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 肚

国防大厦的嘉厨潮品,猪肚花胶汤做的极好:猪肚只取最厚的部位,炖至软硬适宜,既有嚼劲,又不费劲,浓郁的猪肚香越嚼越香,让花胶彻底沦为配角。十分大胆地放入足量的胡椒粉,又辣又香,这种辣,是一种温暖的辣:据说猪肚暖胃,喝下几口胡椒猪肚汤,胃确实暖暖的,见效真快!

猪肚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和脂肪,别以为脂肪就表现为肥油,猪肚的脂肪均匀地分布在肉质纤维中,一经炖煮,就和蛋白质结合,变成肉眼看不到的细小油滴,跑到汤中,使得汤变成奶白色的浓汤。

猪肚的肌肉纤维,以结缔组织形式存在,蛋白质主要是胶原蛋白,层层叠叠的胶原蛋白和肌凝蛋白、肌动蛋白组成的结缔组织,让烹饪变得异常困难:外层的胶原蛋白分解为明胶,里层的胶原蛋白却不动声色,等到里层的胶原蛋白开始分解,外层的胶原蛋白却因温度过高而重新集结,变得更加坚韧,要让它再次变得软嫩,就要经过长时间的炖煮。

而长时间的炖煮,又会让猪肚的风味物质跑到汤里,猪肚因此变得索然无味……厉害的师傅会拿捏好分寸,以一个半小时左右的中小火炖煮,筷子刚好可以插进最厚的部位,而且还要感受到来自猪肚的反作用力,时间的长短,还要看猪肚的大小、家养还是农场养——农场养的猪养殖时间短,猪肚不会太厚,因此要减少点时间。

炒猪肚或白灼猪肚对时间的拿捏,那是以秒计算,取最嫩的部分,分秒之间,却是阴阳相隔,端上桌来,必须尽快下筷子,否则胶原蛋白遇冷又重新集结,那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即便是有名的大师傅,也常常失手。城中猪肚做得好的,还有腰记和德厨的鲍汁猪肚、一记的猪三宝、万绿山语客家菜的炒猪肚,做的都不错。

烹饪猪肚的这些科学原理,古人当然不懂,但也让他们摸索出个七七八八。大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有“猪肚二法”:

将肚洗净,取极厚处,去上下皮,单用中心,切骰子块,滚油炮炒,加作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南人白水加酒,煨两枝以极烂为度,蘸清盐食之,亦可;或加鸡汤作料,煨烂熏切,亦佳。

爆炒猪肚,只取最厚部分,还去上下皮,只取中间部分,这一块结缔组织不多,所以最嫩;炖猪肚,用白水加酒,还炖到极烂,只蘸点盐吃,这个有点像我们今天的白切猪肚,味道估计一般,所以只能说“亦可”,用鸡汤煨,这个有点像今天的猪肚煲鸡,入味一些,所以“亦佳”。但炖得太烂,味道全跑汤里,这个怎么可能好吃?

虽然我们不可能吃到那时候的猪肚,但从这段描述就知道,现在的炖猪肚,比以前好吃。于饮食而言,今人肯定胜过古人!

猪肚难煮,猪肚更难洗。广州话有句歇后语:反转猪肚——即是屎。形容一个人变化无常,这是一个误解,猪肚装的是食物,还有消化食物的胃液,要变成屎,还有一个过程。

袁枚一句“将肚洗净”,却不说如何将肚洗净。洗猪肚有几种方法,一是搓洗法:用面粉或淀粉或盐搓洗猪肚,道过增加摩擦力去除猪肚的胃液和其他杂质;二是酸碱分解法,加点小苏打,碱可以中和胃酸;三是热水烫:用热水烫猪肚,胃液也会容易去除,尤其是黄色的那一层膜,没有热水烫还真难割掉。猪肚一定要两边都冲洗干净,胃液负责将猪吃下去的食物消化和消毒,同时还有胆汁参与帮忙,猪肚洗不干净,容易发苦,那是猪胆汁的残留,无法入口。

猪肚美味,以形补形的传统观念,自然想到猪肚可以养胃,这个不可信,猪肚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和维生素、矿物质,这些东西与增强胃动力、平衡胃酸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如何养胃?倒是猪肚毕竟要通过胃来消化,每次不能吃太多,避免增加胃的负担,况且,猪肚的胆固醇含量不低,确实应该控制摄入量。

说猪肚用于虚劳羸瘦、劳瘵咳嗽、脾虚食少、消渴便数、泄泻、水肿脚气、妇人赤白带下、小儿疳积。这么多作用,有些倒是有道理,比如治虚弱,富含蛋白质,营养丰富,当然是治虚弱;治脾虚食少,美味的东西让人胃口大开,自然就不会“食少”,营养增加了,脾虚也就改善了。但凡赋予食物太多疗效,大多不太靠谱。我们吃到美味,就该满足,寄希望它们发挥诸多养身功效,“臣妾做不到啊”!

猪肚好不好吃我们暂且放一边,把猪肚与做文章联系起来,倒是有人折腾过一番。元朝的史学家、文学家陶宗仪在《辍耕录》卷八载:“乔梦符吉,博学多能,以乐府称。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此处“乐府”无论杂剧、散曲都适用,乔吉字梦符,是元朝杂剧家。此话的意思是:起头要美丽,要擒控题旨,引人入胜;当中要饱满,要发挥题蕴,铺排恰当;语尾要响亮,要做到题外传神。清刘熙载《艺概》据此说“始要含蓄有度,中要纵横尽变,终要优游不竭。”要求文章言之有物、丰富多彩,有如猪肚之厚实,这个说法,倒是很有意思,供学生们写作文参考。

猪肚确实好吃,而且还是大人物喜欢的!生活于乾隆年间的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说乾隆下江南,扬州盐商请乾隆吃饭,著名的满汉席中有两道猪肚菜,分别是“海带猪肚丝羮”和“猪肚假江瑶鸭舌羹”。李斗的这个说法,现在还有争议,主要争议是究竟有没有满汉全席,如果连满汉全席都没有,那他的这个菜单也就靠不住了。

不过,历史上倒是有位老大吃过猪肚,那就是南宋的第一个老大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抗金名将,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同时也是南宋巨贪,参与害死岳飞的帮凶张俊,设家宴宴请宋高宗,二百多道菜中,就有一道“猪肚假江瑶”。就是用猪肚切得很细,来模仿一丝丝撕下来的瑶柱丝。两者相比,其颜色韧劲都相差无几。此事见南宋文学史学大家周密的《武林旧事》。

张俊此人,复杂得很,既是抗金名将,也是追随秦桧的主和派,大家记得他的是参与害死岳飞,所以让他跪在岳飞墓前。还有就是个大贪官,张俊在世时,家里的银子堆积如山,为了防止被偷,张俊命人将那些银子铸成一千两(四十公斤)一个的大银球,名叫“没奈何”,意思是小偷搬不走它们,全都拿它们没办法。

富如张俊,宴请老大也用猪肚,所以,我们宴客上猪肚,也不丢份!

(以上图片部分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