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熟,天下足。河南农业大学是河南省最高的农业学府,农学院农学系则是学校的学科高峰和发展尖兵,一代代农学人以兴农强国为己任,怀着“一人衣食不足皆为农科不尽责”的使命担当,在中原大地书写了一曲曲以科技和教育改造传统落后农业的赞歌,涌现出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郭天财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长期扎根沃土的专家学者。
如今,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系的党建水平已经在稳步提升。农学系教工党支部获得全国样板党支部、河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样板党支部等荣誉;在《中国教工》上,农学系的党建论文也曾被发表。现在的农业系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在河南省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做出典型发言。
现在的农学系,党建水平在持续提升,党员素质也在稳步提高。农学系1人已当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被聘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被评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中原拔尖人才、7人入选河南高层次人才、16人次获省级人才或荣誉称号、2人在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
学科建设方面,农学系的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前3.8%。作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第四次全国学科评估中为B等次,第一名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A类,以优秀通过验收;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A类,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梯队。
科研成绩方面,农学系主持完成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课题或子课题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在《Nature Genetic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主编出版专著3部;小麦抗逆保优、玉米互补增抗、水稻粮饲双优双高等项目获得突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1项,河南省农业主推技术2项;主持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
社会服务方面,农学系建成了3万亩“现代农业试验区”,成为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培养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多个,其中4个被评为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主持完成的河南省“3+N”农技推广协同机制的创新与实践获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在疫情防控和抗洪救灾中,支部党员张学林、彭廷、关小康等多名教师深入许昌、新乡、鹤壁等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632人次,录制培训视频或农业管理建议21部(条),刘天学教授提出的“排、保、防、延”玉米后期管理意见,被武国定副省长赞誉为“四字真经”并在全省推广,为河南粮食“十八连丰”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农学院的农学专业已经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并新增了智慧农业专业。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获得突破,主编、副主编了5部国家规划教材;获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涌现出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和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王灵光、“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和“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吕伟增、中国好人和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魏成雨等一批典型。
为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农学人“立德树人、扎根沃土、乐于奉献、厚生丰民”的精神,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系通过强化“一懂两爱”人才培养,实行全员导师双向选择制、“指路明灯”教授导航制,厚植学生“三农”情怀。以弘农文化节为载体,开展师生共享科技成果和带“金种子”回家过年等系列活动,传承百年“农学精神”;抓牢课堂主战场,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专业教育和思政育人融合协同。
关于专业基础建设,农学系建立了“一个党员一个班”包班制度,对学生实行四年全程跟踪指导;建设“农园”等5个校内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学生耕读教育,增强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0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强化兴农报国理想信念、强化科教兴农责任担当、强化科教兴农责任担当,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系的学科建设得到加强,科学研究成效突出,人才培养成绩卓著,社会服务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