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区里的爱心传递

“火箭”“比卡丘”“奥特曼”……近日,一幅幅卡通漫画出现在大里聚福城战疫一线工作人员的防护服上,活跃了核酸检测现场气氛,激发一线“战士”和居民以积极心态面对疫情,让大家对战疫胜利充满信心和希望。3月中旬由于疫情的发生,根据江宁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南京同仁医院64名医护人员进驻江宁区大里聚福城隔离小区实行闭环管理,将要在这里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一个月左右,这段时间里他们不能与家人团聚。

在进入闭环管理工作的第五天,骨二科护士长李娜收到丈夫吴强为她专门写下的“家书”,上面写到“老婆忙的一天都聊不上一句话,晚上总算给我发了一张照片,但是白色的衣服下是医务工作者的辛苦与汗水”。李娜的儿子石头今年六岁了,母亲在外的日子,孩子更容易成长。他和李娜视频的时候说:妈妈,要是这个视频能时光穿越就好了,我一下子就能到妈妈的身边了!石头平时非常活泼好动,这次疫情,妈妈在封控区,他反而乖巧懂事的在家画画。绿色是地球飞船、红色是外星飞船,何时能坐飞船穿越视频电话去妈妈身边,是石头每天冥思苦想的问题。

儿科护士沈宇娥在3月19日下午2点接到了医院通知,没有过多地考虑,便响应号召,加入了封控区的核酸采样队。当天晚上,他们就进入封控区统一住宿,闭环管理。

接到医院电话之前,丈夫周传万早预感到妻子可能会去支援封控区“前线”,因为妻子曾在去年7月禄口疫情发生时有封控区核酸采集的相关经验。“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荣誉。”提起正在封控区忙碌的妻子,周传万很自豪,“她在前线战斗,我们作为家属更应该承担起家庭责任,让她没有后顾之忧。”

等到有空了,沈宇娥会和儿子、女儿、丈夫视频聊天,听女儿背背课文,检查一下她的学习成果。对8岁的女儿小满而言,总是围在自己身边的妈妈突然从生活里缺席,这让她很不适应。想妈妈了却没法和她聊天的时候,小满会跟爸爸诉苦,爸爸的解决方式是想方设法分散女儿的注意力,有时带她去没人的草地上跳跳绳,有时给她放几集动画片。好在小孩子都比较简单,很容易被新事物吸引。前些日子学校开始上网课,线上教学带来的新鲜劲儿冲淡了些小满对妈妈的思念之苦,让周传万省了不少心。

偶尔,沈宇娥也会给丈夫讲讲在封闭管控区采集核酸发生的故事。她记得很清楚,在医疗队第一天抵达隔离小区的时候,小区居民对他们表示了由衷的感谢,这令她心里暖暖的。“有一次去居民家里采集核酸,一名小男孩给我送上自己制作的小玩具,说看到叔叔阿姨们在居民楼里爬上爬下采集核酸非常辛苦,自己很不好意思来添麻烦。”沈宇娥十分感动,这种被居民理解的感觉使她觉得手头的工作更有意义了。

小火箭是但俊梅儿子的小名,防护服上手拉手的三个可爱小人,代表了他们幸福的三口之家,快满四岁的他第一反应并不能接受妈妈离开他那么久的事实,有一次他在小区看到穿防护服的医务人员便追着大白激动的喊妈妈。“有一次我出去采核酸,正好是去我家所在的小区,当时他看到我穿上防护服便笑着说妈妈你真厉害,还把他的小伙伴都叫过来看我。他也为妈妈出任务感到骄傲。”但俊梅说,多亏家里有支持自己的老公和婆婆,没有他们成就不了她的这次逆行。小火箭正是精力充沛、又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每天从睁开眼睛起就闲不下来。不过每次但俊梅和家人视频连线的时候,丈夫和老人从不说起家里的困难,最关心的还是她在封控区的工作怎么样了。

“为了让他们放心,我给他们看我住的地方、吃的东西,还有怎么防护的,看到我的样子,他们就安心多了。”但俊梅说,空下来的时候,她会想家,想儿子。像所有母亲一样,但俊梅十分记挂儿子,一次,她把对儿子的思念写在防护服上:“小火箭,等疫情结束妈妈带你去春游!” “妈妈刚去封控区的头两天,小朋友还感觉不到变化,一个礼拜后就开始老问,妈妈去哪里啦?怎么还不回家啊?”丈夫于阳说,如今儿子最熟悉的东西就是防护服,每次视频连线孩子看到妈妈没有穿防护服就会问“今天工作已经结束了吗?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啊?”但俊梅总是会许诺儿子“过两天就会回家了!”这时候,丈夫也会在旁边帮腔:“对,妈妈很快就会回来的。”

防护服挡住了医护人员的容颜,全副武装的他们从正面看整齐划一。但转过身去,“背后”的故事是丰富多彩的。手术室的护士沙彦彤在防护服上画了一幅:奥特曼打病毒。“今晚带上奥特曼,新冠病毒,哪里跑!”手绘的涂鸦,给忙碌、危险的战“疫”一线,增添活力,也表达了南京同仁医疗队战胜病毒的信心!

“不获全胜,不言成功”。黑色记号笔的一笔一划,看似暗淡无光,却“掷地有声”。一线战“疫”的他们,是直达内心的艺术家,这些文字与涂鸦,是刚劲有力的誓言,是黑暗中的一束光,传递着他们的思念和力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