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站在C位的孩子,都有对会捧场的父母

作者 | 帆书 · 一巴掌的甜

灯灯说:父母的珍视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

“舞步翩翩,呼吸浅浅,爱的华尔兹多甜……”

伴随着音乐,映入眼帘的是一群穿着白衬衫,黑西裤的爸爸们,正风度翩翩地陪女儿跳华尔兹。

一个个平日里五大三粗的男人们,此刻在“小情人”前化身成最温柔的护花使者,眼里充满了柔情和赞许。

这个分外暖心的场面,惹得网友们纷纷感慨:

“在每个父母的眼里,自己的孩子都是C位。”

“小朋友眼里自信的光芒,都是爸爸妈妈呵护出来的!”

的确,父母是孩子对世界最初的定义。

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代表了全世界对他们的反馈,也奠定和影响着孩子内心的基础。

一个内在丰盈、自信有力量的孩子,离不开父母的关注和肯定,而一个持续得到正面期许、认可的孩子,他的成长将永远无止境。

所以,想要让孩子站上C位,我们一定要先把他看作C位。

父母有没有把孩子看作C位

孩子过的是两种人生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影《深海》里,女主参宿是个很让人心疼的小女孩:

她是重组家庭里被忽略的孩子,继母为她买了鞋子却不合尺码,远走他乡的妈妈对她态度冷淡敷衍;

家里拍合照需要摄影师提醒,才记得给她留个位置;

生日当天一家人登邮轮度假,却只是为了给弟弟庆祝上幼儿园……

假笑式营业是她的日常,孤僻自卑、敏感怯懦是她的标签。

可曾经她也是父母手心里的宝,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别提多幸福。

就像现在位于C位的弟弟糖豆,无忧无虑,尽享父母全身心的宠爱,天真无邪。

尤记得当时观影的我泪流满面,感慨这样一个年仅8岁的女孩,因为父母的情感忽视患上了抑郁,差点走向末路。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女孩,《以家人之名》中的李尖尖。

她也出身于单亲家庭,学习还很差,可却被爸爸视作宝贝,诚如她的名字一样,疼在心尖尖。

爸爸看得通透,成绩差尽力就好,不刻意强求,木雕有天赋就全力发展,生活中对她的一系列令人无奈的鬼灵精怪,也照单全收。

他用全身心的爱与呵护,换得了女儿肆意的笑颜。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李尖尖,越发活泼、乐观,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也像小天使一样治愈着其他家人。

心理学家钱志亮说过,孩子从小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

如果孩子常常感觉被忽略、从不被重视,就会缺少存在感、价值感,自尊心受到伤害,影响性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不被关注的孩子,性格容易出问题,和父母的关系也难以亲密融洽。

反之,被父母用爱聚焦的孩子,不仅更乐观,还会有不惧风雨的底气。

长大后更容易成功的孩子

小时候都被父母当成了“焦点”

知乎上有个问题: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有人说:“我好幸福啊。我知道什么是被爱的能力,我也知道怎么去爱别人。”

当一个孩子从小在一个被爱意包围的家庭中长大,被父母当成瞩目的偏爱,他会有满满的安全感,更懂得爱与被爱。

他会比较阳光积极,内心松弛,容易给人相处舒服的感觉。

仿佛一朵绚烂的花,他若盛开,朋友自来。

而一个容易和别人成为朋友的人,人生的运气,不会太差。

还记得《老友记》中的Ross吗?

作为一个原被认为不孕不育家庭的“医学奇迹”,他可谓是父母心中当之无愧的C位。

Ross也确实没让人失望,从小听话乖巧,学习成绩优异,拿过的奖杯奖章不尽其数,事业一帆风顺,年纪轻轻就成了博士。

他的人生,完美诠释了“那些从小被父母放在C位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这个问题。

答案是,很好,大写的好。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

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

永远被爱、被肯定、被信任——这是孩子能从父母身上汲取到的再好不过的养分。

这能给予孩子源源不断的能量,助力他成为自己人生舞台上的C位。

最好的滋养

是时刻为孩子感到骄傲

看到这么一段话:

人是哺乳动物,大脑中有个边缘系统,专门负责母性行为。

人类的母性行为就给家长第三只眼,专门用来另眼看孩子。

这或许给了我们一点启发:

首先,无论孩子什么样,无条件接纳。

不是所有的孩子生来都完美,也不是所有的孩子终点都在清北。

“奇迹男孩”奥吉天生面部有严重缺陷,做了27次手术才活了下来。

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一个怪物,但在爸妈心中,奥吉就是家里的小太阳。

在爸妈不断地鼓励和呵护下,奥吉也渐渐地用自己的善良和才气“俘获”了他人的心。

父母的“另眼相看”,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盔甲。

只有盔甲足够坚硬,才能所向披靡。

其次,看见孩子,重在谈感受,而非讲道理。

心理学教授宋海荣在加州读书时,曾遇到一个怀抱婴孩的妈妈,孩子哭闹不止。

那位妈妈温柔地俯身说了一句:

I know it is so hard for being little.(我知道做一个小孩子有多难)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她至今难以忘怀。

因为,这位妈妈没有责备,没有评价,甚至没有鼓励。

但她向孩子传达了理解和共鸣,这是一种能消融无助、恐惧、悲伤的力量。

比起一板一眼地说:“你不好好写作业的话,学了也是白学。”不如这样说:

“你写不下去是因为这些太枯燥了对不对?妈妈小时候也有不爱写作业的时候。但是没关系,妈妈陪着你,我也有自己要完成的作业,我们一起互相监督吧。”

在这里,孩子会感到自己的真实想法被看见了,他就会乐于跟你讨论,也会更有兴趣做下去。

最后,学会正向鼓励,“盲目”也没关系。

博主@燕掌门AngelWu的一段自述,让人深受感动:

“经常听到很多人说父母经常拿自己的娃比别人的家的孩子,我爸倒好,全是对我说‘别人家的孩子不好,你看你多 ... ...’言谈中全是对我的夸奖。”

“这种自信伴随着我创业中的苦苦支撑,考研时的挑灯夜战。因为我总坚信,我的努力就会有结果!”

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像这位爸爸一样,不管女儿什么样,都能换着花样夸。

但你的一句小小的肯定,就能给孩子大大的力量。

写在最后

《少有人走的路》有这样一句话:

父母的珍视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他们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起点,这有着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价值。

深以为然。

无论孩子生来聪颖,或是略显愚钝,无论孩子循规蹈矩,或是天马行空。

爱他本来的样子,发掘、肯定他身上的闪光点,这,将是对孩子最好的滋养。

作者 | 一巴掌的甜,愿对这芜杂的生活保持一份有温度的记录,育儿育己路漫漫,执笔码字向彼岸。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