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吴志强:人工智能的导入对城市会产生颠覆性影响

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智慧基建为空间提供了智能化的可能。找准痛点才能让城市更美好,今天的痛点就是明天的突破点。

9月27日上午,由中央网信办、上海市委网信委、新华通讯社联合主办的“2020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上海开幕,来自政府、学界、业界的嘉宾将围绕“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网络媒体的责任与使命”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在下午举办的技术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发表了主题为《新基建逻辑与城市未来技术》的演讲。

吴志强首先与听众分析了新基建的基本逻辑。

吴志强说,要建立一个概念,就是城市从学理上虽然有8000年的历史,即从人类最早的城市聚落诞生到现在是8000年,但是现代城市是从工业革命开始:城市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城市突然之间有了烟囱,有了工厂。

吴志强表示,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有新技术导入城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自1785年开始,机械化时代到来,随着水动力、机械化生产力等技术导入,城市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曾经未出现过的烟囱。在1845年以后,钢铁与铁路的兴起,城市开始用钢铁来武装自身,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火车轨道,蒸汽火车头也变成当时城市的标识。

到1900年左右,电力、化工、汽车、内燃器的出现,城市又显现出新的风格,城市出现快速道路,汽车在城市中运行,这就使得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占据重要地位。1950年代后,第四波新兴技术导入城市,出现了电视、航空、电脑、石油化工产品等,城市开始需要新的规划。机场也成为城镇群之间,乃至与世界连接的重要节点。

1990年左右,第五波技术革命,出现了生物与信息技术,城市开始出现大量的生物与信息技术应用。2000年左右,出现可持续发展技术,再生能源、可持续产品设计、生态、原料效率等概念在城市中产生,中国也产生了海绵城市的概念。

将自然要素、生态要素及大量可持续的技术导入城市规划后,如今,城市开始迎来第七波新兴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大量导入城市,可以预测未来还将有第八波新兴技术不断向前递进。

吴志强称,正因为城市发展不断有新技术导入的过程,我们将其称为七波理论,其中的每一波都对城市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过去的技术发展是替代人类的肌肉劳动,如今的技术替代的是智力劳动,而且是具有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以人工智能的导入对城市也会产生颠覆性影响。

吴志强表示,以上便是他想说的第一个逻辑——现代的城市建设不是一个突然和短期的事情。第二个逻辑在于,城市是为了让城市更美好来做的,所以一定要想清楚城市的痛点,痛点就是明天的突破点。比如“城市家园”,如何让一个人在家园中在15分钟之内完成几乎所有的生活需求。

第三方面问题则是新基建,是指大量现有社区的智能化。包括能源系统、暖气系统、水务系统、环卫系统、交通物流系统、通讯系统、防治防范系统等的智能化。

吴志强介绍,大智移云技术是智能技术的主要依托,包括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网络、云计算等,支撑智慧城市生产、生活、交通、市政、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当新技术成为城市新基建之后,如同历史上有火车就会出现火车站和轨道一样,现在的新技术也出现了新的网络、节点等基础设施。这些新基建的出现,相信会给时代带来一个跨越性的发展。

同时,智慧基建将创造未来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吴志强表示,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智慧基建为空间提供了智能化的可能。从空间角度来说,既有城市空间整体的优化,也有城市局部场景的优化,未来城市将存在大规模的各类子系统的智化的空间集成。

吴志强透露:“我们正在做一个新基建的人工智能参观体验场所,通过这个场所,可以看到、体验到未来城市中新机械空间的样子。”比如,参观者可以穿越进一段地铁空间、或者在一段马路空间内,看到上海地下、地上、地面所有信息的流动。

“我们也希望把空间换到更大的场景中,可以让大家看到新基建的理念正在成为我们美好生活中一个真实的部分。”吴志强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