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说史|制造汉末之乱的都是些什么人?

汉末、三国之初,乱人横行,拥堵街衢。

一、止乱的乱人

何进是从汉末转进到三国的第一个乱人,心里始终盘算利害,而又不知利害所在;一再计较得失,结果却得不偿失。想要诛杀宦官、安定朝廷,却因内中无主,外乏果断,终于成为祸乱天下的第一人。像他这样的人,做一个平常人,凑合着活完一生,对人、对己、对时代,都不会有什么大碍,可他偏偏站在那么重要的位置上。狗尿苔长在金銮殿上了,虽然自己光鲜亮丽了一把,却把朝廷搞得越来越乱,把天下也弄得鸡飞狗跳起来。何进这个人,真正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能使已乱的天下归于宁静,却能将已乱的天下,拖进更加混乱的境地。有关他的事情,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再重提。

何进(?~189),字遂高,南阳郡宛县(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区)人。东汉时期外戚、大臣,灵思皇后之兄。

王允是乱人,想要安定朝廷,策反吕布,诛除董卓,李傕、郭汜逃回西凉,情势已然见好,却想独吞兴复汉室的功劳,刚愎自用,独断专行,致使天下离心离德。对于董卓将领李傕、郭汜,一道赦免圣旨就能解决问题,使天下获得暂时的安定,却为了显示自己道德纯白,不与乱臣贼子共戴天,想要除恶务尽,严重违背《孙子兵法》“穷寇勿迫”的原则。逼得李傕、郭汜走投无路,只得拼死一逞,卷土重来,杀死王允,赶跑吕布,再度“绑架”皇帝,控制朝廷,胡乱发号施令,形势越来越乱。

王允(137-192),字子师,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 )人,东汉末年时期大臣。

三国时期,有很多乱人。一种是不希望天下乱,想要止乱,却把天下搞得愈来愈乱,整天想安定,整天喊安定,整天去“抓”安定,却越喊越不安定,越“抓”安定,天下越不安定。他们不出场还好,一旦出场说话、做事,就会把事情搞得越来越乱,越来越难以收拾,上面说的何进和王允,就是这种想要止乱的乱人。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就是两条:一是用心问题;二是方略问题。

就用心来看,他们想要止乱,使天下安定下来,却首先不从天下考虑,而是从自身的利害得失考虑,以为止乱会使自己立功,想着止乱能让自己获利,站稳既有的位置,把持原有的权力,进而还能获得升迁,获取更多、更大、更长远的利益。首先从自身考虑,一定会将止住天下的祸乱放在次要的位置,出发点不是为了天下,而是为了自己。自己内心先乱,行动一定失措,处事定然淆乱。如果运气好,赶上稍微顺畅的时机,或许还能马马虎虎勉强应对一阵;要是赶上汉末那样的时期,一定事与愿违,想要止乱,只能愈止愈乱。喊得越响,止得越欢,乱的程度就愈深、范围就愈广、时间就愈长。

方略从用心而来,怀着先从自身利害得失考虑的用心,方略一定不得其宜,只对自己适宜,对天下一定不适宜。咱们可以进一步延伸一下,为什么在历史上的很多时候,老子的学说往往能够解决社会的混乱问题,而其他各家都不能真正奏效?道理很简单,老子没有“用世之心”,他没有现世的目的,他只求世界安定,没有为自己出名、得位、获利的想法,所以也就惹不出现世的祸患,他可以止乱养息,却不会造出祸乱。更不会搞得人们整日忙碌不堪,身心尽皆疲惫,弄得天下鸡飞狗跳,无地能安了。

《道德经》,老子/著

何进和王允都有极强的功利心,何进想要获利,王允想要邀名,出发点都不是先要止乱,而是想要通过止乱去获利、邀名。如此用心,自然止不住祸乱,还会生出新的祸乱。

秦国败灭的乱子,是由法家惹出的,他们要揽权,通过暴力压制而长期掌控政权;北宋的亡国的乱子,是儒家引起的,他们要争名,通过争竞是非而证明自己正确。惠文景之治是道家带来的,道家无为,不求功名利禄,不求任何现实的获得。

二、造乱的乱人

汉末、三国时代的乱人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前面说的何进和王允,另一类不像他们,本来就不想止乱,或想造乱,或跟着助乱,以便趁乱浑水摸鱼。这些人很多,大致可以分成造乱的乱人和助乱的乱人两类。

(一)袁术可以算是造乱第一人

袁术是个乱人,而且是个没谱的乱人。他希望天下大乱,好趁机得利,他首先称帝,只是他不懂,他不该当皇帝,更没有资格当皇帝。他要是当了皇帝,天下没人听他调遣,而且都会出来反对,秩序会更加混乱。其实人最大的无知,不是客观知识的匮乏,而是缺乏自知。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无知,袁术就是这样的人。

袁术(?-199),字公路,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县)人。

像刘璋、刘表、张鲁、公孙度等,虽然也都趁乱一时割据,但还不算真正的乱人,他们都还想着长期盘踞一地,没有内乱,没有外兵,自己就这么安然的在自己的山头里,领着大家过下去。所以他们几位不算乱人。

乱人不同于他们,既不希望谁来当皇帝管制自己,也没能力自己去当皇帝制约别人,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想一想,自己到底要不要去当皇帝。他们只求天下大乱,只求把天下搅乱,只求在乱中乱下去。文革时期流行一句出自《菜根谭》的话语,叫做“唯恐天下不乱”。其实这个世界上还真不是所有人都想过安生日子,确实有那么一些人,喜欢在乱中搅合,喜欢在乱中生存,就像猪喜欢在污泥中取乐,鸡喜欢在灰土中打滚一样。

(二)丁原、李傕、郭汜、董承、伏完等都是造乱的人

丁原是乱人。《三国演义》里只说他在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前,反对董卓废立皇帝,在讨伐董卓的前线中军大帐中,被自己的义子吕布杀掉了,所以大家还都很同情他。其实他同样不是个什么好东西,不过是一个助乱的造乱之人而已。他奉何进之命,率兵攻打自己的州县,还放火烧毁自己管内的民房等,就是证明。不行这么玩的,这种贼喊捉贼的玩法,其实也并不新奇,而且太不仗义,太无恩义,太不光明磊落,太小家子气,解决不了问题,害了天下百姓,只能添乱而已。

李傕、郭汜、樊稠、张济,从开场亮相,就跟着董卓作乱。董卓是个大乱人,虽然他想乘乱当皇帝,但是像董卓这种人,就是当了皇帝,也不会让天下安宁,还会以各种名目,挑起各种事端,制造各种理由,继续祸乱天下。只要天下人生活平静,他心里就不会舒服。这种乱人心理,使得他不可能让天下安宁,更不会让天下人过上一天安生日子。只不过我们已经把他放在恶人之首,乱人里就不再细说他了。

董卓(?-192),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再度挑头作乱,樊稠、张济继续跟着作乱。他们在作乱天下的同时,互相间又杀来打去,在乱中生乱,乱中添乱,使已乱的天下更加混乱不堪,直至被杀或者死掉才算了事。

当年汉献帝逃出李傕、郭汜的魔爪,杨奉和董承把汉献帝偷偷“运走”,杨奉害怕打不过李傕、郭汜,先把张扬找来,又怕张扬得势,把“白波贼”韩暹、胡才和李乐,都招到汉献帝身边。张扬发现被耍了,一走了之。当时跟在汉献帝身边的,除了董承是外戚,剩下的都是白波贼。几位表面护驾,实际是想一直挟持献帝东奔西跑,哪有吃喝就吃喝一顿,哪有东西就抢掠一通,心里只有乘乱狂奔,而且还互相攻伐,时分时合,害得汉献帝一面跟着他们一路狂奔,一边还得调停他们之间的争斗。后来多亏曹操以给天子送粮食为名,才被允许进入洛阳拜见天子,顺势把汉献帝带回了许昌。几位发现上当,跟曹操兵戎相见,到死才算了事。要不然还要继续作乱下去。

“黑山贼”张燕,本姓褚,因为跟一个叫张牛角的乱者联合,张牛角受伤,死前让部下都听从褚燕指挥,他感激张牛角,于是改姓张了。汉灵帝末期,借着黄巾军起义的当口,张燕乘机聚众起事。二十年间,蹂躏常山、赵郡、上党、中山等地,使得这些地方的民众日夜不得安宁,聚众最多时达到上百万。好在建安十年(205)率十余万众认真彻底地投降了曹操,不再乱上加乱,也算是迷途知返了。

公孙瓒完全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只想增强实力,扩充地盘。一生被自己混乱的情绪所指使,在混乱的情绪中乱战一气,直到在这种情绪中败死为止。

董承虽然貌似想要为汉献帝“夺回”实际的权力,但也不过是过去的外戚伎俩,完全不是心忧天下的那种人。我在这里将“为汉献帝夺回实际的权力”中的“夺回”两字加了引号,意思是告诉大家,汉献帝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权力,他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到了曹操手上之后,曹操以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应该属于“正当防卫”。当年汉献帝从洛阳登船逃跑,伏皇后用绢带拉扯随行人员上船,董承却命人割断绢带,使一大批人不得跟随。董承还亲自挥起手中利剑,砍断了无数人已经扒住船边的手指。一时间,洛水河变成了流血的手指河。

如果只看《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曹操杀董承那一段,会让人觉得曹操凶狠。其实董承比曹操更加心黑手狠。曹操对付的是敌人,他对付的却是自己人,而且都是伺候和追随汉献帝的人,完全是个没人性的人。曹操得以“挟天子”,那是董承招引的。汉献帝写“血书衣带诏”,显然也是在董承的蛊惑下进行的,不然汉献帝不会冒那个险。董承当时眼看着已经混乱不堪的天下,除了曹操,没人能够扶持得起,但却铤而走险,“劝”得汉献帝的“血书衣带诏”,私底下联系人准备暗杀曹操。他想侥幸杀掉曹操,但他显然应该知道,就算杀了曹操,袁绍也不会重新推戴汉献帝,那怎么办?到时候再想办法杀掉袁绍?接下去呢,还要杀掉谁?刘备吗?天下需不需要安定,何时能够安定,怎样才能安定?他心里压根就没想过这种问题。他只想着他是外戚,想着外戚跟皇帝的私亲关系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所以说,他也不过是个乱人,而且还是个狠人。他要暗杀曹操,只能使天下乱上加乱而已。

董承既是乱人,伏完就更是乱人。董承试图谋害曹操,是在建安五年(200)正月,那时袁绍正准备跟曹操决战,北方还没有安定,仍在乱局之中。伏完想要暗杀曹操,是在建安十九年十一月。当伏完密谋杀害曹操的时候,赤壁大战早已结束,曹操也平定了西凉和陇西,三分天下已然成为定局,天下基本将要安定下来了。而且,汉献帝早已不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就连装腔作势的把汉献帝当借口的刘备,都把他忘到九霄云外了。整个北方,还有朝野上下,一切都已尽在曹操掌控之下。这时的曹操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大家都来帮忙曹氏,把伏完等处死,伏完想杀曹操不成自己殒命不说,而且威胁到汉献帝本人的生命。

曹操没杀汉献帝,曹丕和曹睿也没杀汉献帝,这是人家曹氏对汉朝的恩德。但是如果伏完真地杀了曹操,那曹氏的大臣和子孙一定会连伏完,连同汉献帝一起杀掉。伏完的行径如果成功,就等于转手杀了汉献帝,制造新的乱局。当然,最多也不过就是制造一个宫廷大乱而已,连天下都乱不了,因为天下已经是人家曹氏的了。伏完明知如此,可是还要这样做,那就不止是无知、无识,而只能被看做诚心想要搅乱天下,同时自己找死。除了这个结局,另外的什么都不会得到。想着恢复汉朝死透了幽灵,进而使自己获得像梁冀、窦武和何进那样的权力,也不看看时晌,连尸都没地方借了,哪里去还魂?做什么黄粱痴呆蠢梦!

(三)吕布、陈宫是造大乱的乱人

陈宫原本是曹操的部将,《三国志》没记载他为了营救曹操,弃官追随曹操逃走的事情。《三国演义》里说他因为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觉得曹操手段太残忍,于是就跟曹操分道扬镳了。这回事情,也没见《三国志》记载。与《三国演义》的说法不同,董卓死了都很久了,陈宫还在曹操手下做事。

当黄巾军攻打兖州的时候,兖州刺史刘岱,不听济北相鲍信的劝告,在众寡太过悬殊的情势下,不固守城池,非要强行出战,结果被黄巾所杀。兖州危殆,陈宫提出要去兖州说服官员,让他们请曹操去做兖州刺史,曹操同意。陈宫到了兖州,跟兖州官员们说:“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当时曹操任东郡太守),命世之才也,若迎以州牧,必宁生民。”正在兖州的济北相鲍信接续陈宫,进一步强调了同样的意思,兖州官员们同意了,就把曹操迎接到兖州,做了兖州牧。

陈宫此时是有功劳的。不久之后,陈宫私底下有危害曹操的动作,害怕曹操杀他,竟然跑到陈留,去劝说曹操的老伙伴陈留太守张邈,还有张邈的弟弟泰山太守张超、青州刺史田楷等,要他们跟自己一同背叛曹操。陈宫离间张邈跟曹操的关系说:“今天下分崩,雄杰并起,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盼,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亦鄙乎?”接下去的话语更加令人莫名其妙:“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势之变,此亦纵横之一时也。”跟当时向兖州官员推荐曹操的话语差不多。敢情在他的心目中,吕布差不多可以跟曹操平起平坐,什么见识!

张邈跟曹操原来是至交,当时曹操为父报仇率重兵首次攻打徐州陶谦时,志在必死,嘱咐家人说:“如果我战死了,你们就去投靠张邈。他是我老铁中的老铁。”后来曹操归来,张邈还跟曹操相对而泣了一场。陈宫乘着曹操为报父仇再次攻打陶谦的当口,施离间计,把张邈拉上了死神的战车。最可恶的,当然还是此时的陈宫,心里毫无长久打算,只是想在一时的乱局中苟且得利而已。张邈不知吃错了什么药,原本跟曹操至为亲密,就这么轻信了陈宫的话语,把吕布这匹豺狼,迎接到了自己卧榻之侧,还把兖州牧让给了吕布。这样说来,就连张邈也是乱人。

本来跟曹操跟得好好的,为什么非要听信陈宫的无端挑拨,轻易背叛曹操,还把弟弟的一家性命全都搭上呢?如此说来,陈宫不仅是个乱人,而且还是险人。跟他在一起,危险太大了。不过说到底,张邈也是个乱人,还不是陈宫“割地称雄”之类的话语,让他看到了可能的利益,从而才冒险背叛曹操吗?因利而动的,一定是乱人。

陈宫见张邈等一起上了他“划过来的贼船”,胆气大增,亲自率兵前往,攻打曹操的领地兖州。一时间兖州县市纷纷背叛曹操,投靠吕布。只有鄄城、范县和东阿三县,还在曹操的谋士和部将荀彧、程昱、靳允、夏侯惇、枣祗等手上。军民人等,都在寝食不安中。曹操回兵,与吕布战于濮阳(范县),大败。后经数次大战,才击败吕布,夺回兖州。吕布和陈宫无地容身,逃到徐州依附了刘备。

刚到徐州不久,又乘袁术攻击刘备的当口,接受袁术的密旨,偷袭刘备,夺得徐州。又怕袁术前来,自己抵挡不住,给了刘备徐州边上的小县居住,约好跟刘备共同对付袁术。瞧瞧吕布这一系列表现,乱打乱战,哪有便宜往哪钻,不是乱人是什么?陈宫其人,招乱人,搅乱地方安宁,杀伤山东兖州人民无限众多,遍天下英雄不投托,偏偏找个乱贼吕布追随,这不是愚蠢,只是乱人追随乱人,务必使天下永远乱下去,否则心里就不安宁。

后来见刘备鸠合旧兵,得了万把人,陈宫又唆使吕布攻打刘备。打得刘备无地容身,暂时投靠了曹操。直到建安三年(198)夏天,曹操攻占徐州,吕布和陈宫才被曹操生擒縊杀。这对乱人终于结束了各自祸乱天下的一生。

当吕布被押解到曹操跟前的时候,挺着胸脯对曹操说:“从今往后,天下就安定了。”真是自我道白,可不是,乱人既死,天下想不安定,那就得等着再生出乱人来了。吕布有这种自觉?怎么可能!他说的意思是自己厉害,曹操既然抓住了自己,也就算平定天下了。真把自己当盘大菜了!

曹操没听懂,问他为什么。吕布回答说:“明公之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若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说是曹操最担心、最害怕、最头疼的就是他吕布。现在他服了,准备给曹操效命,如果曹操让他带领骑兵,曹操自己率领步兵,分头合作,平定天下,不过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真是越说越不知天高地厚。

吕布一生,先乱朝廷,后乱地方,东西跳梁,不求自安;南北犯窜,狼奔豕突。“搅得周天寒彻”之后,已然成了阶下囚,却仍然不想放弃搅乱天下的宿望,希望曹操招用他,任命他作骑兵司令,好带领铁骑继续祸乱天下。

陈宫的表现,自然与吕布有所差异。当陈宫被押到曹操跟前时,曹操羞辱陈宫说:“你不是认为自己很有谋略吗?怎么会落得今天这个样子?”陈宫没好气地指着吕布说:“这个家伙不听我的话,如果听我的话,未必落于今日的结局!”还在埋怨吕布。像吕布这样的人,本来就既不应当拥戴,更不应当依赖。把自己寄托给了吕布,还希望吕布能听自己的话,给猪出谋划策的人,会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吗?陈宫之智,若此而已。

【作者简介】

王立新,思想史学者、深圳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博士导师。黑龙江省青冈县人,出生于科尔沁东草原上的吉林省通榆县。

长期从事中国古典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著有《胡宏》《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王立新讲论语》《船山大传》《理学开山周敦颐》《从胡文定到王船山》《大宋真天子》《思想引领人生》《建宋——赵匡胤的奋斗》等著作,发表各类文章近千篇。

先后于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凤凰网、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台湾教育广播电台、衡阳石鼓书院大讲堂、《天津日报》“超阅大讲堂”等视、音、纸、网类媒体,北京大学、佛光大学等两岸数十所大专院校,深圳市图书馆、广西省新华书店等数十家省、市、县图书馆及书店,新竹鹅湖书院、台中元亨书院、南岳衡书房等民间机构,讲说中国哲学、历史、文化数百场。

*原标题:汉末的造乱之人

*本文为凤凰网国学王立新教授专栏“王立新说史·三国时代”系列之二。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附:“王立新说史·三国时代”系列】

“王立新说史·三国时代”系列之一:为什么只有大恶人才敢砸碎腐朽王朝?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