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的著名漫画《丁丁历险记》第四卷《蓝莲花》中,丁丁来到了30年代的中国大陆,并不巧卷入了日本军方通过一系列借口向中国内地强行派遣占领军的阴谋之中。在故事剧情中,为了追击化装逃跑的丁丁,日军出动了一辆装甲汽车。
《丁丁历险记·蓝莲花》 中的沃尔斯利-墨田装甲车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漫画中的这款装甲车在抗战史上是真实存在的,现在一般称之为沃尔斯利-墨田(Wolseley-Sumida)装甲车,不过其活跃的舞台不是故事中的上海,而是九一八事变中的沈阳,埃尔热先生显然是参考了当时《良友》杂志九一八事件专刊中的一张历史照片(下图)。
九一八事变中的沃尔斯利-墨田装甲车(右),左边是一辆维克斯-克罗斯利装甲车
沃尔斯利-墨田由日本石川岛汽车工厂购买了英国沃尔斯利公司的有关技术后进行生产。该厂原是江户时代末期水户薰在江户石川岛设立的造船厂,十九世纪末开始制造热力发电机与燃气机车,一战后又涉足造车领域,并在东京都深川市设厂,这个制造厂后来在30年代被日本国家促进委员整合入著名的五十铃汽车公司。
20年代初,日本的汽车市场大多为欧美厂牌所垄断,为了鼓励本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日本军方宣布购买国产卡车提供经济补贴的政策,石川岛汽车厂瞄准这个时机,购买了英国沃尔斯利公司5吨级CP卡车图纸,依葫芦画瓢生产后贴上自己的厂牌“墨田”。开始打入民用与军用市场。
沃尔斯利CP卡车
20年代中后期,日本军方开始考虑装备自己的装甲车辆,并从国外采购了少量坦克和装甲车进行研究、仿制,石川岛汽车厂或许是收到了来自日本军方的邀请,或许是自己觉得这又是一个赚钱的机会,便决定在沃尔斯利CP卡车底盘的基础上制造一款国产装甲车。
由于日本设计师几乎完全没有设计装甲车的经验,他们不得不从工厂的英国同事那里吸取一点经验。车辆在底盘上以金属框架为基础,平均钢板厚度达6毫米,整体采用传统布局,小型前舱用作发动机舱,较大的后部车舱用于乘员和搭载武器的圆形半球顶机枪炮塔。
正在检修发动机和维护机枪的侵华日军
沃尔斯利-墨田装甲车核定乘员为三人,包括司机、司机助手及后座的机枪射手,车载武器为引进自法国的6.5毫米口径哈奇开斯M1914型重机枪,日军称之为友坂三年式重机枪,射速达每分钟400-500发,一盒弹夹可容纳30发子弹。车体动力为30hp的沃尔斯利发动机,使得车速能达到每小时40公里,单次最大行程200公里,总得来说机动性能不是很强。
拍摄时间与地点不详,可是是沈阳郊区讨伐义勇军的作战
一辆维克斯装甲车带着两辆沃尔斯利装甲车,摄于沈阳南大街
背景建筑物建国后改为沈阳图书馆
1930年首辆沃尔斯利-墨田装甲车下线后,经日本军方测试感觉还算可以,于是又继续生产了数量,其中的至少3辆被运往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并参与了九一八事变及关东军进攻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战斗。在实战测试中,关东军表示该车的普通型底盘在糟糕的野外环境下,机动性和越野性都大大下降,再加上薄脆的装甲厚度,这或许导致该车之后没有继续生产。
沃尔斯利-墨田装甲车在中国东北一直使用到30年代中期,主要承担道路巡逻、要点守备等任务,并由于备品备件的耗尽而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