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一段从道家的层面,讲了许多养生的小知识。许多人就问我:道长,你这讲的和中医有点像啊。其实,道家和中医的关系源远流长,不知道的你还一惊一乍的。
且不说,先秦时期的一些道家思想,本就和巫医文化相互融合,在后来逐渐形成的黄老道家,于东汉时期盛极一时,他们仍然沿袭了古老的法事仪式,以书符治病等方式传道、吸纳信徒,后规模不断扩大。
所以,道家一开始就和中医结合得比较紧密,他们用咒枣书符、画符治病等方法,将其与医术相结合,一内一外,施医以治病、书符以安神,能在疾病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故有医道同源之说。
而且我们现在的中医以论阴阳五行以辩风邪,道论魂魄精气神以识病因,故有“十道九医”之说;医者形而下,道者形而上,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当然了,中医学本就是一门经验的医学,它对人的把握和诊断要有很复杂的程序,并不是我们一句“望闻问切”就概括得了的,这就像我们会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就把道搞明白了。
随着人类的进步,医、道也逐渐分离,它们虽然各司其职,但是有时也有相通之处。后世的医即成为中医,而道教中专供医术者,成为道医。
而且,我国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医学家,他们同时也是道士或者是修道的人。比如大家熟知的华佗、孙思邈、葛洪、陶弘景、李时珍等。而一些脍炙人口的医学典故,如“杏林春暖”“悬壶济世”“橘井泉香”等,都与道医有关。
中医学和道医学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肺朝百脉,《灵枢 营卫生会》说:“血之与气,异名同类。”根据道医三元生理学来看,血、气都属于质源性物质。血载气,那么如此推论,寸口不仅仅是血液血管的波动了,应该还有气的搏动。道医脉诊,将气和血两者整体把握进行脉诊。并且,道医脉诊要求术者修开十指指尖的十宣穴和手掌心的劳宫穴,形成指剑掌眼,以此指剑掌眼探测脉象。
这篇文章的主旨并不是让大家有病去找道医,而只是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层面论述一下中医和道医之间的关系,贫道还是那句话:切记,有病乱投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