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教研院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开展保护环境项目化学习

今年暑期,温州市教研院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德育部门开展以“做文明东道主,育文明新风尚”为主旨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让学生的价值认知呈现螺旋式上升。整体框架上,学生发展中心和七年级级部共同进行梳理,形成了规范的构建,问题驱动上,以生活中出现的多变、复杂、跨学科融合的交叉问题为驱动,整合多项课程资源,活动方式上,通过师、生、家协同,构建学习共同体,参与重要事件与关键节点的价值教育要素解读实施,评价内容上,根据主题的不同要求,进行创新,让结果更加走心。学校从公民素养、科学底蕴、社会规范、责任担当、人文感悟等方面开发实施项目课程,进而形成项目资源包。

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的项目核心意义就在于,让垃圾中可利用资源的高效回收再利用。即需要通过各方的努力,形成从“工厂生产—家庭使用—回收—再利用—家庭使用”的良性循环,为此各班各自组织从家庭垃圾分类调查、社区、街道垃圾处理调查、垃圾再利用的现状调查入手,通过查询各地垃圾分类的实践经验、自己变废为宝的尝试、实现资源可循环再生的畅想等方式,深入探索加强生活垃圾管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项目内容

保护环境--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本次活动学生尝试多种方案,有:

1、查找相关资料、书籍报刊,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以及处理方法;

2、实地调查有关垃圾分类的场所;

3、针对垃圾问题对街道、居民进行采访;

4、进行变废为宝的科学小实验;

5、开展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问卷调查;

6、制作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手抄报、漫画、海报;

7、展示“变废为宝”的创意品等,并按照现、析、试、议等4个方面出发,设置4个子项内容,以便落实深入研究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的全流程的目标。

子项目一:现—现状调查,了解当前的不足

通过了解现实生活中垃圾分类处理的情况,加强对垃圾分类可回收利用的紧迫性的认识。

子项目二:析—问题讨论,寻找突出问题

通过分析和讨论,从调查中找寻,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的最突出的问题。

子项目三:试—动手尝试,实现变废为宝

通过动手尝试,验证垃圾的再生利用,进一步加强对变废为宝的思想认识。

子项目四:议—感悟畅想,深化项目内涵

通过自己的见解和感想,深化垃圾分类变废为宝项目的内涵。

项目解读

认知层面:通过对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的深入了解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真实的体会垃圾分类变废为宝所具有的社会、经济、生态等几方面的效益。

行动层面:通过家庭垃圾分类调查、社区、街道垃圾处理调查、垃圾再利用的现状调查,以及采用查询各地垃圾分类的实践经验、自己变废为宝的尝试、实现资源可循环再生的畅想等方式,深入探索加强生活垃圾管理。

感悟层面:增强对垃圾分类处理思想认识,通过对活动的感悟、日常垃圾分类处理提出建议和意见,引导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项目实施阶段

成果展示

第一阶段:问卷调查,寻找生活中的不足

为了解周围人们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和会不会在生活中进行垃圾分类,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线上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同学们对垃圾分类的知识掌握得还可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行动还是有些欠缺,特别是生活中对垃圾进行分类后投放垃圾桶的行为很欠缺,国家、社会、学校可利用多媒体、社区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垃圾分类,从而提升环保的质量,还地球一片洁净的家园。

第二阶段:家庭调查,寻找源头的问题

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虽然各个家庭产生的垃圾不多,但是延伸到一个小区、一个街道,其数量便会呈几何增长,其重量也将以吨位单位。通过调查,强化垃圾分类紧迫性的认识,深入了解保护环境的主要意义。

第三阶段:回收调查,了解分类的现状

为深入了解社区街道的垃圾分类情况,8班、9班对小区内部专门人士、向他人及长辈等进行访采,并开展采访小区物业、社区等的垃圾分类宣传、处理、效果等方面的措施,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第四阶段:利用调查,认识处理的难度

参观相关的展览馆、垃圾再利用的工厂、田园等,也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目前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通过大量对家庭、街道、社区、垃圾利用工厂等地方的调查,项目组普遍认为,目前的垃圾分类处理存在结构不合理,使得垃圾分类再利用的效率偏低,很多有用的垃圾未能得到有效地再生利用。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垃圾分类的不彻底。

第五阶段:讨论汇总,发现突出的问题

通过大量对家庭、街道、社区、垃圾利用工厂等地方的调查,各小组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发现,大家汇总各自发现的问题,并召开讨论,从中找寻在现实中垃圾分类的实施过程中,目前最突出的问题。

第六阶段:再生利用,验证垃圾的价值

通过垃圾分类研学活动、问卷调查分析的探究,同学“脑洞大开”,动手将家中的废弃垃圾,变成了一种艺术、一种工艺、一盆绿植、一种肥料……身体力行,开展“家庭垃圾再利用”科研实验和创意利用,再生了资源,美化了家园。

第七阶段:小组讨论,升华项目的内涵

经历过现状的调查、问题的讨论和垃圾利用的尝试,同学针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想,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深化项目的内涵。

1、小区进行撤桶并点、桶换桶清运、设置垃圾屋等。最近一段时间还设置了劝导员进行必要的劝导。

2、以不同颜色可降解袋为承载,帮助人人进行区分投放垃圾。

3、社区定期举办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竞赛、公益演出等活动,以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将分类思想渗透居民生活,慢慢将垃圾分类形成习惯。

4、在每个小区中单独设置一个拥有媲美自来水厂净化设施的废水净化器,限制可使用水的体积,实现人对水资源的合理管控,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在小区建设初期建设沼气池,提供沼气给居民烧菜,剩余的沼气可以发电或供热,实现垃圾(粪便、厨余垃圾)的就地利用。

学生感悟

七(8)班 高鑫琪:这次的项目化作业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垃圾产生的数量庞大和对环境的影响。在我采访清洁工的过程中,人们在丢垃圾时并不会垃圾分类,而是直接一袋子丢进去。此次作业让我深刻意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我们一天会产生许多垃圾,如果不推广实行垃圾分类,那么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土地资源会被破坏,空气也会受到污染。也会造成可回收资源的浪费。推广垃圾分类,不仅仅是国家社会的责任,我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七(9)班吴思瑶:通过系列活动,我们了解到,原来垃圾也可以变废为宝。比如说垃圾可以变成塑料袋,灰尘,炉渣,砖块等,还可以变成环保的布袋。看到这些垃圾改造技术,我感到很神奇,人类的科技真是日新月异造福万家!如果垃圾分类得到广泛的推广,将节约许多资源,可以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低碳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要深度脱钩,带来经济结构性变革,垃圾分类可以给人们带来低碳生活。

七(7)班周仁泽:地球是我们的家园,这颗璀璨的星球孕育着我们,使得我们繁衍生息。可是,随着塑料的发明,对塑料的依赖日渐增大,而塑料很难被分解,这给地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于这一类现象,垃圾分类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首先,要完成垃圾分类,就得要认识垃圾、垃圾分类的标志。我们可以制作四个垃圾筒,分别投放垃圾的四大类,我们也可以根据平时垃圾产生的情况来制作垃圾筒的大小。这样一来,垃圾分类将会变得十分方便。俗话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关爱地球!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这个美好的人类家园!

项目总结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垃圾分类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分类知晓率、参与率低,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投放、收集、运输及处理流程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政策措施不够配套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逐步由最初自上而下的被动处理机制转变为国民团体、企业等社会主动参与、协同治理的机制。

同学们在推动垃圾分类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更应该作为新一代青少年的榜样,主动以身作则,注重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不要铺张浪费,减少制造垃圾源,不盲目投放,学会正确的垃圾分类,为不同来源的垃圾采取差别化的处理工作奠定基础,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本次项目活动,同学们更深层次地认识到了垃圾的有关知识,从了解垃圾的种类,认识垃圾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同学们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不断的努力下,我们必将建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色家园。(来源:温州市教研院附属学校教育集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