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侵占东北期间,为了防御苏联的钢铁洪流,所以它们在东北与苏联的边界修筑了大量的军事要塞。其中最大的要塞莫过于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东宁要塞,其正面宽达110公里、纵深达50多公里,曾被称为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东宁要塞始建于1934年夏天,到1939年夏天主体基本完工。在这个要塞修筑期间,先后有17万到20万中国劳工被强迫参与。而这数十万的劳工,大部分都命丧于日寇之手,至今许多人的尸骨仍然下落不明。
据相关资料记载,整个东宁要塞群主要设有野战阵地45处、永久工事400多个、野战弹药库84个、永备火力发射点402处、土木质火力发射点511处,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反坦克壕、地下军火库、野战医院、野战机场、地下指挥室等军事防御和保障设施。在这一地区,曾经驻扎着日寇关东军13万人的部队。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面对苏联的钢铁洪流,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寇关东军大部分可谓瞬间“秒怂”。尽管后来大部分日寇都选择放下了武器投降,但仍有一小部分日寇依旧负隅顽抗。驻守东宁要塞的日寇就是其中之一。
东宁要塞遗址出口
当时苏军在穿越东宁地区时,大部分驻守在该地的日寇都开始向吉林方向撤退,但仍有一小部分选择坚守。
由于部分地区的要塞工事比较隐蔽,加上守备的日寇没有与苏军交火,所以苏军在进攻途中并没有发现它们。
直到8月11日,一位当地的百姓在上山“捡洋落”时,才发现了这些隐藏的日寇。后来百姓将这一情况报告给苏联军队,苏军随即对隐藏的要塞进行进攻。
东宁要塞遗址内部通道
驻守要塞的日军兵力大概是1200人左右,而进攻的苏联军队兵力为一个师万余人的规模。由于要塞异常坚固,加上守备的日寇垂死挣扎,所以苏军在进攻时付出了很大的伤亡都未能攻克要塞。
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投降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但负隅顽抗的日寇以通讯设施被炸毁,未接到投降命为由,妄图依靠“钢铁堡垒”做最后一搏。
后来苏军继续与日寇血战,但因久不能攻克所以陷入拉锯之势。8月28日,苏军命令被俘关押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一个中佐,拿着军方文件从延边乘飞机到要塞劝降。
两天后,守备要塞日寇终于举着白旗、抬着伤员走出工事投降。至此这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战,落下帷幕。据统计在这场战斗中苏军伤亡数千人,而日寇被击毙300多人,剩余连伤员在内的900多人全部缴械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