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1/100计划”|清华博士和渊投身基础教育,择世所需,育人自立

我们应该听从内心的选择,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著名科学家和院士施一公、颜宁的学生、还是清华博士,和渊带着这样的学术背景,选择在中学当老师,被不少人认为是“资源错配”,但她不以为然。

“人的一生要爬两座山,一是不断成就小我的过程,二是摆脱、舍弃自我,通过付出和奉献,成就大我的阶段。我们应该听从内心的选择,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不是2008年那个夏天参加施一公院士从美国归来的那场演讲,和渊不可能坚定得走上科研的道路,更无法想象自己毕业后,站在人大附中的课堂上,成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

“为什么博士生不能投身基础教育呢?”和渊向凤凰网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博士对学科底层逻辑的理解、建立世界观和方法论可能是不同的,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也不一样,那是一个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过程。

从小县城到北京

和渊出生于山西晋中太谷区的一个普通家庭。母亲是一名护士,大专学历,生完孩子又自学考了本科,成为医院里唯一一个正高职称的护士。

在和渊童年斑驳的记忆里,母亲总是在看书学习,很少开电视,这些情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从小学至高中,和渊都是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在山西的那个小县城,人际关系简单、朴实。和渊认为只要一直考第一,就能解决一切,但当她来到北京后,身边的一切都变了。她用过去的交际方式和新环境相处,却发现自己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在大学她依然经常考第一,却落选了班里国家奖学金的评选。“那个时候落差是特别大的。为什么大家都不选我?我会陷入不断地反思之中,很痛苦。”

后来和渊开始读哲学,她渐渐明白真正的原因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她引用了《第二座山》中的这么一段话:人的一生要爬两座山,第一座山是叫自我的山,是不断成就小我的阶段;第二座山是摆脱自我和舍弃自我,是付出和奉献的过程,最终成为一个更大的我。

从那时开始,和渊将自己交出,去做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的小事。她也逐渐明晰了与这个世界相处的边界,不再那么惶恐,“问问内心的声音,哪些是他人需要的,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本科直升博士

2008年的仲夏,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施一公放弃美籍回国的消息轰动了教育圈,他在清华的首场公开讲座也吸引了正在读大三的和渊。

那是一个雨后的傍晚,一身运动装的施一公快步登上讲台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慷慨激昂地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家国情怀,台下学子听的热血澎湃,也包括20岁出头的和渊。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幕。

走出教室,和渊久久不能平静,她至今记得雨后清华园的青草香,也萌生了报考结构生物学方向博士生的念头。她上网查阅施一公发表的论文,在论文的文末找到了施一公的邮箱。她坐在宿舍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邮件,写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对生物学研究方向的看法,写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附上了简历。

让她惊喜的是,一天后,施一公便回复了邮件:欢迎加入结构生物学中心实验室。“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现在说起这件事,和渊仍然很激动。

和渊与施一公院士在实验室

和渊与施一公院士在实验室

从科研到任教

五年博士时光里,和渊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低谷。读博第三年,父亲再次脑梗,面临瘫痪的境地。而就在同一时候,她研究了快三年的课题被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抢先发表,博士课题没有了,她陷入无助与绝望。

“这两件事很打击我,那时觉得生活看不到希望了。”

她的导师颜宁观察到她的变化,颜宁鼓励她不要气馁,并帮她一起寻找新的博士课题,在实验室陪伴她重新做实验。

施一公安慰她到:“没事,天塌不下来!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他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施一公的父亲在一次下班途中,被疲劳驾驶的出租车司机撞成重伤,司机将其父亲送到医院。但肇事者手头的钱不够支付手术费,医院拒绝救治。等他凑够了钱再折回医院时,父亲已因错过黄金抢救期而去世。

这件事对施一公的打击很大,因为父亲是他童年时的偶像,他愤恨且久久不能释怀。直到后来到美国读博,经历了偏见、挫折和被认可,施一公逐渐明白抱怨是没有用的,要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让这个国家、这个世界因此变得更好。

“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绕过它,让自己成长,让自己有能力去改变那些不公,从而实现人生目标。”和渊至今记得施一公的话,也成为了她的信条。

临近毕业时,和渊思考着未来。她在一本书上看到触动内心的一句话——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利,择世所需。“我觉得能满足这四条的事业,就是教育了。”

她还记得小时候,每天中午放学,都会在自家院子里给小动物讲课,乐在其中,也埋下了当老师的种子。

她想投身基础教育的想法得到了老师们的支持。在颜宁院士看来,教师是最适合和渊的一个职业:“她是一个特别乐于表达自己的人,也是一个内心有爱的人。”颜宁鼓励自己的学生去追求喜欢且擅长的事情,并且一直关注着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毕业的和渊与其导师颜宁院士一起合照

毕业的和渊与其导师颜宁院士一起合照

“和老师的课很有趣,她总会为我们扩展很多最前端的科研知识。”和渊的学生如此评价她。

在人大附中的课堂上,和渊增加了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中学本来没有的跨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她把生物学的进化论与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在一起,并结合自身经验,想出了很多生活化的比喻。她尝试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环境,采用了以讨论为主的上课方法,上课时会和学生围成圈,也欢迎学生使用手机。

和渊在人大附中讲“脑机接口”的相关课程

和渊在人大附中讲“脑机接口”的相关课程

有人不理解,以和渊的科研能力和专业背景,任教高中生物似乎是一种资源错配。但和渊觉得,正是有这样的积累,会给她的课堂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教学思路。

“为什么博士生不能投身基础教育呢?”她说,博士对学科底层逻辑的理解、建立世界观和方法论可能是不同的,这也会带给中学生另一种思维方式。

她曾经与中国生物学方面最优秀的从业者共事,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讨论学术问题,这些经历能帮助她让生物课和科技选修课变得“立体又性感”。

从授课到陪伴成长

任教7年来,和渊有多奖傍身。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全国创新名师孵化大赛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基金课题主持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这些在她看来,都不是自己教师生涯的“高光时刻”。

当她挽着教了3年孩子的手,迈过成人礼的大门;看着昔日那个不敢在人前讲话的羞涩男孩成长为阳光自信的少年;收到以前班里女孩儿的微信,讲述自己大学恋爱的趣事;在教师节收到毕业多年的学生寄来的鲜花时,她觉得无比幸福。

“和孩子在一起的瞬间,永远都是闪光的,”她笑意盈盈。

和渊为自己的学生高考送考

和渊为自己的学生高考送考

除了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和渊也在教育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她发挥自己博士期间做研究的特长,把科研精神发挥到教学中,在教学中不断钻研,如何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如何做项目式学习……

为此,她不仅申请到了全国教育科学科研课题,发表了十多篇科研成果,而且把这些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写作出版了几本书,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好的教育是指向成长的。优秀的人不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不一定幸福。很多成功人士内心和本质是痛苦的。所以,教育要发展完整的人格,要指向的是孩子的成长。”

人大附中“尊重个性,挖掘潜力”的办学理念与和渊的想法不谋而合。“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还有实现人格的自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我们要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人格。”

和渊的教育观,与自己的成长经历、一路内心的坚定相伴而生。在教育上,她以施一公为榜样(注:施一公放弃美国的优渥待遇回国教书,创办西湖大学),“我希望自己能投身基础教育,以个人力量做点事情,或者说用教育的方式影响、改变世界。”

成为更好的自己

和渊还有一个身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现代女性如何在事业与家庭中寻求平衡,是一个躲不开的现实。

6岁多的女儿总在央求妈妈的陪伴,还未满1岁的儿子更离不开她,但和渊还要在学校授课、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必然要跟着细胞的时间走、跟着学生的时间走。

她经常和学生们用放学后和寒暑假的时间做实验。有时候细胞和大肠杆菌的周期逼着他们必须晚上10点还蹲守实验室,甚至大年三十还要陪细菌“过年”。

和渊在人大附中的实验室

和渊在人大附中的实验室

“实际上你要做的,就是在每一个当下,作出动态的取舍和选择,比如当孩子发烧了,你要马上回去处理孩子发烧的事情;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你这时候就要忘记其他的,全身心地投入去解决。”和渊的态度冷静而理性。

和渊认为,一名独立的女性永远都不要放弃自我,“你永远要相信,生孩子之前能做的事情,生完孩子之后依然能做,甚至能做得更好!所以你要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妈妈。”

但她也深知,当下社会最大的困境是作为经济人的现代女性,她们承担着来自生理、心理、学业、家庭、事业等的多重压力和成本,需要家庭、社会、政策、社会舆论,以及立法等各方的配合和支持。

“整个社会要变成对女性友好的样子,还要走很长的路。”

【为了发现更多身边的“她力量”,展现多样女性之美,凤凰网推出“1/100计划”,面向全网征集女性人物故事,涵盖工商、财经、教育、军事、文化、公益、健康、时尚等众多领域。我们不仅眷注不妥协于世俗枷锁、积极探索未知领域、“乘风破浪”的巾帼女性风采,也关注被定义、被评判、被弱化、被放弃的女性现实困境。为了传播和表彰各领域女性榜样力量,凤凰网预计于4月底举行首届凤凰网女性影响力大赏,围绕创造性、持续性、传播力、影响力等几大维度,评选出她势界·年度风尚人物,她势界·年度科教人物、她势界·年度商界人物、她势界·年度新锐人物、她势界·年度友好伙伴等奖项,敬请期待。】

撰文 王晟 编辑 佘韵卿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本文由凤凰网出品,微博,微博新知博主联合推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