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人的宴会,总少不了烤乳猪,不论是婚宴、还是生日宴、公司开张等宴请,开场时鱼贯而出的烤乳猪,充满仪式感,连清明祭祖,也会扛上一只烤乳猪,名曰“金猪”,向祖宗汇报、祈求保佑,之后分而食之。这种仪式和风俗,唯广府人所特有。
制作一只色泽红润,形态完整,皮酥肉嫩,肥而不腻,入口奇香的烤乳猪,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非专业酒楼无法完成。
首先是选料,选用重量10到12斤左右的小猪,要求皮薄,躯体丰满。烧乳猪要求皮酥脆,皮厚的猪难以烧出这个效果,烤乳猪要求肉既嫩又香,丰满的小猪肉多,汁液才有藏身之处。乳猪生长时间过短,肌肉纤维细,嫩倒是嫩,但风味物质积累不足,选用乳猪品种就十分关键,如广西的巴马香猪,味道就相对浓郁。民国时期的大美食家唐鲁孙在《酸甜苦辣天下味》中说上海南京路的粤菜馆怡红酒楼的烤乳猪好吃,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龙华有牧场,饲料考究,饲期适当,“子猪就先比别家地道,烤出来的乳猪焉能不好”?
二是整理,宰杀放血、退毛、去内脏后,清洗干净。然后,从臀部内侧顺脊骨劈开,除去板油,剔去前胸3~4根肋骨和肩胛骨。再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沥去水分。这个过程千万不要损破表皮,要保持外形完整。
三是腌制,将乳猪洗净后放在工作台上,把五香粉、盐、腐乳、芝麻酱、白糖、蒜茸、干葱茸、洋葱茸、味精、生粉、汾酒等调料调匀,涂抹在猪腹内,腌约一个小时,让猪入味。用什么酱料,下多少,这是各家的味道差别的关键。
四是定形,用一条长40厘米和两条长13厘米的木条,长的作为直撑、短的作横撑,在猪腹腔内安上支撑,用铁丝扎好,使乳猪定形,再在猪身的前后各插2根钢叉,以便于手握翻转烤制,有人据此发明了专用于烤乳猪的钢叉,实用了许多。然后,将支撑好的乳猪用70℃的热水烫皮,以淋至皮硬为止,然后揩干表面水分。这一步甚是复杂,但却是猪烧得是否均勻,形状完整与否的关键。
五是上脆皮糖浆,将麦芽糖放入小盆内,倒入开水,待其完全溶化后,再加人白酒和浙醋调匀,即成脆皮糖浆。调制时麦芽糖一定不能多用,因其含糖分,遇热发生褐变反应,极易上色,糖份多了,褐变反应过激,会致使成品发黑。然后,将脆皮糖浆均匀地涂抹在乳猪皮上,挂在通风处,吹干表皮。必须将猪皮表面的水分揩干,才可涂脆皮糖浆,才能涂均匀;涂上后风干,才可烤制。否则,成品会出现“花脸”现象。
六是烤制,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明炉烤制,用铁制长方形烤炉,把炉膛烧红,放人叉好的乳猪,在火上烤制。二是用暗炉烤制,采用一般烤鸭的烤炉,采用碳火烧烤,则有特殊的果木香味。不管哪种方法,烤时一定要勤转动,才能达到色泽均匀。鉴别成熟的方法:察看猪身流出的油,呈清而带白色时,证明乳猪已烤熟。
烤乳猪分两个流派,一是光皮,就是猪皮光滑,一是麻皮,就是猪皮起泡,如撒了一层芝麻。两者的区别,在于烤制时的工艺不同。据广州酒家总经理赵利平先生介绍,麻皮乳猪是广州酒家无意中发现的,而且缘于一次失误:一位师傅在烤乳猪时开小差,把一个部位烧焦了,就用刀把烧焦部位割掉,继续烤制,没想到这个部位起了均匀的小泡,巡场经理发现后,觉得卖相不好,不能整只上桌,只能分开出售,起泡麻皮的这一块不能上桌,经理不舍得浪费,自己吃了,一吃才知道原来如此酥脆,于是让师傅还原工艺,最后发展成烤到一定程度后用钢针扎皮,继续烤,麻皮乳猪因此诞生。
也有人在烤乳猪过程中给猪皮上油,再转猛火烤,也能变成麻皮。麻皮其实是猪皮在油的参与下高温加热的结果,相当于油炸猪皮,用钢针扎猪皮,是让猪肉的油脂跑出来,往猪皮刷油,也是让油参与,一烤,就起小油泡了。烧大猪不用钢针扎也不用往猪皮刷油,依然可以烧出麻皮的效果,那是因为大猪有足够的脂肪,流到猪皮里,自然就如油炸猪皮般了!
烤猪的历史十分悠久,时间最长的可以追溯到西周,当时这道称之为“炮豚”的名菜,被定为“八珍”之一,《礼记》中的八珍,分别是淳熬(肉酱油浇饭)、淳母(肉酱油浇黄米饭)、炮豚(烤猪)、炮牂(烤羊)、捣珍(肉丸)、渍珍(酒糖牛羊肉)、熬珍(类似五香牛肉干)和肝膋(网油烤狗肝),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炮豚也不一定就是乳猪,有可能是大猪,不过以当时的品种和饲养技术,猪也不会太大。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倒是把炮豚的做法说的很清楚:
用乳下豘极肥者,獖、牸俱得,系治一如煮法。揩洗、刮削令极净。小开腹去五脏,又净洗。以茅茹腹令满。柞木穿,缓火遥炙,急转勿住。转常使周币,不匝则偏燋也。清酒数涂以发色,色足便止。取新猪膏极白净者,涂拭勿住。若无新猪膏,净麻油亦得。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状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
用今天的话说,大意是:1、用还在吃奶的乳猪中肥的,公母无所谓,宰杀后,表面擦洗、刮削得十分干净。2、在腹部开一个小口,去掉内脏,把腹内也洗干净。然后在其腹内塞满茅草。3、用柞木条穿入乳猪,用慢火炙烤,距离火源要远些,并要不断的转动,以免烤得不均匀。再用清酒涂抹乳猪的表面以上色。还要用新鲜猪油或麻油不停的涂抹乳猪的表面。4、要烤得外表如琥珀、真金的颜色。这时候里面的肉白得如冰雪,嫩得入口就化,口感如美酒和香脂油,与平常的食物比特别新异!这个做法,出来的应该是麻皮乳猪,因为不断刷油,但不见有酱料参与入味,与今天的烤乳猪相比,味道估计也一般。不过,这说明,烤乳猪这道菜,来自于中原!
大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记载了烧小猪:
小猪一个,六七斤重者,钳毛去秽,叉上炭火炙之。要四面齐到,以深黄色为度。皮上慢慢以奶酥油涂之,屡涂屡炙。食时酥为上,脆次之,硬斯下矣。
袁枚的这个做法,也没用酱料入味,与广东的烤乳猪没法比。但他为烤乳猪设定了考核标准:皮酥为上,皮脆为次,皮硬为下。这个标准靠谱!这说明,淮扬菜中原本也有烤乳猪。
清末小说《老残游记》第四回,记述山东巡抚将一桌酒席送到客店款待老残:“两个人抬着一个三屉的长方抬盒,揭开盖子头屉是碟子小碗,第二屉是燕窝鱼翅等大碗,第三屉是一个烧小猪,一只鸭子,还有两碟点心。”这桌宴席是巡抚衙门的厨师做了送去的,清代规格较高的宴席其中就有烧小猪和烤鸭,二者并称为双烤菜。这种双烤菜直到民初济南还有制作,但后来烤乳猪逐渐消逝了,估计是因为制作太复杂,而消费者寡之故。这说明,烤乳猪在山东出现过,但这是官家菜,估计是从京城带来的,最终未能留下来进入鲁菜的名单。
倒是广府菜,把烤乳猪给继承了下来。南粤王墓出土了烤乳猪的炉和叉子,说明西汉时广州己有烤乳猪,这个不奇怪,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征南越,来自中原的五十万大军留了下来,把烤乳猪这道中原美食带到了广州。清末民初,粤菜馆开到上海、武汉,烤乳猪成为招牌菜,而在广州,宴会更少不了烤乳猪,城中烤乳猪最好的,是梁鼎芬梁太史家,秘诀就是酱料和蒜蓉与众不同,据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宣传部部长的梁均默说,广州黄黎巷有一家莫记小馆,老板莫友竹“原本是风雅人,用家藏紫朱八宝印泥一大盒,才把梁太史这套手艺秘方学来,莫家小馆从此就以烤乳猪驰名羊城,而生意鼎盛起来”,此事见唐鲁孙的《炉肉与乳猪》,这说明,民国时广州的烤乳猪,已经用各种酱和蒜蓉入味,来自于中原的烤乳猪,在广州得到了提升,味道更胜一筹!
源于中原的烤乳猪,只在广州留了下来,还不断提升发展,离不开广州这个大市场。不仅宴会用烤乳猪、祭祖用烤乳猪,以前的广府人娶媳妇,三天后回娘家,“花烛之夕若是完壁,必定有明炉烤猪同来”,这么私密的事,居然公开表达!现在社会进步了,婚宴上就上烤乳猪,不需等三天后。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