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的人生哲学:大成若缺,随处圆满

大成若缺,随处圆满。每个人都是当下境界的唯一成就者,从真实体验出发的生命创造,并没有残缺。由舍得酒业、凤凰网、东方卫视联合出品的访谈节目《舍得智慧人物》第六季,本期对话康复国际主席张海迪。

张海迪的人生哲学:大成若缺,随处圆满

越过身体的山丘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关于童年记忆,张海迪隐约记得,她穿着花裙子,与玩伴在大街上迎风奔跑的快乐。

5岁时,张海迪患上了脊髓血管瘤。几年内,她做了三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六块,最后高位截瘫。原本天真活泼的张海迪,被命运夺走了双腿。回忆起住院的日子,她说,那时候每天看着窗外的风景,“叶子黄了,飘落了,下雪了,然后又绿了,一年就过去了”。

疾病带来的影响是毁灭性的打击。再也无法奔跑、无法进入学校、努力挺直腰板做支撑的漫长康复过程、担心给家人添麻烦的心理负担……这样的惩罚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无疑是残忍的。面对身体障碍,她如何走出心理阴影,摒弃平庸、舍弃自怜,在逆境中寻找前行的勇气?

张海迪的人生哲学:大成若缺,随处圆满

越过心智的山丘

让更多残疾人看到希望

克服自身困境后,张海迪开始为保障残疾人权益、改善残疾人处境奔波努力。建⽴康复⼤学可以说是张海迪多年的梦想。作为残疾人,她更能体会康复的重要性,“残疾人康复了,生活才能有希望”

张海迪的人生哲学:大成若缺,随处圆满

残疾人、需要通过康复治疗、训练、辅助器具等方式实现康复、重建和功能恢复,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也需要优质的康复服务,然而各地康复中心仍然缺乏专业的康复人才。

张海迪的人生哲学:大成若缺,随处圆满

张海迪的人生哲学:大成若缺,随处圆满

2015年,张海迪提出建设康复大学的建议,得到国家支持。在她的倡导下,残疾人的声音不再被忽视。她的努力为残疾人争取了更多的尊严和平等。面对生活困境,她如何拒绝平庸、挑战偏见,助力众多残疾人越过山丘?

张海迪的人生哲学:大成若缺,随处圆满

张海迪的人生哲学:大成若缺,随处圆满

张海迪的人生哲学:大成若缺,随处圆满

越过观念的山丘

“我们一定要把残疾人当作我们”

张海迪的故事绝非个例。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如何让这些人生活得更幸福成为这个时代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残疾人的处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增设盲道、无障碍卫生间,允许残疾人上学,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但公共生活中,我们仍然很难见到残疾人,他们只出现在那些自强不息的新闻里。

归因其中,残疾不仅是生命个体的健康问题,更是一个有关人的尊严、公正和进步的社会问题。当前,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偏见、排斥仍然存在。社会根深蒂固的认知,环境潜移默化的否定使残疾群体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事实上,残疾问题并不是少数群体的挑战,而是一般性的公共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未来。每个人都有变老的一天,都会面临身体不便的问题,只有“把残疾人当作我们,而不是他们”,打破固有观念,为创造“服务于所有人”的无障碍未来而努力,才有可能推动构建友好包容性社会。

张海迪的人生哲学:大成若缺,随处圆满

张海迪的人生哲学:大成若缺,随处圆满

如何看待残疾人和解决残疾人问题,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社会发展的漫漫征程中,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宛如不可逾越的山丘,阻碍时代向前。如何助力残疾者冲破身体束缚?如何推动社会越过观念上的山丘?这些成为了这个时代必须深思的命题。本期节目以此为起点,对话张海迪老师,观察残疾群体的生存境遇,深入探讨时代观念转变契机,推动构建更加包容、平等的社会。

敬请关注由凤凰网、舍得酒业、东方卫视联合制作的《舍得智慧人物》。舍得酒业始终选择以用时光沉淀老酒品质,邀您一起品老酒,学智慧,以舍得为尺,为时代求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