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掐”非遗 他将“宫廷专属”珍品搬上艺术舞台

从8岁开始,李海明就对景泰蓝艺术大师伯父的作品深深着迷。从此,与脱胎于古老景泰蓝工艺的掐丝珐琅画结下不解之缘,在传承、创新路上,他用数千幅掐丝珐琅作品对话古老“宫廷专属”珍品艺术。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文/吴永隆 图/杨艺锴

从8岁开始,李海明就对景泰蓝艺术大师伯父的作品深深着迷。从此,与脱胎于古老景泰蓝工艺的掐丝珐琅画结下不解之缘,在传承、创新路上,年过花甲的他用数千幅掐丝珐琅作品,对话古老“宫廷专属”珍品艺术,创造了永不褪色、永不脱落的绝美世界。

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李海明将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掐丝珐琅画事业。 杨艺锴 摄

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李海明将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掐丝珐琅画事业。 杨艺锴 摄

4月15日,在位于兰州文化创意园的工作室内,李海明正在对“黄河之滨也很美”的掐丝珐琅作品上色,该作品以中国旅游的标志——铜奔马为创作主元素,在其壮实的躯干上,读者、中山桥、黄河母亲、黄河楼、兰州水车、羊皮筏子等特色文化镶嵌其中,烤羊肉、白粉桃、冬果梨、牛奶鸡蛋醪糟、白兰瓜、白粉桃等美食特色逐一呈现,30余个兰州元素交相辉映,在掐丝珐琅工艺的完美装点下,作品未完成就已惊艳四座。

在4000余种颜料盘和巨幅掐丝珐琅作品的映衬下,李海明的工作室别具艺术范儿,将头发扎成马尾,一身黑衣的他手持画笔,在固定好的掐丝轮廓里,将事先调好的颜料妥帖安放,神情格外专注。

李海明传承的掐丝珐琅画脱胎于古老的景泰蓝工艺。在宫廷皇族中兴盛了三四百年,是两朝帝王专享的御用工艺,被誉为“东方奇葩”。制作工序细分起来有100多道,相当耗费人力心力,无处不体现皇家的尊严和奢华,因而,古时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的说法。

掐丝工艺为画作注入灵魂 杨艺锴 摄

掐丝工艺为画作注入灵魂 杨艺锴 摄

“通过掐丝珐琅工艺,突破了景泰蓝只能附着于铜胎的限制,将景泰蓝技艺拓展到平面作品上,通过掐丝骨,为画作着色提供基础,呈现出更加立体的艺术效果。”李海明说,用金属丝带出画的轮廓和色彩,是珐琅画的灵魂,自己将刺绣、国画、漆画甚至刻葫芦等艺术形式中的技法和色彩融会贯通,并注入了堆丝、垒丝等高难度的镶嵌技艺,使珐琅画呈现出大气、精湛、细腻、厚重的视觉震撼力。

在每一幅作品问世前,李海明都要用白描的形式,将整合作品灵魂呈现在航空铝板上,然后通过掐丝丰富作品骨骼,最后上色让整个景泰蓝珐琅壁画有血有肉的鲜活起来。所有工序全是匠人纯手工制作,对创作者的绘画和掐丝技艺有着极高的要求和考验。

粉丝慕名而来,欣赏李海明作品《千手千眼观音图》。杨艺锴 摄

粉丝慕名而来,欣赏李海明作品《千手千眼观音图》。杨艺锴 摄

在制作《千手千眼观音图》的时候,花费了李海明极大的心血,一个巴掌大小的掐丝工艺就要花费一到两天的时间来制作,为了增加艺术表现力,原有敦煌莫高窟的原画只有七百多只手,但是他把整幅画作增加到九百多只,每掐一条金丝,都融入了他的技艺结晶和无穷的智慧,最后的上色体现了他对整个景泰蓝壁画的理解与感悟。

如今,通过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李海明拥有着玉的温润、珠宝的光辉、骨瓷的细腻的掐丝珐琅作品,在各大文化博览会上“吸粉”,享誉全国各地,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柬埔寨等国的粉丝也慕名而来,争相购置收藏。

现为中国民协会员、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研究员、 兰州非遗学院景泰蓝珐琅壁画客座教授,甘肃非遗传承代表性人物的李海明,也因掐丝珐琅画获得无数殊荣。作品《释迦牟尼》获甘肃民间“百合花”一等奖;作品《白度母》荣获金凤凰设计“金奖”;《千手千眼观音》荣获中国手艺大赛“金奖”,作品《宝相花藻井·莫高窟217窟》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李海明指导女儿李婕提高创作技艺 杨艺锴 摄

李海明指导女儿李婕提高创作技艺 杨艺锴 摄

早在4年前,李海明的女儿李婕也加入父亲团队,成为一名传承人。如今,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李婕对掐丝、上色等制作工艺熟练掌握,并能独立完成作品,在兴趣变成事业的奋斗之路上,沉浸在艳而不俗的掐丝珐琅艺术世界。

成为一名国家级大师,与父亲一道,将更多莫高窟壁画作品,用掐丝珐琅画的形式呈现,是李婕最大的梦想。

如今,父女俩也在筹划实施着一个让敦煌壁画艺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行动,就是通过不断艺术创新,让掐丝珐琅画技艺在装饰装潢业拥有一席之地,并延伸打造更多文创产品,让永不褪色的掐丝珐琅技艺,走入寻常百姓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