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发病率是中国1.3倍的日本,治愈率却高达80%!只因做到了3点

胃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恶性肿瘤。据我国癌症中心的最新数据,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高达120万。每年我国新发现的胃癌患者高达40万,占世界胃癌发病人数的1/3。

但其实,抛开人口基数因素,还有一个国家也是胃癌的高发国家,其发病率甚至是我国的1.3倍。

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每10万的胃癌发病率上,日本的发病率高达29.85%,是中国的1.3倍!可以说,日本也是全球胃癌高发病率的国家了。

但是,另一个事实是,日本却是全球胃癌综合治愈率最高的国家,治愈率高达80%,Ⅰ期胃癌治愈率甚至达到了98.1%!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同样是胃癌高发病率的国家,我国的胃癌治愈率却不足30%。

是我国的医疗技术没有日本先进吗?

不是的。

实际上,在胃癌的治疗上,各国的治疗技术(手术和化疗)相差不了什么,而我国的胃癌治疗技术,在国际上也是十分领先的。

那日本有如此高的治愈率,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日本如此高的治愈率,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答案是:日本超过70%的病例是早期癌,而早期癌甚至不用外科手术,在内镜下即可彻底治愈。

而晚期胃癌呢?尤其是有了淋巴、脉管侵润、或者其他脏器转移,即使在日本也很难治愈,其晚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也在40%以下。

而在我国,医院收治的病例中,超过90%是中晚期癌

这意味着,即使我国的医疗技术再先进,在治疗胃癌的治愈率上,也只能被日本远远甩在身后。

也就是说,早期和晚期的差别,直接决定了胃癌的治愈率。

那日本又是如何做到在胃癌早期就被发现了呢?

1、全民检查并根除幽门螺杆菌

早在上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幽门螺杆菌定义为胃癌一级致癌物,与此同时,大量的研究证明,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最大程度上预防胃癌的发生。如果40岁前根除幽门螺杆菌,几乎可100%预防肠型胃癌的发生。

对此,在日本,检查并根除幽门螺杆菌,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健康行动。2013年,日本政府发起了一个“消灭胃癌计划”,以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作为一级预防,规定12岁以上的人群,都要检查和根除幽门螺杆菌,并纳入医保计划,无论有无症状都建议根除。

而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人数,在近几年甚至超过了50%,但几乎没有人主动去检测和根治。

2、全民胃镜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时至今日,能够查出早期胃癌的“金标准”依然只有——胃镜检查,任何仪器都无法取代。

而日本,就是一个十分重视胃镜检查的国家,可以说,日本胃癌的逆天治愈率,正是得益于这个国家超高的胃镜普查率。

请看下则数据统计:

1963年

日本在全世界第一个提出早期胃癌概念,并在这一年呼吁全民胃癌筛查;

1964年

有40 万人进行了检查;

1970年

有 400 万人进行了检查

1983年

日本的《健康服务法》要求40岁以上的成年人做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来筛查胃癌;

1990年以后

每年都有约600 万人进行胃癌筛查

1994年

日本通过大范围的胃镜筛查提高早诊率,为超过40岁的居民每年进行胃癌筛查,将胃癌筛查纳入国民癌症筛查计划。

到今天为止,日本人在看待胃镜检查上,可谓是家常便饭了,与此同时,即使是很小的诊所,也都配备了先进的胃镜检查设备。

也正因此,在饮食文化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日本的早期胃癌诊治率却远远领先于其他东亚国家。

而同样是胃癌的高发国,我国民众在胃癌防范的意识上,却明显不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更是不足15%。

3、全民改善饮食生活习惯

我们知道,在诱发胃癌的因素中,除了遗传,还有两个主要因素:幽门螺杆菌和亚硝酸盐

其中,幽门螺杆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通常表现为家庭性传染。比如共同餐具、牙具、使用没有清洁干净的餐具杯具、使用长期不消毒的潮湿发霉抹布、化学洗涤剂等等,都极易感染幽门螺杆菌;

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腌制食品中,常见的有酸菜、腊肉等,以及高盐、熏制食物,隔夜剩菜、都含有很高的亚硝酸盐,长期过量食用很容易诱发胃癌。

而日本胃癌治愈率高的背后,和他们饮食习惯的改善密不可分。虽然,他们也属于大中华文化圈,和我们国家的饮食风格类似,但是,他们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风格。比如推行公筷行动、提倡分餐、健康饮食、低盐饮食、广泛使用冰箱等。

总之,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善,大大降低了日本国民的胃癌发病数。

防癌治癌,人人有责

1、无论男女,到了40岁,都建议做一次胃肠镜,并根据检查结果定期复查;

2、如果有家族史的,不妨提前到30岁做第一次胃镜;

3、有萎缩性胃炎、肠化、不典型增生的,更要严格按照医嘱定期复查胃镜;

4、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息肉的,要及时治疗并定期复查胃镜;

5、尽早去查下有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最好一个家庭中的所有成年人都去检查;

6、饮食上注意,少吃高盐、腌渍、烟熏、烧烤、加工肉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