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康CMH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药品零售市场规模为4555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进一步放缓。
行业增速放缓,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药店经营面临较大压力,2020年医药供零企业合作模式也亟需升级。
基于市场新变化及发展新需求,中康资讯2020“竞争力·中国行”项目近日启动,项目联合上海信谊联合医药药材有限公司,特别围绕“数据赋能,动销升级”主题,走访主流连锁药店,输出定制化报告,剖析合作商品市场潜力,推动供零合作。
《第一药店财智》也同期推出2020“竞争力·中国行”系列报道,聚焦各大连锁今年最新动作,以探索药店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要问全国哪些地区的药品零售市场竞争较为激烈,重庆绝对排得上号。数据显示,2016年重庆药品经营企业达到了16000多家,市场早已出现相对饱和状态。
自2016年后,重庆药品零售行业洗牌开始加速,截至2019年5月,药店总数已经减少至12000多家,市场进一步集中化。
在这当中,和平药房、桐君阁大药房、万和药房、鑫斛药房、万家燕大药房占据了重庆药品零售市场的头部位置,它们也是“2019—2020年度中国药品零售企业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的上榜品牌。
其中,作为一家创立至今已有75年历史的老字号国企,和平药房在重庆有着深厚的市场基础和群众感知度,多年来牢牢占据着药品零售市场的头把交椅。
近年来,和平药房通过锐意改革、阔步转型,摆脱了“国字号”的僵化体制和“老字号”的思维束缚,成为了新时期“传承与创新”的标杆型企业。在2020西普会“2019—2020年度中国药品零售企业综合竞争力排行榜”评选中,和平药房在“区域连锁”榜单排名第9,在“DTP经营子榜”排名第6。
1997年,和平药房连锁化之路开始起步,初期采用“直营+加盟”的经营模式;2006年起开始以“聚焦+深耕”策略培育直营门店。截至2019年,和平药房的直营门店数已达600余家,覆盖川渝两地。
截至目前,和平药房拥有旗舰店、商圈店、社区店、DTP药房、中医诊所等多种门店类型,经过多年的精细化运作,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运作体系。其中,在“医药+互联网”领域探索及“新零售”药房业务布局方面,和平药房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医药+互联网”探索
“医药+互联网”模式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2018年3月,重庆原食药监局发布《关于零售药店试行凭电子处方销售处方药的通知》,明确零售药店根据自身药品经营需要,可凭纸质处方销售处方药,也可依托信息化条件试行凭电子处方销售处方药。这为药店承接外流处方、信息化转型创造了前提条件。
自此之后,和平药房母公司重药控股依托信息化、数据化信息等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实现线上线下两网互通,打造“互联网+”健康服务平台,持续建设SPD 项目、打造输注中心、同时积极探索电子处方平台实践。
重药控股2020半年报显示,公司自主开发的电子处方平台已在160余家药房上线,开具处方1万余张;与重庆市急救中心、重医附二院、永川医院互联网医院合作,有效拓宽处方药销售渠道,增强与医院的粘性;和平药房启动直播销售、上线微商城,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渠道运营。
2
“新零售”药房布局
在支持药品新零售方面,重庆药监局在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重庆市自动售药机管理规定(试行)》中,明确提到自动售药机能销售非处方药品、一类医疗器械和部分二类医疗器械。
和平药房除了强化24小时药店建设,开辟无人售货服务站点之外,还在推进承接处方外流的专业化药房建设。重药控股2020半年报指出,未来零售板块会是公司的重要发展方向,将大力发展DTP药房、院边药房等“新零售”药房业务,努力提高零售板块收入和盈利水平。
DTP药房、院边店的发展,离不开处方药的支持,和平药房正基于重药控股在全国的优势渠道布局,完善自身品类经营。截至目前,重药控股经营各类医药商品品规80000多个,与7000余家国内外供应商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
此外,去年10月,和平药房与欧姆龙联手打造的“欧姆龙Health+智能健康家”项目也正式落地运营。该项目涵盖家庭预防检测、专业化体验、免费吸氧雾化、MMC&iHEC转诊以及会员服务等多个功能模块,致力于在医疗前端提供检验检测服务,打通慢病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而这也符合重药控股在公告中所提到的,公司将建设以“重庆医药和平智慧药房”为目标的新零售体系,打造一流的健康生活服务平台,实现医疗资源、养老资源和顾客家庭健康生活需求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