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处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大省,全国1/4的小麦来自河南。一直以来,河南都是农耕文明的起源地与繁荣之所,河南“中原粮仓”的地位由此而来。
作为农业大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则离不开种业这颗“芯片”。
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为内核,打造要素共享、协调创新、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中原农谷”,从更高水平上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河南农业大学作为河南省内实力最强的农林类高等学府,积极助推“中原农谷”建设,做好“领头雁”,河南农业大学责无旁贷。
如何当好“中原农谷”领头雁?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副校长康相涛、小麦专家郭天财等专家教授针对各自专业领域,围绕“中原农谷”建设进行了深度探讨。
实现河南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打造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河南农业大学这些专家教授们有话说。
中原农谷领导小组成员、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做好“中原农谷”领头雁,彰显农大担当
近日,河南省《“中原农谷”建设方案》提出要打造 “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建设国家农业创新高地。“中原农谷”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认为,这对河南农业大学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长期以来,河南农业大学根植中原沃土,致力强农兴农,为社会培养了30余万名高级农业人才,产出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也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国际研发平台,与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事业共荣共生、同频共振。
据了解,河南农业大学先后在新乡市原阳县建设河南农业大学国家“2011 计划”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实验基地,在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试验示范基地。
介晓磊表示,两个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将与河南农业大学联合牵头的河南省神农种业实验室和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的建设有机融合起来,与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2011 ”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部共建国家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免疫学国际联合实验室、CIMMYT-中国项目玉米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与国际研发平台的运行有机融合起来,形成“学科-学院-平台-基地-人才-团队-项目-成果-服务”多要素集聚耦合、良性互动、系统生长的创新生态和办学形态,有利于与“中原农谷”众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必将对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重要的平台支撑。同时,学校也将更好地发挥在现代生物技术、分子育种、“种子种畜种苗种菌”研发等方面的优势,为我省在打造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挤身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科技力量上发挥好头雁作用。
“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河南农业大学有基础、有能力把两个基地建设好、运行好,为“中原农谷”建设打造农大品牌,为中原更加出彩做出农大贡献。”介晓磊这样说。
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岗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康相涛:促进我国优质鸡种业升级转型、破解种业“卡脖子”问题
养殖业是农业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产业,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也是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产业。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畜禽产品消费大国,同时也是畜产品需求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我国自主品种市场占有率却不高,“顶天立地”的品种少。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畜禽原种仍依赖于进口,进口猪品种占养殖品种的70%,白羽肉鸡占90%,蛋鸡占60%,奶牛占80%。我国动物食品的市场规模约占世界总量的32%,在强大的市场需求下,依靠进口品种发展养殖业的模式是不可持续。
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当前,国家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中央和各部委制定了一揽子规划和方案,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促进畜牧种业和畜牧经济的发展,目前畜禽种业科技创新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目前,河南农业大学家禽团队现有教师核心成员1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9人。为教育部、农业部创新团队,牵头组建了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共建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11个。建有占地60亩,保存地方特色鸡种质资源23个、引进品种5个,国内一流成的河南农业大学家禽种质资源场。
长期以来,团队围绕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研究,在地方鸡优异性状发掘、种质资源创新、保护和利用技术体系创建以及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优势。
在鸡育种领域内,河南农业大学家禽研究团队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居全国领先,培育出三高青脚黄鸡3号、豫粉1号蛋鸡两个国审新品种,均为农业农村部主推品种。
在康相涛看来,中原农谷以建设国家农业创新高地为引领,立足新发展阶段,瞄准世界前沿,聚焦国家种业战略安全重大需求,实施创新驱动、优势再造战略,整合创新资源,发挥科技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为促进畜禽促进种业发展,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畜禽种业安全保障体系,实现更高水平的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河南现代种业强省奠定坚实基础,意义深远而重大。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一定会牢牢攥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有生命的不可替代的特殊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内因和各项农业先进技术的核心载体,其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无论是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还是未来农业,都离不开种子。种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竞争的高地和战略重点。
郭天财表示,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也是育种大省、繁种大省和用种大省,但还不是种业强省。为充分发挥我省农业和种业创新优势,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在更高水平上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河南省政府日前印发了《“中原农谷”建设方案》。
“中国饭碗里一定能更多装河南粮,中国粮也一定会更多用上中国‘芯’,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一定会牢牢攥在中国人自己手里。”郭天财认为“中原农谷”的建设与运行,必将对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河南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农学院院长王道文:组建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小麦科技创新高地
河南是粮油作物生产大省,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供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河南粮油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等的育种技术发展迅速,比较先进,成绩显著,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保障了种源的自主可控。
王道文说,河南的小麦品种已经历了8到9次更新换代,当前大面积推广的品种一般都具有较好的丰产稳产性状。但河南的粮油作物种业建设还有待加强,尤其是规模化经营程度和市场占有率有待提高。河南粮油作物育种技术也很有必要结合基因组学、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新技术,朝更精准、更便捷、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尽快建立起智能分子育种体系,为种业跨越发展和粮油作物安全高效生产提供更好的品种支撑。
“‘中原农谷’建设是促进河南省尽快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必要措施,河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是建设中原农谷的主力军之一。”王道文表示,河南农业大学将自主或参与“中原农谷”多个功能模块的建设,尤其是要牵头组建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并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小麦科技创新高地。
“在国家和省政府以及国内外同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信心建成国内首个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并产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小麦新品种,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王道文这样说。
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河南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汤继华:从常规育种强省向生物育种强省转变,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6.5亿亩左右,杂交种利用率98%以上,因此国内外大型种子企业的主营业务基本都包含了玉米杂交种子的研发与经营。
与国内大型玉米种子企业相比,河南省多数玉米种子企业存在规模相对较小,研发投入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生物育种技术利用较少等现象,导致新品种选育效率较低,而且多数品种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省玉米种子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中原农谷”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聚力打造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平台,全力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打造生物育种创新引领型新高地、种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集群;并提出2025年种业产业化实力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打造小麦、玉米等优势作物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培育 1家全国十强种业企业等建设目标,为河南种业发展制定了方针,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汤继华说,“中原农谷”建设将有力提升河南省在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原始创新能力,破解核心种质创制、关键基因发掘和高效育种技术建立等种业“卡脖子”难题。“通过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可以带动科研院校的优势资源、人才和技术向企业转移,促进河南从常规育种强省向生物育种强省的转变,培育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保证种源自主可控,全面提升河南省种业的国际竞争力注入新动能,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品种与技术支撑。”
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殷冬梅:站在“中原农谷”时代潮头,为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金种子”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总产量居世界首位。同时,花生的经济效益高,居全国主要农作物亩产值与效益首位。河南省花生产业发展迅速,当前已成为全国最大产区,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1/3。
河南农大“花生学科”是国家一级学科“作物学”重要研究方向。花生学科聚焦国际前沿,坚持原始创新,实现了多项科研成果从0到1的突破。
“中原农谷,站立潮头,正当其时,必将成为中原大地最具前景的产业名片!”在殷冬梅看来,国家多次提出“要建设科技强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打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个根基”的发展战略。在“中原农谷”建设下,花生产业发展要聚焦限制花生产业发展的关键育种技术及“卡脖子”技术,河南农业大学重点开展了花生理想株型分子调控机制和花生新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下,花生优异种质资源创制技术等工作。
“尤其是基因编辑技术、花生基因工程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相结合的‘花生高效分子育种技术创新体系’,我们创制了优异的花生新种质,为突破性品种培育做好技术和种质储备。”殷冬梅说,河南农业大学将聚合高产优质等优良性状基因,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等花生新品种,为产业源源不断提供“金种子”。
种业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殷冬梅建议,加强河南农业大学等农业高校的力量和地位,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培养富有家国情怀、“三农”情怀、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的现代种业卓越人才,使农业大学真正成为民族种业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宝库。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殷贵鸿:发挥科技优势,助推“中原农谷”建设步伐
河南省是农业生产大省、粮食生产大省。2021年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 16158.5万亩,总产1308.8亿斤,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10左右,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小麦种植面积8536.04万亩,总产760.56亿斤,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第一;玉米种植面积5780万亩,总产410.36亿斤,居全国第四位;花生种植面积1892.7万亩,产量118.9亿斤,居全国第一位。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在河南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中起到了核心的重要支撑作用,多年来,河南省一直是全国重要的育种、繁种、用种、供种大省。然而,育种创新与全国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种子繁育基地建设水平不高依然是河南省种业发展的短板所在。
当下,河南农业大学积极贯彻落实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发挥优势,主动融入“中原种谷”建设大局。积极建设了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试验示范基地、河南农业大学国家“2011计划”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实验基地。
殷贵鸿介绍,如今,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试验示范基地一期建设工程已启动,并列入河南省2022年度高标准粮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建设项目,给与900万元的经费支持,预计2022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
此外,河南农业大学国家“2011计划”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实验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学生实训大楼即将开工建设。
同时,河南农业大学牵头,以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联合省内外14家小麦产业优势单位,申报的河南省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已获批建设(豫科实[2021]2号)。为筹建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提供了必备条件,为“中原种谷”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和平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