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头脑的女演员,又刷新了我的美貌观

从女演员转型当作家的林青霞,前阵子又有了新身份——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又去温习了好些她的作品,总觉得,相比演员身份,写字的她确实是更迷人。

林青霞的文字里,有电影没有的味道,大概是她不需要再像演员时期那样被动地听导演安排了,写什么,都好有自己的观察。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金耀基评林青霞

她不是观众眼里板正的“木头美人”,而是有心性、有趣的。总觉得,女性创作的迷人力,就在于它永远能打破别人对女性的古板遐想。

▲出自书《青霞小品》

写作是林青霞思考的宣泄口,她用文字表达自我、为自己发声。

当娱乐媒体还在八卦她当年的三角恋情时,她借着安慰女儿失恋的故事,回应了揶揄,她早已摆脱煎熬:“今天看来,都成了如烟的往事,何须在意?你年轻,你爱过,这不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吗?”

她也让观众对“大美人”群体,有了新鲜的认知。林青霞是非常谦逊的,即使“大美女”这个称号跟随了她多年,但她总形容自己是“乡下来的女孩”,对别的女性有藏不住的夸奖。

写与闺蜜施南生的首次会面,感觉对方像是身披金光的女斗士,有勇有劲;

写与影后李菁第一次碰面时的心态,只觉得“怯生生地没敢望她”,当时早已成名的林青霞,还是感觉对方“太耀眼了”。

▲林青霞形容施南生

还写对邓丽君的欣赏程度,更是“如果男朋友的移情别恋对象是她,也决不介意”。

美人与美人相处未必就非得“雌竞”,美人的亲密好友,也可以是多多的。

这几年女演员转型创作,变得越来越多了。像不靠角色、靠文字圈了一波粉的陈冲,还有当上艺术家的谭卓。几年前早早变身电影监制的姚晨,不仅上线了好评如潮的新电影《脐带》,还扶持了新人女导演......

▲从左到右分别为陈冲、谭卓、姚晨

女创作人的流行,是件好事。一直以来,无论是银幕里的女性,还是女演员形象,总逃不过被凝视,她们美丽,但单一。

而女性创作里的女人,可以是万变的,她们剖开女性,也是在剖开自己。

当越来越多的女演员开始用创作表达自己的见解,其实也印证了现代女性的精神力量,变得越发成熟、自由了。

成熟的一种,是对女性坚强的解构。陈冲在《十三邀》里说过,传统银幕中对坚强的刻画,是很贫瘠的。

▲《色戒》中的陈冲

她觉得人不是只有从头到尾硬邦邦的才算强大,她可以尖叫、低头、哭泣,但从不屈服的精神就是一种力量。

也因此,陈冲在自己的文章中,从不掩饰写自己曾经的落寞、愁绪。她也是导演,讲处女作电影《纽约之秋》时,坦言带来的打击是巨大的。

这部片子的剧本是个经典的韩式悲惨爱情故事。年近50岁的钻石王老五遇上了19岁的女孩Charlotte,很快坠入爱河,但自幼失去父母的Charlotte不仅身世悲惨,还患上了先天性心脏病,只剩短短一年的生命......

▲《纽约之秋》

女主由薇诺娜·瑞德扮演,赚足了噱头,当年的票房不差,这让陈冲误以为票房的“成功”,就证明她是个会拍电影的人了。

▲薇诺娜·瑞德

结果上映后排山倒海般袭来的差评让她无所适从。

曾经形容她为“最有前途的新导演之一”的影评人,批评这部电影“不坏但很平庸”,讲电影流俗、没内涵的更不在少数。

陈冲很难受,但她又悄悄把所有印有评语的报纸保存起来,她对自己说“如果你能把每一篇批评你的影评理智地念完,你就战胜了自己。”

她反思自己电影里谈论生与死的片段,感觉“苍白、矫情、做作”,骂得好狠,但也让她开始思考怎么样才能把情感、生命这些最动人的本质拍好。

▲《W》中文版创刊号邀请了陈冲

在节目上侃侃而谈、自信的陈冲,也会在专栏里写自己没安全感,每当这时,她就会去买新衣服,感觉像买了新盔甲。

看每一位女演员的创作,感慨都是不同的,而这正是女性丰沛的多元性。

如果说林青霞、陈冲是用反差打破对女性的滤镜,那么姚晨则是在不停寻求突破。

姚晨第一次当监制,就拍了《带我上青云》,她演了女性身体常被嘘声、被认为不耻的“情欲”题材。

独立、渴望爱但独身的盛男,发现患上卵巢癌后,只希望能体验一次快感。她筹钱做手术、求朋友“帮忙”。老电影不敢谈的东西,她都谈了。

▲《带我上青云》

女性困境是很难讲的,因为稍不留神就会错入与世界大和解或情爱弯绕的戏码,但在戏里,盛男由始至终都在寻求身体的突破。

盛男的突破,也是女性在银幕上的话题突破,她发起了一种质问:欲是男性的,但何尝不是女人的?

▲《带我上青云》

女性对女性的解构,真的有太多了。

女性演员转型导演,更像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方式,她们可能仍然在讲爱情,但爱的本质和三角关系发生了转变。

《最爱》是女演员张艾嘉转型导演后,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

也许是本人经历过未婚生子、暗恋男孩对方却喜欢上了好友等错综复杂的恋爱经历有关,她的作品总关于家庭、虐恋、多方关系。而这部戏的结局,让人非常意外。

▲《最爱》中的张艾嘉

女主芸芸爱上了朋友的未婚夫,两人暗度陈仓有了骨肉,而朋友在很多年后的谈话中才得知此事。这个时候,男人已去世,芸芸的坦白让朋友沉默片刻,但想象中的撕扯片段是没有的。

最后两个女人默契、无奈又释怀的笑容,仿佛透尽了张艾嘉的内心矛盾——最爱的或许不是男人,而是彼此陪伴至老的闺蜜。情爱的复杂,可能都敌不过女性情谊的复杂。

▲《最爱》

也是看完这部电影后才觉得,女性作品就该是这么酷的。

女性的情感多丰富、深邃啊,创作人负责让问题被看到,但她们不会给出千篇一律的结局,答案可能是无解,甚至出乎意料、难以置信。

但这才是女性作品,就像“高贵妃”谭卓转型当艺术家后的第一个作品《无限可能的Baguette》一样,女性的力量,应该是突破认知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作品。银光外壳的火箭,带着粉色的、绚丽的尾巴穿过包包,一飞冲天。

据说,当时主办方邀请了十位艺术家自由创作,但大多人只改造了包包的模样,只有她制造了火箭。

▲谭卓的艺术作品《无限可能的Baguette》

谭卓说,她希望通过包包这种寻常物,打破别人对女性,以及女性对自己的认知。

女人的手提包古怪、神秘,它当然不只能装口红、香水、纸巾,还有框不住的想象。

女演员转型创作后,新鲜的作品真的不少。林心如转型制片人,拍了“女人在善恶中如何挣扎”的影视题材。姚晨监制的《脐带》,虽然排片很少,但豆瓣依然有7.8分。

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与照顾她的儿子,两人之间形成一种“错位”,当母亲不再是母亲,她任性穿喜欢的衣服、跳喜欢的舞。

她成为了她“自己”,电影也提出了一种迷思:是不是只有患病的这刻,母亲才能是自己?

▲《脐带》

但这些女创作人,不是一出师就得利的,她们也错手过,被观众诟病过“塑造”了带瑕疵的角色、作品。

比如林心如的《倾世王妃》就被吐槽玛丽苏,姚晨的《摇滚之花》虽然颠覆了妈妈形象,但借鉴摇滚精神却拿捏不好风格,也是风评两极化......

▲《摇滚狂花》

可她们的成长更像是一种流动的历程。

除了新鲜的观念,我觉得女性作品的另一种成熟,是创作土壤。土壤是环境的利好,也是女创作人在推敲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更迭的养分。

还是愿意看多些女演员们的创作呀。也许仍未够十分完美,但当她们进步了、更鲜活了,女性创作的春天,才算真的来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