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笃君按:但丁·阿利吉耶里的《喜剧》从这里开始。(但丁语)
意大利民族最伟大的诗人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也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位诗人”。《神曲》(Divina Commedia)是但丁在被流放期间所作长诗。诗中,35岁的诗人但丁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引领之下开始了一次精神蜕变、灵魂救赎之旅。
▲油画《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入口》(1857)
法国印象派画家埃德加·德加 作
私人收藏
身处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巨变中的但丁感受到了时代的彷徨,他用诗歌来表达这种迷失感。《神曲》就从但丁迷失于暗林开始,当他试图穿越阴霾走出暗林时,却被分别象征着荒淫、傲慢和贪婪的花豹、雄狮和母狼三头猛兽挡住了去路。正当但丁万分捉急之际,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受但丁的女神贝缇丽彩之托前来解救,帮助但丁脱离了险境。
▲水彩画《地狱之门上的铭文》(1824-1827)
英国浪漫主义版画家威廉·布莱克 作
现藏于泰特美术馆
在维吉尔的带领之下,但丁进入地狱游历。地狱之门的门楣之上铭刻着: “ 由我进入哀城,由我进入极苦,由我进入万劫不复……走入我的人们,要放弃所有的希望幻想! ”维吉尔告诉但丁,按照天国的三位圣女——玛利亚、卢奇亚、贝缇丽彩——的嘱托,但丁 必须先经过地狱,方可进入炼狱和天堂 。敢于进入地狱意味着你肯舍弃人世间的傲慢,在地狱中接受死亡的磨砺。
▲《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大门口》
文艺复兴时期《神曲》手抄本插图
但丁自己曾在致友人的书信中将《神曲》的主题总结为:“ 人通过运用自由意志行善或作恶,因而理应受到正义的报偿或惩罚。 ”但丁在《神曲》中的“朝圣”之旅就是有罪的灵魂在圣爱的引导之下最终将个体的自由意志皈依于神意的精神历程。但丁认为,这样主题的诗歌就是 “喜剧”(Commedia):始于有罪之人陷入地狱的苦难,终于他在天国中获得救赎的喜悦。
▲青铜雕塑《地狱之门》(1880-1917)
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 作
现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
西方艺术史上历代艺术家对但丁《地狱》篇的描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描绘地狱中人所遭受的凄惨苦状,另一类则侧重描绘地狱里的戏剧性场景。法国雕刻大师 罗丹的代表作《地狱之门》(1880-1917) 恰好兼具这两类表现手法,他这座未完成的巨型纪念浮雕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尝试,将但丁的诗歌图像化,呈现出巨大的艺术张力。在这座罗丹倾尽心血的庞大抒情艺术品中,罗丹任想象力自由驰骋,刻画了300多个人物,每人都表现出独特的情感姿态,他们在一个巨大的综合体中表达着人类的激情、痛苦与诅咒。可惜这座伟大的“地狱之门”直到罗丹逝世也未完成,也许艺术家本人也对死后是否要亲眼见到这座大门而隐约感到忧惧。
那么,在维吉尔带领我们的诗人但丁步入地狱大门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请见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