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锐
作者|黄锐
编辑|彭晨雨
3月29日,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比亚迪(002594.SZ)披露了2022年年报。其中显示,2022年,比亚迪营收为4240.61亿元,同比增长96.20%;净利润为177.13亿元,同比增长346.48%。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统计的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数据,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为179.99万辆,排名第一,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有率为31.7%,销售量是第二名(上汽通用五菱,44.21万辆)的4.07倍。
然而,2022年,比亚迪乘用车产能为125万辆,产量为187万辆,已超产能生产,产能亟待提高。
时代商学院发现,在年报中,比亚迪颇为强调“颠覆式”一词,将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等称为“颠覆式”技术。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比亚迪表示,将保持在电动化技术上持续的领先和颠覆性迭代。
与此同时,2022年,比亚迪的研发费用破百亿元,达186.54亿元,同比增长133%;研发人员数量则同比增长了72.59%。另外,2018—2022年,比亚迪的研发费用、研发费用率与可比同行数据相比,均处于较高水平。
将继续进行核心技术“颠覆性迭代”
3月29日,比亚迪发布的2022年年报显示,比亚迪营收接近翻倍式增长,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了3.46倍。
截至4月25日,与已公布年报的同行相比,2022年,广汽集团(601238.SH)、长安汽车(000625.SZ)、长城汽车(601633.SH)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93.35亿元、1212.53亿元、1373.3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5.57%、15.32%、0.69%;净利润分别为79.98亿元、77.45亿元、82.5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21%、114.88%、22.72%。
可以看出,相较于可比同行,不论是总量还是同比增速,比亚迪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2022年,比亚迪、广汽集团、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的净利率分别为4.18%、7.32%、6.39%、6.01%。与上述同行相比,比亚迪的净利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3月29日,比亚迪接受了投资者的调研。会上,比亚迪表示,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最需要是快”。而在“快”的基础上,需要拥有真正的核心技术,以及准确的战略方向。
对于技术,2022年年报显示,比亚迪拥有电池、电机、电控及整车等核心技术,而且近年来已先后推出若干“颠覆性技术”,如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CTB电池车身一体化、DM-p王者混动等。
2020年3月20日,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据2022年年报与比亚迪网站,刀片电池实现了超长尺寸电芯的紧密排列,相较传统的有模组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升了50%以上,续航里程达到了高能量三元锂电池的同等水平。另外,从安全性上来说,刀片电池是全球第一个通过针刺实验的动力电池。
2021年1月12日,比亚迪发布DM-i超级混动。据2022年年报与比亚迪网站,传统混动技术主要依赖发动机、以油为主,而DM-i超级混动则主要依靠大功率高效电机进行驱动,汽油发动机主要在高效转速区发电,从而大幅降低了油耗。据2021年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DM-i超级混动系统中使用的发动机的热效率为43.04%,发布时为全球量产发动机中最高的。
2022年5月20日,比亚迪发布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据2022年年报与相关资料,该技术是在已广泛使用的CTP(Cell To Pack)技术的基础上研发的,通过将车身底板与电池上盖板合二为一,电池系统体积利用率提升至66%,且电池作为车身结构件参与整车安全,使整车扭转刚度提升一倍。该技术为比亚迪首创。
上述业界领先的技术均已实际应用于量产车型,是比亚迪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3月29日的投资者见面会上,比亚迪表示,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在电动化技术上持续的领先和颠覆性迭代,不断地向技术“鱼池”增加新技术,关键的时候“捞一条出来”。
研发费用突破百亿元
2018—2022年,比亚迪的研发费用逐年增加,分别为49.89亿元、56.29亿元、74.65亿元、79.91亿元、186.54亿元。
2022年,比亚迪的研发费用首次突破百亿元,相比2021年增长了133%。年报显示,这主要是职工薪酬和物料消耗增加所致。
2021—2022年期末,比亚迪的研发人员数量由40382人增加到69697人,增加了72.59%。其中硕士学历研发人员的数量由3953人增加到7827人,博士学历研发人员的数量由295人增加到590人,分别同比增加了98%、100%。
另外,2018—2022年,比亚迪的研发费用、研发费用率与可比同行数据相比,都处于较高水平。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22年新能源电车销量前十的厂商中,A股、港股上市公司共有7家。截至2023年4月25日,这7家企业中,披露了2018—2022年中任意一年研发费用数据的企业共有6家,分别为比亚迪(002594.SZ)、上汽集团(600104.SH)、吉利汽车(0175.HK)、广汽集团(601238.SH)、长安汽车(000625.SZ)、长城汽车(601633.SH)。
2018—2022年,与其他5家披露了研发费用率情况的企业相比,比亚迪的研发费用率共有四年排名第一;仅在2019年略低于长安汽车0.08个百分点,如图表2所示。
此外,2018—2022年,与其他5家披露了研发费用情况的企业相比,比亚迪的研发费用均位列前二,仅次于上汽集团,如图表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