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被小哥哥小姐姐们惊艳到了!

国庆期间,成都举办了一场汉服秀,让汉服文化又焱炎火了一把。

有没有被穿着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惊艳到?

经常在历史书、古装剧里看到身穿汉服的古人,汉服,不就是古人穿的衣服嘛?

其实不然。

“汉服”是指汉民族传统服饰,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

而“古装”,包括历史上各民族的古代服饰,定位在“过去时”。

《周易·系辞下》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黄帝时代之初,服饰即指兽皮,其时兽衣的制作手艺还较为粗糙,舒适性不敢说,便利性总不能如意,后来的某一天,黄帝偶然福至心灵,将兽皮改造成上下两部分:上身称为“衣”,下身称为“裳”,这种上衣下裳的形制,就是我国最早的服装形式。

轩辕黄帝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衣冠之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自五帝时华夏文明(包括华夏服饰)形成,经夏商的发展到周公制礼作乐而大备。特别是服饰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了。

(南宋)马麟《道统五祖像·尧》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华夏有衣,襟带天地"。汉服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种。礼服指的是祭祀、婚礼等重要场合所穿的服装,庄严而美丽。

宋仁宗皇后像(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皇后头戴九龙纹钗冠,面贴珠钿

翟衣绶带用环佩,翟衣为深青色地

常服呢,适用于日常生活,逛街、买菜、见朋友等等,都可以穿。

(明)《徐显卿宦迹图》(局部,其中皇帝及前排官员所着为常服)

“交领右衽,上衣下裳”是汉服的主要特点,意思是汉服的衣领交叠胸前,上身是衣服,下身则是裙子。无论男女,一律如此。

而这众多特点里面,“右衽”是最难区分的,有很多人会搞混,或者说搞错。右衽是中原汉服的核心,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装束一般为左衽。

“大袖”是汉服袖制的代表,相对于西方或现代的紧身束身衣,汉服通常衣袍宽大,袖子广阔。宽袍大袖具有遮阳、透气、散热的特点。当然,汉服中也有窄衣小袖,多为劳作服装或时尚衣着,真正严肃端庄的场合必是大袖的礼服。

长信宫灯(汉)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由于社会形态与时人审美观的变化,汉服在不同朝代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汉代——质朴典雅

秦汉时期,上衣下裳逐渐被深衣制取代,什么是深衣呢,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打虎亭汉墓壁画(局部)

为了完美包掩身体又能方便行动,古人设计出特别的“曲裾深衣”,并在秦汉时期大为流行,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这样穿。

梳髻、穿绕襟深衣的妇女(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

战国锦缘云纹绣曲裾衣彩绘俑

魏晋——清秀空疏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经学的思想逐渐让位于魏晋玄学,崇尚返璞归真的情趣使得衣裳更加飘逸灵动。

《洛神赋图》 (局部) (晋·顾恺之 )

魏晋南北朝作为文人的自觉时代,服装的款式自然也推陈出新,于是,添加点儿少数民族特色,流行一款上下分体的裙装——襦裙。

女史箴图卷 (局部) (晋·顾恺之 )

唐代——雍容繁复

隋唐,服饰开始创新发展,但仍围绕着汉服的基本特征,以襦裙,裙、衫、帔的统一为主。

当时女性十分流行齐胸襦裙,即将下裙越系越高,从腰部一直提到腋下,并加大裙摆,再搭配披帛或一种名为“半臂”的短袖罩衫,更显风韵。宫中则流行轻薄的大袖衫,女穿男装亦成为一种时尚。

《捣练图》 (局部)

男装普遍以圆领袍衫为流行,圆领吸收了胡服的元素,袍衫是一体通裁的长衣,与上下分裁的深衣相对,成为后世官服的主要款式。

唐圆领袍衫

宋代——清雅含蓄

其服饰特点是修身适体,简洁质朴,款式多样。像齐腰襦裙,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宋代女装以褙子为典型,褙子是一种衣领对襟、两侧从腋下起不缝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着的长衣,男女通用,女子穿用较多,且胸外面不穿上衣,只套一件不系结的褙子。

瑶台步月图(北宋·刘宗古)

听琴图(北宋·赵佶)

明代——大气端庄

明代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对服装制度作了新的规定。男装基本沿袭唐宋,普遍穿着通裁袍衫或直裾深衣,如道袍等。

明代五蝠捧寿大襟袍

女装以往多数是上衣压在裙子里面,明代则流行一种上衣穿在裙子外面的穿法,且上衣常加白色护领,下裙常配马面裙,并出现了少量隐扣的立领。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至此经过三千多年的不断积累,汉族服饰已经形成了十分庞大完备的服饰体系,对周边国家的服饰产生过深刻影响。如今,我们很容易就能从和服、韩服中找到汉服的影子。

“着汉家衣裳,兴礼仪之邦”,衣冠是礼仪之始。进入现代社会,汉服文化受到大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其所蕴含的美好和独特意义,是其他任何服装都不能承载的。下面分享传统节日里的一些汉服穿搭推荐,一起来看看吧。

龙头节

夏历二月初二

二月二,龙抬头,是龙文化意识最浓厚的一个节日。龙在古代是皇族权势的象征,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龙纹绣花汉服

推荐指数★★★★★

褙子 琅轩(重回汉唐 供图)

直裰 魁龙(重回汉唐 供图)

花朝节

夏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

传说花神专管植物的春长夏养,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许多地方不少农人都要聚集于花神庙内设供,形成庙会。夜里还要提举各种形状的“花神灯”,在花神庙附近巡游。除此之外,这一天还有赏红、游春扑蝶、种花挑菜等美好的风俗活动。

色调明媚的大袖礼服、窄袖常服

推荐指数★★★★★

齐胸襦裙 左静影 右沉碧(重回汉唐 供图)

寒食节

夏历三月初七

寒食节源于春秋,曾被称为我国民间第一大祭日。起源于纪念晋国名臣介子推。东汉末年虽经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其习俗蔓延全国,深入民心。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其风俗有禁烟火,只吃冷食。还有采集野菜、祭扫、踏青、秋千、蹴鞠、拜祖、插柳、咏诗等。

深衣祭服、素净常服

推荐指数★★★★★

深衣 信步(重回汉唐 供图)

观莲节

夏历每年六月二十四

旧时汉族民间节日,流行于我国部分地区。民间以此日为荷诞,即荷花生日。这一天有划船、观莲、放荷灯、品莲馔等活动。早在宋代,每逢六月廿四,民间便至荷塘泛舟赏荷、消夏纳凉。荡舟轻波,采莲弄藕,享受浩月遮云的夏夜风情,好不惬意。江南一带,此日是举家赏荷观莲的盛大民俗节日,泛舟赏荷,笙歌如沸,流传数代。

襦裙

推荐指数★★★★★

齐胸襦裙 映仙(重回汉唐 供图)

半臂 铃兰曲(重回汉唐 供图)

中秋节

夏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主要节日之一。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赏月之风更盛,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襦裙、褙子

推荐指数★★★★★

齐胸襦裙 瑶华(重回汉唐 供图)

交领齐腰襦裙 月凝香(重回汉唐 供图)

重阳节

夏历九月初九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我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色调清朗的常服:褙子、齐腰襦裙

推荐指数★★★★★

褙子 惊羽(重回汉唐 供图)

剪袖袄裙 玉茗(重回汉唐 供图)

本文内容综合自《华夏有衣——走进汉服文化》《华夏节令——传承传统文化》,以及爱汉服网站等。

推荐阅读

《华夏节令——传承传统节日》

冯琳 何志攀 杨娜 等编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研究项目

本书以“春、夏、秋、冬”的岁时流转为主线,逐月介绍主要节日的历史由来、特色节俗、今日过法及相关诗词,详细阐述传统历法的基本常识,同时介绍和展现不同时令中的传统汉服知识,勾勒出中国传统节日的整体面貌。此外,本书还收录节日活动策划指南和汉服教育、汉服文化等内容,便于传统文化活动策划及推广者使用。

学苑出版社 | Book_001

版权合作、投稿请联系

xueyuanwd1127@163.com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