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 这场跨学科论坛在杭州举行

顺应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变革,杭州市南肖埠小学着眼国际视野下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为了探索指向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跨学科教学策略,于2023年6月2日下午开展了基于学科整合的凯旋集团联合教研暨庞科军、全晓兰、林霞特级教师工作坊联合研修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实践中提升教师跨学科学习设计素养,造就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的身心健全、融通中外、畅行世界的未来人才。本次活动由南小副校长冯晓燕主持。

本次与会专家领导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沈晓敏教授,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小学德育研究员全晓兰,杭州市茅以升实验学校书记、校长龚钧煜,杭州市春芽实验学校书记、校长胡旭东,杭州市景华小学书记、校长何霞,以及杭州市南肖埠小学书记、校长林霞。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庞科军,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宣伟,杭州凯旋教育集团理事长严国忠,杭州凯旋教育集团副理事长鲁聪,杭州市夏衍初级中学书记、校长楼英娟和杭州市景芳中学书记、校长姜建平在线参与教研。

开场致辞定基调

南小校长林霞首先对专家、领导及各校嘉宾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随后林校又强调了当今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本次教研拉开了序幕。

课例展示显风采

杭州市南肖埠小学星级班主任周莹带着304班同学展示了一节精彩的小学班会课《我们的班级章程》。304班又叫“彩虹中队”,每一个孩子都是缤纷彩虹中的一粒光子。课堂中,孩子们跟着周老师的视频,一起回顾了三年来“彩虹中队”的“光子们”在各类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又分小组用快板、歌谣、表演等方式展现了各组为班级定下的章程,随后还通过小组讨论并分析日常中的实例将章程真正用起来。这节课,让“彩虹中队”的每一位同学在充满归属感的同时,也激发出了对班级的责任与担当。

凯旋论坛享观点

南小国际理解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长郑海英,从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的角度,分享了基于该学科教学培养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操作策略:重组教材内容,关注现实生活;运用项目式,触发深度学习;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参与社会活动,内化情感体验。多角度、多形式来培养、提升青少年的交往能力、协作能力、任务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开放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位高情商的人。

随后,全晓兰特级教师工作坊骨干学员代表张琼文老师主持微论坛,邀请了6名集团成员学校骨干教师代表和三个特级教师工作坊的骨干学员代表作为本次论坛嘉宾。嘉宾们就本次教研主题及周莹老师的课例,从家校政社、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观点分享。老师们在这样人情味的探讨中,不仅修炼了自身,也点亮一盏盏孩子的心灯。

主旨报告明方向

沈晓敏教授从冲突解决这一核心能力的培养出发,为老师们日后进行社会与情感教育指明了方向。沈教授认为,自古以来冲突无所不在,又不可避免,只能引导解决,不可一味压制。

冲突解决积极与否,重点在于我们解决冲突的方式。沈教授从大量的国外研究中发现了一套班主任解决冲突的方法:一是不急于指责发生冲突者,二是听清冲突的来龙去脉,最后可以选择开班会交流大家一起讨论如何解决。

许多证据也证明,让同伴调解、解决冲突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OECD也早已将“冲突解决能力”列为21世纪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沈教授还罗列了解决冲突教育的四个有效途径:创建合作学习环境,教授谈判(交涉)技能,开展同伴调解培训,开展争议性教学。

沈教授特别强调了同伴调解项目(课程),认为同伴调解员应有以下素养:友好、乐于助人并关心他人冲突的解决,不持有偏见,善于倾听,接收所有事实,表现同理心,知道何时表现领导力,帮助争端双方了解彼此的观点和立场。协商时需要遵守两大原则:一是解决需求而非分立场;二是把人和问题分开。

总结引领助提升

黄忠敬教授肯定了南小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两个方面的飞跃:一是从全球素养转向到社会与情感教育,二是结合新课改从学科渗透转变到了跨学科学习。

社会与情感教育是全球前沿性话题,它从上个世纪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三个转向:一是从认知到情感,二是从心理学领域到教育学领域,三是从国家走向国际。

目前老师们的疑惑可能有两点:什么是社会与情感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对此,黄教授提到了五个培养重点:责任力,情绪力,合作力,社交能力,创造能力。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代替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但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本次教研探讨了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涉及到课程的建设、良好关系的营造、综合实践活动育人等。我们可以通过学科、跨学科、全校性、家校合作等多种层次来培养。总而言之,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是多路径、全员、全校,全过程的。这次教研给了大家很明确的方向,即我们一定要超越学科、学校和知识,才能走向孩子的社会与情感培养。

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可培养的,培养也是有方法的。本次活动同步进行直播,线上直播观看量近95万,相信在线上线下与会专家们的引领和一线教师们的努力下,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都会有所提升,社会与情感的能力也会不断增强,从而真正实现学校为未来培养人的目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