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1/100计划”|邓亚萍:突破重围,然后成为自己

没有人是天生的冠军,但总有人在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一个女性能够突破重围,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邓亚萍这么说,也这么做。

1992年夏,巴塞罗那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现场。邓亚萍绑着一丝不苟的马尾,经过四轮鏖战,战胜曾经既是对手也是队友的乒乓球国家队前主力乔红,登上奥运会的冠军领奖台,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兑现了再次为邓亚萍颁奖的承诺。这一年,她19岁。

30年后,邓亚萍穿着淡绿色套装,坐在采访间里侃侃而谈,从个人爱好到育儿方式,从奥林匹克精神到女性自我价值实现。昔日马尾变为短发,昔日少女成长为母亲,单一的身份与头衔早已不能概括这30年间发生的故事。她曾是一位乒乓球世界冠军,但又不止于此。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邓亚萍与乔红卫冕女双冠军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邓亚萍与乔红卫冕女双冠军

在等待中出击

从小到大,邓亚萍一直在打破偏见。

5岁开始接触乒乓球,有人说小个子打不了球,没法进入国家队,她就将劣势变为优势,身穿沙背心双腿绑上沙袋,以提高踝关节力量与启动移动速度。在负重15公斤的情况下,一天挥拍扣球千次万次。

同样是因为身高原因,邓亚萍的打法自成一派,她击球速度快、进攻意识极强,用教练张燮林的话形容就是“心里恨不得把球打碎”。常常是对手的回球刚从球台上弹起,她就以一记凶狠的扣杀将球打回,打得对方措手不及。

邓亚萍与教练张燮林(中)

邓亚萍与教练张燮林(中)

退役后,大家都认为邓亚萍会理所应当地成为一名教练,她却偏偏选了读书深造,一条在世俗评价标准下,对于运动员来说不好走的路。从清华大学学士到英国剑桥大学博士,一读就是11年。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也是邓亚萍心中要战胜的孤独。她说这是自己在剑桥读书最大的挑战。卸掉光环、失去鲜花掌声后,摆在她面前的不仅是晦涩的论文与枯燥的数据,还有家人与朋友的反对。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想成为的那个人,所以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最重要的。”在她看来,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更应学会掌握“自我定义”的权利,“因为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和最了解你自己”。

邓亚萍儿时训练照

邓亚萍儿时训练照

这是她一贯的作风,不将定义权假手于人。就像当初站在球台前一样,没有退却甚至没有防守,唯一目的就是进攻再进攻,直到打败对手。“两强相遇勇者胜,其次是智者胜。”在那个属于邓亚萍的时代,她喜欢盯着对手的眼睛打球,从眼神中分析对手心理,从而制定战术。既给对方造成威胁,又是一种“势”的较量。

2022年北京冬奥会前,邓亚萍应邀与国家短道速滑队和冰壶队的所有队员们进行了一次赛前分享。她的一句“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让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冠军范可新印象尤为深刻。

在竞争中不畏强敌,保持清醒,然后伺机而动,一举夺魁。

“不打折扣地执行”

“一个女性能够突破重围,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这句话放在邓亚萍身上,更是如此。

她除了要突破先天身材的限制,还要在高手如云的中国乒乓女队中脱颖而出。

运动员时期,她对自己的要求尤为苛刻,常按照教练所规定标准的几倍进行训练。无论环境如何、身体状况如何,绝不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做。对于制定好的计划,她从来都是不打折扣地执行。不打折扣,这四个字在采访过程中被她反复提及,就像是一条座右铭,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私下里的邓亚萍也是个十足的“技术控”,即使是具有20年“雪龄”的滑雪爱好者,邓亚萍现在去雪场也要请教练指导,只为了“找回最好的感觉”。她尤其热爱高山滑雪,不仅是因为高山滑雪可以帮助人们化解恐惧,要完成这项运动也需要非常细腻的技术把控。“就像我们说拐弯的时候,要用雪板的刃,不是雪板的面,把这些动作做得越简单、做得越小,你才能够更好地把控雪板”,说到这里她用左手当作雪地,右手当作滑雪板,示范正确的滑雪姿势。

邓亚萍滑雪照

邓亚萍滑雪照

如今,邓亚萍的儿子林瀚铭也开始接受专业的乒乓球训练,并于去年在北京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男单项目中摘得桂冠。听到这个消息,邓亚萍第一个反应就是不相信,反复确认后,再次得到肯定答案,她终于放下心来,“小孩子拿了第一个冠军,好像比我拿冠军还高兴”。

林瀚铭的乒乓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即使父母都曾是世界顶尖的乒乓球运动员。他也会在一次次失败后,怀疑自己的未来。“首先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然后要敢赢。”这是邓亚萍教给儿子的第一件事,“接下来制定循序渐进的目标,养成习惯。但更要注意的是,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不给自己随便找理由,不随便地退缩”。

邓亚萍与儿子

邓亚萍与儿子

邓亚萍生活照

邓亚萍生活照

和许多青少年一样,林瀚铭喜欢打游戏,甚至想过成为一名电竞选手。知道儿子这个想法后,邓亚萍并没有急着反对,而是去到国内两家顶级电竞俱乐部亲自考察。将职业电竞选手的训练时间、训练方式详细了解后再一一告诉儿子,最后让孩子自己来做决定。

她尊重孩子的选择,但也要求儿子选择了就要全力以赴。今年春节,林瀚铭留在队里集训并没有回家过年。“专业运动队是没有节假日的”,在邓亚萍看来,成功需要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必须要付出,否则也不公平,对吗?”邓亚萍笑了。

我们该成为哪种女性?

这个春节假期,邓亚萍也观看了女足亚洲杯决赛。看到运动员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依然奋起直追,最终逆风翻盘再次捧起奖杯,她在屏幕前与女足姑娘们一起紧张、呐喊、流泪。

谈及女足的夺冠,邓亚萍认为此次胜利其实是在忍耐中找到了进球机会,而她们不服输且坚持到底的竞技精神正体现了中国女运动员向来敢咬、敢拼的特性。

有数据显示,在1984年至2020年之间举行的10届奥运会中,有9届奥运会的首金获得者均为女性运动员。从整体摘金比例上看,中国女性奥运选手的表现一直比男性更胜一筹,金牌数连续7届超过男子项目。

1984-2020奥运会中国首金得主(图片来源网络)

1984-2020奥运会中国首金得主(图片来源网络)

1984-2020奥运会中国金牌得主性别数据(图片来源网络)

1984-2020奥运会中国金牌得主性别数据(图片来源网络)

邓亚萍认为,这些数据上的差距主要出于两个原因。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中国女性敢于承担重压,并且十分愿意实现自己的价值。“其实竞技体育是非常苦的一个差事,它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死磕,女运动员有这个韧劲。”

其次是训练体制的保障。她提到,目前国家给予女运动员的条件跟男运动员是完全平等的,甚至于还要优于其他国家女运动员。同时,很多夏季项目都是由男运动员陪同女运动员训练,来提高女运动员的对抗能力、竞技能力。

但从参与历届奥运会的性别比例看,女性运动员的数量一直低于男性运动员。国际奥委会一直在推动男女平等,并就此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倡议:第一,希望更多的女性参与到国际奥委会的领导层;第二,希望更多的女运动员能够参加奥运会;第三,让更多的女运动员在奖金上跟男运动员持平。

萨马兰奇为邓亚萍颁奖

萨马兰奇为邓亚萍颁奖

国际奥委会的数据报道称,北京冬奥会女性运动员的参赛比例达到创纪录的45%。国际奥委会体育总监基特·麦康奈尔(Kit McConnell)也表示,本届冬奥会共有2902名运动员参赛,其中女性占到1325名,这一比例在冬奥会的历史上前所未有。

“男女平等对于全球来讲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仍然不平等,所以才要提出平等。”在外人眼里,邓亚萍是女强人,是榜样,是初代目大魔王。“我只是希望突破我自己,看看自己的潜能有多大”,在她看来,所有勇于打拼的女性,都非常了不起。

邓亚萍参加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1公益盛典

邓亚萍参加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1公益盛典

从历史角度看,女性既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实现自身价值,同时还肩负民族延续的任务。对此邓亚萍呼吁,应该更好地保护女性,并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女性有更好的职业选择,在照顾好家庭的同时也能兼顾事业的发展。

这几年,她以“一线的公益参与者”身份多次深入乡村,发展乡村教育,助力当地女性赋能。

邓亚萍与乡村儿童 图源邓亚萍微博

邓亚萍与乡村儿童 图源邓亚萍微博

和乡村女性接触的过程中,邓亚萍感叹于她们的心灵手巧。她总是会提起一位名叫杨而报浪的非遗传承人,在大自然的熏陶下,杨而报浪早已将山水花鸟印入脑海中,三两下便可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作。“虽然她不会写字,但也可以通过手工艺创造价值,这在今天更难得。”邓亚萍说。

作为全球瞩目的盛事,奥运健儿的力量之美,让观众看到“好身材”“好容貌”不止一种。可随着社交媒体的纵深延展,现代女性仍然在虚拟环境中被“头包脸”“高颅顶”“直角肩”等单一的审美标准裹挟,“审美修正”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

“美和不美主要是自己觉得美不美,而不是别人看你美不美”,比起日趋同质化的女性形象,她更相信美的定义应该非常地宽泛,女性由内而外地散发健康阳光自信的美才是最重要的。

邓亚萍担任奥运火炬手

邓亚萍担任奥运火炬手

在赛场上不畏失败、不惧年龄的奥运健儿很美,能在指尖生花的杨而报浪也很美。“今天这个社会,我们要好好地想一想,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女性。”

她用自己喜爱的滑雪做比喻,可以滑野雪,可以穿小树林,可以去雪场,“其实我们能够去到任何我们想去的地方”。

凤凰网“1/100计划”|邓亚萍:突破重围,然后成为自己

撰文 王诗佳 编辑 佘韵卿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本文由凤凰网出品,微博、微博新知博主联合推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