品格,有时他的几句话对我的教育都很大,他就是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我们。”
为提高疗效并减少病人的负担,李简很少使用高昂的一次性耗材实施手术,从而维护了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如,2003年元月2日,他为已患中期贲门癌、但仍身兼某高校党委副书记的某个女患者仅仅实施了手术治疗,使她未受放、化疗之苦,术后还治愈了她多年的胃部不适的顽疾,精力充沛的她,后来还成为该高校的党委书记,至今一直健康地生活着。
李简自己说他就是个匠人,每天在手术台上完成一个又一个完美的作品。是的,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作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作品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要求很高,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耗时却长,但能够长久造福于世。李简便是这样的一位精益求精的工匠。做好外科医生,也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不满足于我能做我会做,要追求更高的精湛术式,为的便是“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李简说他所追求的符合根治原则,用最小的创伤,最少的出血量,和尽量短的时间,做出有美感的手术,完成绝无仅有的作品,为此李简一直在路上。
除了钻研医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救死扶伤,李简还担任着行业内一些重要职务。如今的李简思考的是整个胸外科医学界未来如何发展的前瞻性问题。李简坦言,“医术上遇到的难题我逐个去解决了。但还有两个难题,在全世界都存在,那就是:大夫们多数在挑轻活;还有就是治病时,治好治不好病,医院都要收钱!这也可能是‘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形成的原因。有朝一日,我和我的弟子们一定要建立一家治不好病,就不收钱的医疗机构!”
李简在给患者做手术前
李简,1963年7月出生。1986年7月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9年在日本自治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2年8月率先在国内开展胸部微创手术;至1993年底已能经10cm或不足10cm的小切口实施各种肺切除术;2003年便能经3cm的切口完成肺叶切除术;如今能通过1cm的切口完成磨玻璃样肺癌根治术。实施的微创手术种类、数量、难度和效果等方面均居国内外领先水平。攻克了胸部手术后慢性疼痛和中期肺癌和食管癌难以治愈、并且手术前后还需要化放疗的难题。荣获2006年北京市创新标兵、2007年度北京市医德楷模、2007年度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临床科主任,并获得2017年荣耀医者公益评选“金柳叶刀奖”等荣誉称号。
编辑:荣 良
主编:刘玉洁
责编:席 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